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歷史的產物,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表達運用起來,不但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含義豐富,能起到強烈的修辭作用。在我國,很多歷史故事、諸子寓言、神話傳說后來都形成了成語,像完璧歸趙、葉公好龍、精衛填海,不但家喻戶曉,而且屢見于典籍。中華的成語,是民族文化的菁華所在。
在“成語”這個詞之前,有“成文”、“成言”的說法,如漢代蔡邕《上封事陳政要七事》:“其高者頗引經訓風喻之言,下則連偶俗語,有類俳優,或竊成文,虛冒名氏。”這里的“成文”指的是文章,或者更大。唐代劉知線《史通·申左》:“斯蓋當時國史已有成文,丘明但編而次之,配經稱傳而行也。”這里“成文”就是指一部書了。確切出現“成語”一詞,大約是在元代劉祁的《歸潛志》:“故不宜蹈襲前人成語,當以奇異自強;四六宜用前人成語,復不宜生澀求異。”承接這種說法的有很多,像清代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凡作倔強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當引用成語。”而清代任泰學《質疑·經義》中的“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或是當時成語”,成語之意同現在的幾乎一致了,只不過我們現在用的成語還包括蔡邕先生看不上的“有類俳優”的“連偶俗語”。
既然成語是歷史的產物,那就必然有一個由簡到繁、由少到多、由雅到俗的趨勢。世界上很多文明的發展,都有過中斷或消亡的慘痛經歷,不如中華文明這樣持續、久長,因而他們的“成語”無論形式、內容還是數量,都遠不如我們。這是我們很值得自豪的文化特色。從這一點上說,掌握中華民族的常用成語,就差不多是了解了大部分民族文化。這個說法應該不算過分。從前的一部蒙書《幼學瓊林》,幾乎就是“成語瓊林”,不但涉及經史子集的眾多基礎知識,而且語句短小精悍,節奏明快,韻律鏗鏘,簡直是一部古代成語詞典。
不過驕傲歸驕傲,也有一些問題要引起我們注意。十五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傳統的閱讀書寫方式逐漸式微,帶來便捷的同時,也造成對傳統文化的淡漠和疏離。表現之一就是傳統文化的誤解誤讀,這里面又以成語的誤用為主要的問題。很多專業人士,比如新聞工作者也經常犯這方面的錯誤,他們做的是傳播工作,對受眾有很大的指引作用,尚且如此,那么大眾的誤解誤讀就可以想見了。因此,要正本清源,給讀者正確、準確的文化信息刻不容緩,而且搞文字工作的人要首先負起這責任。進一步講,負這責任的,不止是新聞工作者,還有大型工具書的編纂者們。他們的工作,是確立標準和典范,是某種程度的源頭工作。如果源頭不清不明,流傳下來的就可想而知了。茲舉平日隨手札記一二,非為炫學逞才,讀者明察。
成語“赤手空拳”。
很多工具書像《辭海》《漢語大詞典》等都說是元曲里最早出現,這就不夠“清明”。因為我們在不只一處元明著作里見到這詞語,則知它在當時已經很常用了。再往前看,有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三十·繳奏奉使復命十事》:“防秋在即,赤手空弮何以應敵?”似乎有一點線索,但是“弮”和“拳”有什么聯系呢?還要往前看,《漢書·司馬遷傳》:“張空弮,冒白刃,北首爭死敵。”注:“李奇曰:‘弮,弩弓也。’師古曰:‘弮音丘權反。又音眷。讀者乃以拳擊之拳,大謬矣。拳則屈指,不當言張。陵時矢盡,故張弩之空弓,非是手拳也。’”又《漢書·李陵傳》:“轉斗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注:“文穎曰:‘拳,弓弩拳也。’師古日:‘拳字與豢同,音去權反。又音眷。’”又《廣韻·愿韻》:“豢,弦也。”晉·潘岳《閑居賦》:“谿子巨黍,異豢同機。”走了這么遠的路,至此才明白,“赤手空拳”原來是“赤手空弮”,是很悲壯的一個故事。司馬遷還為這故事的主人公李陵受了腐刑。
成語“犁庭掃閭(穴)”。
《辭海》:“謂犁平其庭院以為田,掃蕩其闖里以為墟,比喻滅亡其國。《漢書·匈奴傳下》:‘固已犁其庭,掃其間,郡縣而置之。’”乍一看文通字順,其實這是望文生義。這里的庭應該指龍庭,是古代匈奴祭祀天神的處所,也是匈奴統治者的軍政中心。揚雄在《諫不受單于朝書》里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要皇帝派兵犁平敵人的大本營,掃蕩他的巢穴,在那里設置郡縣,像治理全國其他郡縣一樣。這樣講,才能充分體現出這成語的力量氣勢來。陳毅《紀念寧滬解放十周年》詩:“雄師百萬下江東,辭廟倉皇是蔣兇。喪盡人心終不悔,犁庭掃穴事最公。”
不過,以上的問題并不影響我們使用這些成語,因為我們還大致知道它們的含義。可是有一些成語的字和音的錯誤竟然也出現在大型工具書里,這就脫不了誤人子弟的干系了。
比如成語“蓬篳生(增)輝”。
有的工具書作“蓬蓽生(增)輝”,如《辭海》《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辭海》“蓬蓽”:“蓬門蓽戶。指窮人住的房子。《晉書·皇甫謐傳贊》:‘士安好逸,棲心蓬蓽。’”《漢語大詞典》“蓬蓽”引晉·葛洪《抱樸子內篇·自序》:“藜藿有八珍之甘,而蓬蓽有藻棁之樂也。”但是《漢語規范字典》《漢語規范詞典》《漢字應用水平測試培訓手冊》里卻是“蓬篳增輝”、“蓬門篳戶”。為什么不用“蓽”呢?
查《辭海》“蓽”:“同‘篳’。《史記·楚世家》:‘篳路藍蔞。’《左傳·宣公十二年》作‘篳路藍縷’。參見‘蓬蓽’。”又“蓬戶甕牖”引《禮記·儒行》:“蓽門閨窬,蓬戶甕牖。”而在“蓽”字下未見“蓽門閨窬”;“篳”字下有“篳門閨竇:窮人的住處。《左傳·襄公十年》:‘篳門閨竇之人,而皆陵其上。’杜預注:‘篳門,柴門;閨竇,小戶,穿壁為戶,上銳下方,狀如圭也。’亦作‘篳門閨窬’。《禮記·儒行》:‘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篳門閨窬,蓬戶甕牖。’”不僅“篳、蓽”共存,而且“甕、甕”互見。
最后查《禮記·儒行》作“篳”。至此“真相大白”:原來“蓬篳生(增)輝”是從“篳門閨窬,蓬戶甕牖”簡略而來;后來到了晉代開始有人誤寫作“蓬蓽”,訛傳至今。雖然兩者現在可以通用,但是正本清源,應該是“蓬篳生(增)輝”。《漢語規范字典》《漢語規范詞典》《漢字應用水平測試培訓手冊》里的寫法是對的。如果編書的人當初仔細核對一下,就不會讓后人費這么大周章了。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成語尋源的難度有多大。雖然現在信息技術發達,可以電腦檢索,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但是有些典籍(恐怕是很多)還沒有進入信息庫,有的進了卻不能方便快捷地使用。還有很多古籍在傳承過程中被篡改,或者由于歷史的自然的原因而亡佚了,導致一些成語索解為難,只好用后來的意思暫時代替。但有的成語明明有確切的出處,而我們由于種種原因卻沒有看到,做了錯誤的或不全面的注解,這卻是要及時修正的。
比如成語“臥薪嘗膽”。很多工具書,如《辭海》《漢語大詞典》都引《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越王句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可是這里只有“嘗膽”,沒有“臥薪”。查漢·賈誼《新書·數寧》:“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這里有“寢薪”的意思,但是沒有用例。后來漸漸流行起來,南朝梁武帝蕭衍就很愛用“臥薪”,比如《移京邑檄》:“豈可臥薪引火,坐觀傾覆!”又《即位告天文》:“匡救無術,臥薪待燃。”再后來唐朝李商隱用過“坐薪”,如《為濮陽公檄劉稹文》:“望此用人,由茲保族,是亦坐薪言泰,巢幕云安。”而最后把這兩個詞語連起來運用的,則是宋人。岳珂(1183~1240)就把它同勾踐聯系起來,如《上吳畏齋荊帥啟》:“臥薪自勵,誰為勾踐之盛心?”比岳珂更早的有富弼(1004~1083)《辭樞密副使》:“亦愿陛下思夷狄輕辱中原之恥,臥薪嘗膽,不忘修政。”有人把這話直接記到蘇軾(1037~1101)身上,是不準確的。還有的引用《宋史·胡宏(1102~1161)傳》,也不如富弼早。真正把這成語硬安到勾踐頭上的,是那個以武學生上書請誅韓侂胄、蘇師旦等而被下大理獄的華岳(?~1221),他在《治安藥石·軍國大計和議》里說:“越王句踐困辱于會稽之棲,臥薪嘗膽十有八年,未嘗汲汲于兵以求快意。”經過一番梳理,總算弄清楚“臥薪嘗膽”的來歷了。雖然麻煩些,但是這樣交代給讀者,庶幾于心無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