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州島,是韓國西南海上最大的島嶼。濟州有“三多”,即風多、石頭多、女人多。風多是很自然的事,因為濟州島在大海環抱之中,何況它又是位于季風的風口上,所以,海風感覺更明顯。石頭多是因為島上石頭山巖連綿,耕地原來也是石子地,石頭唾手可得,所以當地居民皆以石頭壘筑房屋。女人多,可能是過去男人出海打魚,或出島謀生的較多,島上田間和漁場的勞作大都是婦女在做,島上婦女十分勤勞,所以,視野中女人的身影較多。
而濟州更令人驚異的是,它還有“三無”,即無乞丐、無小偷、無大門。無乞丐,可以直觀地看到,我們在島上乘車、步行,轉來轉去,沒有發現有人伸手乞討的。但是,說無小偷,我心里一直有點存疑,因為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世界上哪個城市沒有小偷。是不是因為島上人口太少?后來一打聽,濟州市也有三十多萬人,相當于中國的一座中等城市。
帶著好奇和猜疑的心情,一天晚上,我與同行的延邊朝鮮族青年小李一道,約了當地的一位司機做導游,來到鬧市區。把車停放后,我們步行來到一條很繁華的小商品街。這里,燈火通明,行人熙熙攘攘,道路兩邊擺滿各式商品,還架著一串串的小珠燈,頗有些像我國南方城市的夜市。這兒出售的商品大都是韓國本地造的,偶爾也能發現中國商品和日本商品。在一個拐彎的路邊角上,我發現一個水果攤,各色水果擺了許多,一盞亮燈高高地掛在攤前。我本想買點水果帶回賓館,可是,售貨主人怎么也找不著。于是,同行的小李說,咱們轉一圈再過來買吧。
我們無目的地逛了幾個商店,大約有半個小時,我們又回到那個水果攤。很奇怪,我們仍然找不到售貨主人。問了韓國朋友,他告訴我們,這里每個水果都標了價,如果售貨攤主人不在,你拿多少就把錢算好,放在一個固定的鐵桶里。原來是這樣,可以無人售貨。接著,我問,拿了水果不付錢的有沒有?
他搖搖頭。這個水果攤我們先后轉了兩遍,的確,沒有發現水果被人偷的現象。聯想起白天,我們在公路邊看到樹上垂下的許多鮮紅的橘子,舉手可摘。濟州的橘子極其甘甜,卻沒有發現有人動它。從這些現象和夜游經歷,我相信濟州是個沒有小偷的城市。但是,我仍然不解,這么好的民風是怎樣形成的呢?是教育,是嚴打,還是人們都比較富裕?
通常人們都以為,富則盜少。其實不盡然。最近翻報,偶爾發現報載一個驚人的數字,世界上最富國家之一的美國,商店失竊問題越來越嚴重,僅零售業每天因扒竊造成的損失為2500萬美元。被捕的商店偷竊者中,有一半以上年齡低于25歲,而且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和各種收入層次。君不見連好萊塢的漂亮女明星不也當小偷嗎?而且當場被人抓獲!
在濟州,我們專門去參觀了民俗村,我又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此地的農戶院有門框,而無大門,即“三無”之一。門框內雖無門,卻有三根活動的橫木欄桿。據介紹,這三根欄桿很有講究,置放的不同形式,表示主人的活動情況:三個欄桿都橫放著,表示主人已出遠門,暫時不會回來,來客就不必等了;如果兩根欄桿橫著,放下一根木棍,說明主人出去辦事,稍晚才能回來;如果橫著一根欄桿,放下兩根,說明主人就在附近串門,一刻就會回來;如果三根欄桿都斜著放下,說明主人在家,來客可以進了。這種習俗延續至今。
濟州人雖有貧富差異,卻以盜竊為恥,以勞動守法為榮,村民待客十分熱情,我們很像進了“君子國”。這可能就是“無小偷文化”的歷史淵源。
(冉蘭格摘自《經濟學家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