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11月25日于巴黎索邦大學,顧拜旦做了復興奧林匹克運動的演講,宣言中贊賞了媒體的作用。他說:“一種關心幫助體育界的專業刊物誕生了,無數報刊應運而生。芝加哥舉行的一場棒球比賽,或是帕拉馬塔河上的一場劃船角逐,其輸贏結果都可以傳遍全世界,占據泰晤士報的重要版面。”
1904年,許多中國報刊簡短報道了在美國圣路易舉行的第三屆奧運會,這應當是中國媒體第一次報道奧運會的新聞。《大公報》曾在一篇關于博覽會的報道中提到了同期舉行的“亞力必嬉賽力會”,即第三屆奧運會,這應該是中國媒體和奧運會的較早“接觸”。
1908年,天津青年會刊物《天津青年》刊登了一篇題為《競技運動》的文章,介紹了即將舉行的第四屆奧運會的情況,并向國人提出三個問題:中國何時才能派一位選手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派一支隊伍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舉辦奧運會?
奧運報道先聲
1932年7月30日至8月14日,第10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出面募資,由當時任東北體育大學校長的張學良將軍慷慨解囊8000銀元,才有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參加奧運會的壯舉。但倉促中只派出了一個6人代表團,劉長春是唯一參賽運動員。因旅途疲倦,缺乏訓練,劉長春在預賽中即被淘汰。入場式中,中國代表隊劉長春拿著國旗在前面當前導,后面四五步遠是沈嗣良(體協總干事),再后面是工作人員宋君復(教練兼翻譯)、劉雪松(留美學生代表)、申國權(體育教授、朝鮮人)、托平(美國人)。
這場奧運風波,自然引起了中國媒體的關注。其中,上海《申報》的報道最引人注意。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前夕,“為引起國人注意,與明了世界運動會之情形”,《申報》連續刊登文章《世界運動會之過去與現在》,對奧林匹克的歷史觀、運動史、意義、國際奧委會、各國委員會、門票價格、奧運會的組織與籌備、開幕式與閉幕式、歷屆大會田徑賽和洛杉磯奧運會會場進行介紹。是年六七月間,《申報》即在《體育》欄刊登一系列消息,如《參加世界運動會偽國藉此宣傳》、《華北計劃選派于劉赴美》、《協進會電亞林匹克請求通融參加》、《體育史上新紀元我國參加世界運動會》、《世界運動會中華選手劉長春昨日安抵上海》、《劉長春負國旗赴美出席第十屆世界運動會》等,對日偽的野心和陰謀進行揭露,對中國出席奧運會的意義加以評說。奧運會期間,《申報》每天騰出半個版面對奧運會進行連續報道。如《申報》1932年8月2日第11版:
《劉長春由警察保護——為大會最注目之一事》
近日開幕最引人注目之一事,即為中國代表團劉長春能與其指導員宋均復乘汽車及時趕到列席。劉君等到場時由警察多人乘機器腳踏車來為其保護。其后并由汽車五輛,滿載中國人。盡劉君之擁護人也。劉到場后即導致奧林匹亞村,彼獨居于小屋中,屋頂插中華國徽焉。
身負全華眾望之中國唯一選手劉長春君,大抵因船之關系,于開會之舉行剎那,始與宋均復君,同乘汽車,由警察保護,于緊急之中,馳入亞林匹亞村。華團之應援團,分乘汽車五輛,鼓掌喝彩,表示歡迎。
《劉長春兩百米差一寸》
第三組預賽差一寸列第四落選,前七十五米形式平均敗于最后
路透二日洛杉磯電:中國落選中國選手劉長春參加兩百米預賽,僅差一寸的第四落選。當第二組預賽,劉君在七十五米中,努力奮斗,不讓他人。但之后即被加拿大拉愛德、美國黑人墨脫加夫及紐西倫勃拉克三人追出,劉猶不甘示弱,亡命沖刺,頗有第三人選希望,但至決勝線時,劉差勃拉克一寸而列第四落選。
7月份,《大公報》有三條關于劉長春參賽的不足百字的動態消息見諸報端。奧運會期間,每天也僅在國際消息版中刊登一則賽事報道(通常是組稿)。而作為南京國民黨政府喉舌的《中央日報》,奧運會期間,偶爾會在第三版刊登一則奧運消息。另外,《北平晨報》、《京報》等也對奧運會進行了報道。報道主要依賴合眾社、路透社等外國通訊社的稿件,沒有我國記者采寫的奧運新聞。
奧運報道高潮
1936年柏林奧運會(8月1日至8月16日),國民黨政府派出了一百多人的龐大代表團,其中運動員69人。遺憾的是,除了籃球隊戰勝法國,撐桿跳選手符寶盧取得復賽權之外,其余選手在初賽中即慘遭淘汰。
1936年柏林奧運會報道是解放前中國媒體熱情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幾大報刊紛紛設置專版、專刊。規模最大的當屬天津《大公報》。從6月29日報道《乘風破浪萬里長征,參加世界運動會代表團出國盛況》開始,《大公報》的《體育界》專版逐日報道奧運會進展情況。傳遞火炬、點燃奧林匹克火焰始自于柏林奧運會。7月20日,《大公報》用整版篇幅對火炬傳遞啟程儀式進行報道,主標題為《偉大!隆重!熱烈!空前!火炬接力跑今日啟程》。奧運會期間,《大公報》推出了“第十一屆世界運動會特刊”,8月6日起又增加了半版“第十一屆世界運動會特刊副頁”。《大公報》除開設奧運專版專刊外,還派出了記者團采訪奧運會,對奧運全過程進行了較詳細的報道。
《申報》也設立了“第十一屆亞林匹克運動會1936”專版,《中央日報》的《教育與體育》版也全部刊登奧運會消息。這屆奧運會的圖片報道比較突出,除了在特刊、專版刊登圖片外,《大公報》的《每日畫刊》版還推出十輯《第十一屆世界運動會特輯》,《中央日報》的《中央畫刊》也刊發四期《世運專頁》。
奧運報道低谷
1948年7月29日至8月14日,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了兩屆的奧運會在英國倫敦舉行。此時,經歷了八年抗戰的中國又陷入了全面內戰的漩渦。體育事業、新聞事業也呈現衰退之勢。中華體育協進會多方募集資金,最終才選派了33名男運動員參加比賽,但沒有一人進人決賽。
此時,賽事報道已成為報刊上的常規內容,但奧運報道已不復1936年的盛況。此前,《申報》、《大公報》、《中央日報》的體育欄均不復存在,體育消息通常刊登在教育、文化版。奧運會期間,各報體育報道數量和版面有顯著增長。《申報》奧運報道約占半個版;《大公報》在國際新聞版的右下角會刊登幾條或十幾條來自倫敦的比賽消息,多則占版面的1/3,少則1/5;國民黨《中央日報》刊登八篇報道對自行車、健身運動、劃船、新五項運動、帆船、游泳等奧運項目進行介紹。這屆奧運報道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各報收聽英國廣播公司BBC對中國的廣播,采寫大量“本報訊”或“倫敦**日廣播”。
整體來說,奧運報道形式較單一,通常是簡訊和通訊,間或有一二評論。如1932年8月4日,《申報》奧運版塊共刊登一個綜合消息和25條電訊稿,電訊稿多則一百多字,少則僅二十字,以賽事成績為主。當然也有少數深度報道和分析評論式報道,如《申報》1936年8月11日第13版,在《我籃球隊表演甚劣體力不如失敗主因》中指出:“縱觀各項比賽,我國相差甚遠,即以身體而論,彼方均身強力壯,我則弱小,此于比賽勝敗關系尚小,而關于民族健康至巨,希大家努力,加緊訓練。”在《中國世運體格相差太遠——許民輝李惠堂廣播》中指出:“中國足球為達世界水準,體力為最大影響……中國隊要能達到世界水準,必須提拔后進,并注意體格之根本改進,最好能取法歐洲各國,聘請英國教練回國,訓練新人材。”
回顧我國1949年以前奧運的新聞報道,有高潮,也有低谷。值得贊嘆的是,盡管比賽成績讓國人失望之極,但媒體對運動員總是熱情給予激勵。值得慶幸的是,畢竟有《申報》《大公報》這樣一些新聞媒體,客觀報道了1932、1936、1948年奧運會,為中國奧運新聞報道做出了貢獻。
奧林匹克運動不僅僅是一種身體的技能,還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種理想。其核心是促進人的和諧發展,促進世界的和平,弘揚參與、公正、友誼、奮斗和競爭的精神。中國媒體1949年以前的奧運報道盡管有著不少缺憾,但還是努力承擔起了向國人傳播奧林匹克知識、文化,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和理想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