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之道的“道”有兩層含義:一是具體的道路或方法;二是形而上的抽象之“道”。這兩種含義往往互相融合,難以分清。下面我取有關讀書的最重要的四個方面來談這些具體又抽象的“道”。
讀書的境界
讀書的境界因為讀書的目的不同而有高低之分,境界如同山峰,雖然高低不同但都姿態萬千各有千秋?,F在我指出最常見的三種讀書境界:
利的境界:為功名利祿而讀書
這是古往今來大多數讀書人的讀書境界??鬃拥膶W生子夏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古人要想當官就必須一級級應考(童試/秀才-鄉試/舉人-會試/貢生-殿試/進士)。要考好就必須要苦讀,頭懸梁錐刺股什么的,于是就有許多膾炙人口勸勉人勤奮讀書的句子:“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聞”;“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宋真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汪洙)。
現代中國莘莘學子讀書好像并不是為了當官,更多的是想著一個“鐵飯碗”,終生吃喝無憂。后來鐵飯碗被廢除后,一度興起“讀書無用論”,似乎讀書就是為了吃飯。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讀書只為稻粱謀,不少大學的教育也淪為職業教育,這些著實令人痛心。
讀書究竟有什么用呢?從飯碗的角度來說,讀書可以提高人的綜合實力,加強人的技能素質,這些都為以后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皶接脮r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讀書是有備之用、無用之用。讀書之大用何在?這就進入以下兩個讀書境界了,一是為了個人內心的充實與快樂;一是為了一種崇高理想的實現。
樂的境界:為充實快樂而讀書
“學而優則仕”被認為是儒家傳統,其實孔子認為讀書不應只為稻粱謀而應追求快樂,他的如下言論足以證明:“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备猩跽?,孔子還將“道”放在首要的位置,他說:“君子謀道不謀食?!睘椤暗馈倍x書是又一層境界了,后面再說。
真正把讀書的快樂說得讓人神往的人可能是翁森的《四時讀書樂》。翁森字秀卿,號一瓢,浙江仙居人,生卒年不詳,生活在宋元更替的時代。他學問很好,宋朝滅亡以后,不愿為官,隱居辦學,著有《一瓢稿》。他創作的這組詩在后代讀書人中影響深遠。春:“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毕模骸靶轮駢洪苌K膰↓S幽敞明朱曦。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人幃。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稔讀書趣。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秋:“昨夜庭前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近床賴有短檠在,對此讀書功更倍。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地爐茶鼎烹活火,四壁圖書中有我。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甭牭饺绱速澝雷x書的詩句,誰會不對讀書充滿遐想與渴望呢?
讀書是為了充實自己的內心精神世界并參悟宇宙人生的真諦(悟道)。它已經不再是為了一種單純的求知而是為了一種智慧的富足。擁有這種境界的人,像鯤鵬一樣逍遙于天地之間,大千世界皆可閱覽,人間萬相莫不為書。清代張潮在其《幽夢影》中說得好:“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善游山水者,無之而非山水:書史亦山水也,詩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法國女作家杜拉斯也說:“生活本身就是一種閱讀,是事物的智慧”。
但是這種讀書境界旨在個人的圓滿透悟,并沒有向外實踐的行為。古人的知行合一觀念可以作為補救。把讀書悟道與生活實踐統一起來,這是更高層次的境界了。
道的境界:為崇高理想而讀書
周恩來從小志高,12歲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1919年3月,周恩來為了中國的反帝反封建大業,毅然決定放棄在日本求學的機會,歸國加入革命,回國前夕,賦詩一首贈給為他餞行的同窗好友:“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這首詩其實也形象地再現了五四那一代知識分子的讀書境界。郭沫若、巴金、魯迅等等,無不胸懷為國家民族繁榮富強、為人類團結友愛而讀書的堅強信念。
孔子說:“道不遠人”,是說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道,但作為文明結晶的好書更是道的源泉。當我們讀書不僅僅只是為了自己的內心充實與快樂,而是通過書本悟道,進而傳道、踐道,那么我們的讀書就擁有了一份崇高的意味。
讀書的方法
讀書之法,不僅僅關于閱讀行為本身,更要注意閱讀的最終效果。關于讀書的方法,人們的談論可謂汗牛充棟。在此,我結合自己的讀書經驗簡單談談。
閱讀之法
“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培根)有的書需字字精讀,有的書可以一目十行地泛讀,更多的書可能需要我們精讀泛讀相結合。中國古人非常強調精讀,相當于外國新批評派的“細讀”法。精讀重在字里行間咀嚼出文章的味道與思想。慢速和重復是精讀的標志?!绊f編三絕”說的就是孔子讀《易》次數之多,竟把編聯簡策的編繩翻斷了多次。朱熹則強調讀書要慢慢地咀嚼涵化:“讀書切記太匆忙,涵泳功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需要細思量?!蹦敲矗男枰蛘咧档镁x呢?主要有三類:古代經典;自己專業經典;癡迷鐘情之書。
光有精讀還不行,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發展一種快速的泛讀技能。泛讀的目的何在?拓展精神空間。哪些書需要泛讀呢?休閑性的通俗讀物;非專業的經典著作;普及性的知識小品等。如何泛讀呢?快速閱讀技巧有:首先細看目錄和標題;其次精讀序言或結尾;最后快速瀏覽正文,等等。
現代人更多的可能是精讀與泛讀相結合。有些書我們不知道好不好,不知道自己能否讀下來,不妨先快速泛讀一遍,如果你覺得比較好,你可以再次閱讀,在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精讀。還有些書我們知道是比較有名的經典著作,但書中的論證似乎又比較繁瑣,我們也可以這樣來讀,抓住提綱挈領,領會核心思想。比如我讀羅蒂的《哲學與自然之鏡》。大多數的著作都需要重復閱讀才能把握其精華。我個人的讀書習慣是:先通讀(泛讀+精讀),再回頭選讀(精讀)。
吸收之法
很多人書是讀了不少,可往往不能充分吸收,不能很好積累自己的“精神庫存”。為此我們還要在讀的同時做以下一些輔助性的工作:做記號、夾紙條、批注、讀書筆記(摘錄與感悟)。做記號和夾紙條目的是書海拾貝。一本書就是一片海洋,記號和紙條就是一種參照物,方便你定位你所發現的五彩斑斕的貝殼。批注是你閱讀時忽然的感悟或啟發,隨手在空白處寫的性靈文字。我國古人很喜歡這種閱讀方式。脂硯齋、金圣嘆、張竹坡都是古典小說的批閱高手。讀書筆記是你閱讀一本書最后形成的屬于你的一種精神食糧的庫存。你可以摘錄非常精彩的文字(要注明書的出版社、版本和頁碼,便于引用查閱),你也可以寫一些隨感性的閱讀體驗。這類文字,我們盡可不論字數之多少,單觀性靈之有無。
讀書的維度
讀書是一個非常具有可塑性、獨立性的行為,只要讀書的人勇于開拓善于挖掘,他完全可以在三個方面做到與眾不同,甚至特立獨行。這就是讀書的多維度帶給人的風采。
廣度:
古人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培根說:“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人生在世,經驗與書本要相輔相成,我們既要強調通過游歷閱覽世事滄桑,也要重視書本閱讀的廣博。不同的書帶給你不同的收獲:“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培根)讀書的豐盈還可以使人的靈魂充實氣質不凡,此所謂“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
深度:
真正的讀書應該觸及所讀之書的思想核心而不能淺嘗輒止。書如人,是有靈魂的。好書往往百讀不厭,常讀常新。王安憶認為小說寫的是作家的“心靈世界”。讀小說就是要從字里行間通達作者的心靈世界,才可以說達到深度。比如《老人與海》,如果我們能夠穿透文字的表層意義,那么我們就會發現它的內在而深沉的象征意義:大海如同生活,盡管生活中有些東西我們無法控制,但我們可以像老人那樣反抗,盡最大努力做到成敗皆英雄。藝術作品如此,學術著作也是如此。一部學術著作如果滿目專業術語,詰屈聱牙,毫無作者性情之文字,也是一大遺憾。因為真正的思想是有溫度的,它讓我們溫暖,讓我們充實。
讀書必須要抓住書的主題,那么整本書就好理解了??档碌臅?,難讀,但如果看通康德的精神,那就是他要協調人類知情意,讓它們和諧統一,你就能從總體上把握了他的思想。黑格爾的書是邏輯的正反合三段式的演義。海德格爾的書是存在的宣言,存在是他的太陽,一切光輝都是從中發出。如果我們讀書能夠把作者的思想融會貫通起來,可能就會一通百通了。當然,作者的思想又往往是比較復雜的,前后矛盾的現象也比比皆是。這就需要我們走向另一個讀書的維度——高度。高度意味著反思與批判。
高度:
“盡信書不如無書”,所以我們要能出入所讀之書。有人讀《少年維特之煩惱》后自殺,就是太耽溺于書的藝術世界了。讀書之人必須要做到清醒與投入同在。不投入不能體會書的韻味;不清醒往往墮為書奴。房龍說的好:“藝術只有一個目的,藝術家要為之不倦的努力,不懈的奮斗。這個目的就是達到藝術的最高境界——生活的藝術?!弊x書也要從這個生活的藝術的高度出發。
梭羅說:“兩種文盲之間并沒有什么區別,一種是完全目不識丁的市民,另一種是已經讀書識字了,可是只讀兒童讀物和智力極低的讀物?!蔽覀儾荒軡M足于淺顯易懂的書籍,而要給自己的智力向上登攀的體驗。莊子的《秋水》意味深長:井底之蛙缺乏的不是深度而是廣度;北海缺乏的不是廣度而是高度;秋水,沒有深度沒有廣度也沒有高度,只是擁有流動的生命,這可能就是我們絕大多數的平凡人。
生命因為有廣度才姿態萬千,因為有深度才波瀾不驚,因為有高度才卓爾不群。追求生命的廣度、深度和高度,我們的生命將更加有意味。在此,讀書可以助我們一臂之力!
讀書的意義
讀書究竟有什么意義呢?可能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想這個問題,因為我們讀書時往往目的很明確,或是為了打發時間,或是為了汲取知識,或是為了研究寫論文等等。這些急功近利的目的并非讀書的真正意義。讀書應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它的非同尋常的意義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超越日常生活
整體的生活是“生命-生活-存在”三位一體的結合。其中“生命”是整體生活的形而下維度,“存在”是整體生活的形而上維度,而中間的“生活”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日常生活,它主要目的就是生存,它稟賦的是現實原則。當學生們背負重重的課業負擔,當商人們在生意場日夜打拼,當政客們殫精竭慮,當無數的平凡人為了吃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如何超越日常生活,立足生命感悟存在便是一個重要問題。
人是一個復雜的多重角色的統一體,獸-人-神的統一體。紀伯倫說:“人性就是降臨在人間的神性。”梭羅說:“我們的整個生命是驚人地精神性的。善惡之間,從無一瞬休戰”,“自知身體之內的獸性在一天天地消失,而神性一天天地生長的人是有福的?!比祟悶榱饲笊蛣游餂]有多少區別,但人不能停留在這個層次。人性地活著就是內心擁有神性地活著。我們內心的神性渴望更高級的生活——精神生活。
讀書是超越日常生活的一種有效手段。讀書為我們開辟了一片純凈的精神領空,在此我們可以自由地吮吸讓我們心靈安寧的甘泉,靜靜地積攢讓我們重新生活的力量!超越日常生活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跳出日常生活,把日常生活當書來讀,這樣我們便擁有了一份生活的坦然與超然,這就是前文所謂的“道”的讀書境界。
認識生活、體悟生活、拓展生活
生活是原生態的書本,書本是結晶化的生活。
讀書可以認識生活。一門科學就是生活身上的一根觸角,從中我們窺探生活的奧秘。一本書就是生活長河的一條支流,漂流其中,我們便可欣賞生活兩岸的風景。讀書不僅僅可以借助別人的眼睛看世界,而且也可以書本反觀自己的生活世界。生活的困惑,在此疏解;生活的智慧,在此凝聚。我們是活著的書本,書本是變形的我們。我們和書本在生活的舞臺上同臺演出。我們演繹著現實生活的悲喜劇,好書則往往預示著未來生活的萬花筒。讀書還可以拓展生活,讓我們進入被現實生活時空所束縛的領空?!吧舷挛迩?,縱橫八萬里。”我們可以深入歷史,可以周游世界,可以進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自覺傳承人類文明之火
人類一代代繁衍生命的同時,也在傳承著人類文明之火。當我們自覺閱讀人類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經典著作并與人分享的時候,我們其實是不自覺地加入了傳遞圣火的行列之中,為此我們應感到光榮,并對那些偉大的作家心存感激,是他們照亮了我們的道路,讓我們不再孤單、不再迷惘、不再絕望!“多少人在讀了一本書之后,開始了他生活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