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溫家寶總理、胡錦濤主席先后訪問日本,靖國神社問題看起來似乎不再是中日關系中的關鍵問題了,也有民調顯示,中日民眾間的相互印象有所好轉。但中日關系真的進入了平穩成熟期了嗎?中日之間的心結都打開了嗎?日本真的能夠坦率地主張自身的長處,也能誠懇地承認自身的短處嗎?中國呢?所以,與其空虛地罵日本,不如多花點時間了解日本吧。
假如日本失去中國
“日本會死亡吧。”
“不能生活了!不能去學校了!不能刷牙!沒衣服和鞋子穿!沒手表,看不了時間了!不能用iPod聽音樂,也看不了電視了!不能吃食堂的沙拉了!街上的燈光是中國制造的,沒有中國東京就暗了,認不出店了!生活沒有電腦了!也沒有手機了,因為充電器是中國制造的!”
佐藤明在東京工作30年,在他看來,沒有中國產品的生活是不可想像的。
其實,跟他持有同樣想法的老百姓不少。最近在日本,有一個概念特別流行,即“格差(Kakusa)”,指社會上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差距”,其中最明顯的一個“格差”是收入的差距。日本社會與中國一樣,同樣面臨著貧富差距問題,而正逐步被邊緣化的低收入群體,恰恰是最離不開“中國制造”的。
“如果中國產品消失,生活應該難以為繼了。有錢人還可以,他們能承受高價格的壓力,但更多的老百姓將遭到巨大的困難,包括我。”在大阪某所高中教書的和田老師說。
生活難以繼續的背后,是日本制造業對中國的依賴。“日本會死亡吧。”高盛集團分析員德田這樣描述中日經貿聯系中斷后可能的情形,“首先制造業開始倒閉,隨后資本沒法流動,就沒法從國外進口對老百姓來說最迫切的糧食和食品,導致惡性循環。”
“企業將受到巨大打擊。”面對“如果日本失去中國”的命題,這是幾乎所有的日本年輕人對此命題的第一反應。
“對日本而言,中國并不簡單地意味著廉價的加工廠,更是正在成型的巨大消費市場,它為確保日本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曾經在北京大學研究日本問題,目前是一家美國咨詢公司的分析員朱暉說。
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最新發布的《2007中日貿易》報告,2007年,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日本對華進出口(包括香港)占總貿易額的20%以上。在華日本企業超過2萬家,雇用的員工總數大約1000萬人。“日本離不開中國”這一說法,也許中國人更愿意聽到,但是,日本對中國的需求超過了中國對日本的需求,恐怕確是毫無疑問的事實。
假如日本的
“輿論”失去中國
假如日本的“輿論”失去了中國,又將是怎樣的局面呢?今天日本的“輿論過程”或多或少受著“中國因素”的影響。
日本的政界,無論對中間偏右的、偏左的,還是極右的、極左的、中立的,對每一個派閥或政客來說,“中國因素”確實是一個“賣點”。對“中國”不表示“立場”,基本不現實。絕對的反華,在日本似乎已經不是“主流”,但對華強硬派,就是漢語中說的“右翼勢力”依然存在,并與“親華”勢力抗衡,大造對華輿論。
今天日本政界的“對外戰略論”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鞏固日美同盟的同時,搞好與中國的關系,這是主流;第二,放棄美國的“安全保護傘”,對中國也保持強硬,成為擁有正式軍隊的“普通國家”;第三,與美國拉開距離,與中國建立更加密切的關系。三種觀點,都與中國因素有不可分割的聯系。
換言之,假設“中國因素”從日本政界消失了,暫時的局面很可能是“一片空白”。
媒體就更需要“賣點”。無論是報紙、雜志、電視還是圖書,“中國問題”已經形成巨大的市場。對日本媒體來說,如何抓住讀者、觀眾的“心意”是最迫切的任務。由于中日兩國之間的問題眾多:政治、安全、歷史等問題直接涉及到民族情緒,經濟、食品、衛生等問題又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民眾對“對華報道”的關注度相當高。在這種情況下,媒體出于利益至上的考慮,常常做出煽動性報道。媒體越煽動,民眾越關注,而民眾越關注,媒體越煽動。
“尤其就右翼媒體而言,只要用上‘中國’一詞,讀者就會買。他們是靠‘中國’生存的。假如失去了中國,他們就會立刻倒閉。”日本某家雜志的編輯說。
“中國依然是世界上少有的真正能對日本的文化產生共鳴的國家,兩國的歷史與文化交流,決定了雙方都已經成為對方文化的最好詮釋者。或者說,正是由于有這樣的文化類似體的存在,日本文化才可能準確地找到自己的定位。”朱暉說。
“日本不能承受失去中國的壓力。這個題目本身,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是不可能發生的假設。”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碩士研究生周陶沫說。
“我們日本人做了多少準備?”
不過,難道日本真的不能失去中國了嗎?
在全球化背景下,“未知數”日益增加,今天比過去的任何一個時代都“一切皆有可能”。那么,對于中日關系的未來,有一系列的問題,必須要提出來:
日本今后真的能夠有效引進中國的人才、資金等資源,并使得兩國關系更加長久嗎?日本的企業文化能接受個性相當強的中國員工嗎?中國員工愿意進入要求集體主義的日本企業嗎?日本人有沒有意識到我們早晚要大量引進海外的勞動力?心理準備好了嗎?
有部分日本媒體預測:“不等北京奧運,中國經濟泡沫就已經開始崩潰。”5月3日的日本《東洋經濟》周刊也提出了“覆蓋中國的五個風險”,包括“低成本中國”的終結、投資依存的經濟增長、擴大的貧富差距、高齡化以及日益深化的環境問題。那么,中國市場的泡沫會破嗎?中國社會能持續保持穩定狀態嗎?
中國的經濟社會狀況,對日本影響巨大。也正因此,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對外資企業優惠政策調整等原因,一些日本大企業已經開始落實“China+1”或“脫中國”政策,即把生產基地的一部分轉移到越南等國家。我們會不會因為上述問題分析、處理得不恰當,而失去中國呢?
2007年日本大約400萬人次到訪中國,而中國至日本也大約有125萬人次,兩國之間的人際來往這么頻繁,而民眾之間的相互意識卻很遙遠,這是今天中日民間關系“相對的真實”。那么,中日民眾的民族情緒真的不會“爆發”嗎?兩國之間的“民意”嚴重惡化后,政府之間還能展開靈活的外交嗎?
無論是東海油田問題還是釣魚島,兩國政府絕不可能輕易妥協。中日真的不會因為主權領土等敏感問題而陷入危機嗎?中日關系所面臨的問題多么地長遠、艱難,媒體或民眾能以耐心看待這些嗎?
更進一步說,日本真的能夠坦率地主張自身的長處,也能誠懇地承認自身的短處嗎?中國呢?
(洪燁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