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市民史詩》
谷裕著,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3月版,28.00元
我國翻譯介紹德國文學已有百年的歷史,取得的成果也算不小。但研究專著,尤其是有分量的專著一直很少。在民國時期值得一提的著作有陳銓的《中德文學研究》(1936)和馮至的《歌德論述》(1948)。前者是研究中德文學關系的專著,后者專門研究歌德,是篇幅不大的論文結集。這兩本書都具有拓荒的性質。馮陳二氏皆系科班出身,在德國獲得的也都是德語文學方面的博士學位,而且馮至還在德國推出了一部研究諾瓦利斯的專著,可說是我國對德語小說所作的嚴肅探討的開端。
解放后,間有德語文學史類的著作問世,時至今日,以范大燦教授主編的五卷本《德國文學史》集其大成。改革開放后陸續有研究歌德、席勒、卡夫卡和布萊希特以及中德文學關系等方面的中文專著出現,這些都是近三十年中國德語文學研究的新成果。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又在坊間陸續見到幾部研究德語文學的厚實著作問世。如陳良梅的《德國轉折文學研究》(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年)、衛茂平的《晚清和民國時期德語文學漢譯考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馮亞琳的《德語文學與文化——闡釋與思辨》(重慶出版集團2007)等等。我們驚喜地發現,這些出自德語文學專家之手的著作延續了馮陳二氏的傳統,顯系薪火相傳的嚴謹之作。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谷裕近期推出研究19世紀德語小說的專著《現代市民史詩》(上海書店2007年),同樣是這個傳統的延續,稱之為新近德語文學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應該不屬夸大之辭。《現代市民史詩》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從宏觀和微觀角度了解德語19世紀小說風貌的窗口。我們讀過后深感這是一部厚重實在并且具有啟發性的學術專著。
谷裕專攻德語小說有年,以研究德語戰后文學的重鎮君特·庫內特(Gunter Kunert )的小說獲得德國波鴻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她將研究的重心轉移到19世紀德語小說。十年磨一劍,成果就是這部厚達380頁的專著《現代市民史詩》。
該書由一篇縝密的19世紀末以前德語小說詩學導論和六篇詳盡的文本個案分析組成。文本分析既有國內已有譯本的名著,如歌德的《親合力》、凱勒的《綠衣亨利》、馮塔納的《艾菲·布里斯特》,也有我們很感陌生的伊默曼的《蒙豪森》和拉伯晚年的小說《鳥鳴谷檔案》,還有一部至今尚未有中文全譯本的名篇——諾瓦利斯的《海因利希·馮·奧夫特丁根》(魯迅早在1906年的《擬購德文書目》中就將此書列入采購范圍。參見劉運峰編《魯迅全集補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8頁)。
作者從小說經典文本出發,對文本作絲絲入扣的細讀,這是這部著作的一個獨特之處。作者將這些19世紀的德語小說置于文學史語境中考察,認為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此時小說已經獲得詩學美學的意義。而且得到了有教養階層的認可,從創作到理論都達到有史以來的高潮。作者首先為小說的起源和發展梳理了一條清晰的脈絡,從古希臘經過中古、巴羅克、啟蒙、古典到進入19世紀都有論述。對整個19世紀的詩學和理論,從浪漫時期、比得邁爾時期、現實主義時期都有詳細評介,并逐一介紹著名評論家的觀點。
導論以近90頁的篇幅介紹了小說發展脈絡和小說的詩學及理論,條理分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相對較大的篇幅論述巴羅克時期及從巴羅克過渡到啟蒙時期的小說理論和實踐。這是一段德國民族文學的開創期,文風、主題頗具特色,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國內至今為止少有學者加以整理介紹。愿這本書中的論述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引起進一步的研究。
在引論之后,作者選擇了19世紀極具代表性的六部小說以細讀文本為基礎加以分析闡釋,為文本的理解勾域出清晰的線索。在分析和評論中作者不采取簡單的形式與內容的結合,也不忽視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文化學等等有助開拓文本意義的學科,注重與產生文學息息相關的大環境中的人文思潮,又始終把握住文學文本的特性和規律,從文本內部理解作品,挖掘意義,不讓文學消失在理論中。分析顯示了文學文本中19世紀社會突出的問題以及文學如何表達這些問題、如何消化這些問題的藝術手法。作者從多個層面剖析一個文本,力求認識得更細致更深入,在吸取德國學者大量研究資料中的滋養后,又獨辟蹊徑,提出獨到見解、新穎觀點。這方面的例子不少,我們想特別指出,作者對《綠衣亨利》在神學層面上的解釋,顯示出其深厚的神學知識,若是沒有對神學進行過專門研究,實在很難駕馭。這也說明,文學研究者若能在其他學科上也下些工夫,對于文學的理解會更加深入。
六部小說把德國19世紀的文學從頭到尾聯系起來,呈現出明晰的發展軌道,整體上承上啟下的線索一目了然,具有很強的歷史感。讀者既能夠從歷時性和共時性兩方面得到總體的信息,又能夠深入認識每一部小說,直至其細微之處。這樣的著作不僅僅對于德語界有益,非德語專業的外國文學研究者也會受益良多。
我們認為,《現代市民史詩》是一部延續優秀的治學傳統的拓荒之作。作者不但需要具有大量的原著和文獻知識,對時代和社會文化思潮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了解、把握,而且還要有縝密的思考能力、敏銳的問題意識、不懈的探索勇氣和誠懇的治學精神,才能夠為讀者捧出如此明珠。這些工作是以作者多年的潛心鉆研為前提的,這在現今浮躁的學界是十分可貴的學術品質。該書每一章列有豐富的參考文獻,新舊文獻兼備,書后附有人名書名中德對照表,方便了常為學術著作中人名書名欠缺對照苦惱的讀者。從這一點也可看出作者的細心和專業精神.雖是學術專著,但作者的文筆細膩而不瑣碎,讀來很舒服,這也是很難得的。
(本文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