中國銀行業要不要海外“抄底”?
《財經網》2008年9月27日
【背景】日本野村控股以2美元收購雷曼兄弟歐洲分部。此前,野村控股已收購了雷曼兄弟的亞洲業務;巴菲特也出手投資高盛。
中國銀監會研究局副局長范文仲認為,“抄底”是不可實現的,中資銀行要理性對待海外并購。中國銀行業需要“走出去”,但需根據自身能力和風險評估決定發展計劃。
永遠不要想在市場最低的時候買,想著要抄別人的底,這種貪婪心理是造成所有金融業危機和泡沫的最根本原因。只要是學經濟學的,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就是永遠不要想“抄底”。作為理性的投資者,應該有自己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當市場形勢或產品價格到達一定程度,讓你認為現在已經是合理的,才去投資。如果超過一定程度,已經出現了泡沫,就把它賣出。
商業銀行在做海外并購決定時,首先應該確定這個決策對它自身的發展是否必要;是否有好處;它本身有沒有能力走出國門,開放國際業務。同時,也不要一味懼怕風險,因為金融本身就是個風險定價和交易的過程。
但對風險可能造成的影響要有清醒認識。中國銀行業國際化的大方向要堅持,但也要更加注重風險控制。要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尤其是此次美國次貸危機,因為“這就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有很多啟示教訓,我們應該體會、記取得更加真切”。
如何醫治官員“瞞騙癥”?
《財經網》2008年9月26日
【背景】因在山西襄汾“98”特大尾礦庫潰壩事故中,涉嫌謊報事故原因、瞞報死亡人數,涉嫌濫用職權、玩忽職守,中共襄汾縣縣委書記亢海銀、縣長李學俊、副縣長韓保全等被刑事拘留。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認為,之所以發生官員瞞報或謊報信息的現象,一方面是由于現有規范執行不力,對官員不具威懾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其他的競爭信息源,使壟斷信息的官員瞞報與謊報成為可能。因此,必須大力加強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
對于官員發布信息,不是沒有相關的法律規定,關鍵的問題是執行效果太差,對官員沒有威懾力。突發事件發生后,有些官員的第一反應就是謊報、瞞報。這表明,對官員如實向公眾報告信息,缺乏“有效”的制度約束。之所以說“有效”,是因為很多規范和要求的確存在,但由于信息不對稱和規范執行不利,官員從實際經驗來看,“不報”可能沒事,“真報”反而后果嚴重。規范執行不力,是官員權衡利弊時,選擇不說或說謊很重要的原因。
為防止和杜絕公共治理中信息混亂的情形,需要法律責任的嚴格化,要求官員主動及時報告信息,包括此次刑事責任追究。這固然有震懾力,但責任追究還是較少的,而且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因此,應充分考慮“另一條腿”,即媒體監督。媒體監督是大規模、可持續的,也符合個體、社會和中央整個共同體的利益。
很多國家的政府官員不說話、說假話,或許可以騙得了上級官員,卻騙不了新聞記者。因此,除了官員內部的層級監控,鼓勵、允許和方便媒體對此類事件開展廣泛而深入的調查,可以說是抑制官員說假話、改變“欺上瞞下”狀況的很重要的解決方案。(《財經》記者秦旭東采寫)
(以上內容詳見《財經網》“意見領袖”欄目http://www.caijing.com.cn/leader/)
本欄目其他重點提示
哈繼銘(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扛得動能源補貼嗎?
郄永忠(建銀國際研究部主管)
試點融資融券應如何立意?
查爾斯普林斯(Stonebridge副董事長)
危機是否宣告分業經營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