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個私生子。
他在單親家庭里長大,自幼在貧民區摸爬滾打。
他童年時除了上課外,都在為生活和學費四處奔波:早晚賣報,周六幫人卸貨車,周日到游樂場打工。14歲就輟學到罐頭廠當童工。
少年時,他曾對一個姐姐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不到40歲不結婚。我要有一座大房子,一個房間里要堆滿書。”
他喜歡航海探險,15歲后因生活所迫,成了一名小海盜。16歲以船長的身份帶著另一個女海盜頭出海掠奪,成為隊伍里最年輕的人。
期間,他最喜歡的是喝得大醉,或者選一抱書,把艙門鎖上,一個人仰在床鋪上讀。
他選擇過死亡,后來為一位漁夫所救。
結束了醉生夢死的生活后,他加入了漁場巡邏隊,并曾獨自赤手空拳面對過1支槍和16把刀,最終取得勝利。
18歲時他開始流浪,成了最偉大的“流浪之子”。
他扒過火車,親眼目睹同伴被火車軋斷腿。冬天,積雪的日子,露宿鐵路旁的樹林是他的家常便飯。
到處漂泊的許多日子,他只能靠乞討為生。
他信仰社會主義,并認為仁慈之心的體現,不是施舍,而是同甘共苦。
19歲這年,他又和另外3個伙伴開始了北極圈的淘金生涯。
他們的全部家當是8磅食物。因為付不起運費,4個人花了3個月時間往返山地間,背運物品到目的地。
結果,淘金夢仍無情地破滅了。
幾個人坐無篷船19天行了19英里,才搭上了一條輪船,得以回家。
多年后,他把這段經歷寫進了一部名叫《熱愛生命》的小說里。
除了水手外,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名作家。為了這個愿望,他一度靠典當度日:把自行車當掉,等掙了錢再贖回來,如此反復。
另外就是出海做水手,幾個月回來一次,攢些錢開始寫作,等用完了,再去出海。
他喜歡尼采,覺得超人的哲理很適合自己的口味,因為他認為自己也是一位超人。他也認為超人能克服所有的困難。
除了饑餓,他最大的煩惱就是時間。為此,他一天只休息5個小時,余下的19個鐘點都在學習或寫作。
另一方面,貧窮仍使他焦頭爛額。一次,他的作品發表了,而自己卻一文不名,只能干站在郵局外,看著發表自己作品的雜志。
到這里就打住吧。關于他的坎坷故事,接下來還有很多很多。
他就是杰克·倫敦,一個永遠拒絕在困難面前低頭的人。
他的老鄉、作家歐文·斯通在他的傳記里這樣寫道:
作家晚年,他的姐姐曾對他說:“杰克,你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你內心所要的東西,你從來沒有得到過。”
杰克卻問:“見鬼,你怎么知道的?”
作家死后,為了表示對他的紀念,歐洲報紙報道他逝世的篇幅比早他一天去世的奧地利國王還要多。
一位先生曾在他逝世的當日,對喧鬧嬉笑的大學生喊道:“不要笑了,杰克·倫敦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