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習慣有兩個寓言。
寓言一,在印度和泰國,常常可以看到大象被馴象人用細細的鏈子牽著,大象不掙脫,也不反抗。人們不禁感嘆陸地上個頭最大的動物反而是最溫順的。但人們不知道,這種敦厚溫良也是培養(yǎng)出的。當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馴象人用一條鐵鏈將它拴在水泥柱上,無論小象怎么掙扎都無法掙脫。漸漸地,小象不再掙扎了,直到長成大象、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鏈子時,它也不再掙扎。隨著時光流逝,它已經(jīng)習慣了那根鏈子,習慣了被束縛。
寓言二,古代有一個馴虎人,將一只小虎從小養(yǎng)大,并一直讓這只虎吃素;老虎自小不知肉味,自然不會傷人。但有一日,馴虎人摔了一跤,血流一地,他爬起來后,覺得地上的血礙眼,又不想動手去清理,遂將虎牽來舔食。虎見血腥后,那種嗜血的本能被喚醒了,于是整日虎視眈眈地瞄著馴虎人,但馴虎人絲毫不覺,終于有一天,虎一躍而起,將馴虎人撲倒吃掉。
小象習慣鏈子,大象習慣了被束縛;馴虎人習慣于自己的虎不吃人,而虎則在嗜血后打破了習慣。現(xiàn)實生活中,因習慣或打破習慣而引出的結(jié)果,也如寓言中的虎與象一樣,會有不同。
比如犯罪。絕大多數(shù)犯罪都是由心而生,漸成習慣的。偷竊的,由少及多,由多及大:貪污的,從拒絕到不再推卻,從不再推卻到伸手去拿……沒有人一開始就習慣于此,都從心理上經(jīng)過從拒絕到接受再到習慣的過程,一旦成為習慣,讓他回到社會習慣上來,卻再也不可能了——他已形成另一種習慣了!直到有一天,或翻然悔悟,或就此沉淪。
比如制度。之所以形成制度,是為了秩序,而秩序是不能靠人的自覺自愿來達成的,只有用制度約束,將一切納入固定的流程,一是一,二是二,照章辦事,有條不紊。比如生活。多數(shù)人都是按部就班地,一日一日,一年一年,就算心有不甘,也已經(jīng)懶得再去費力改變了——但當有人不甘于此拍案猛醒時,就會有另一些人從習慣中跳出來予以指責反對,這是一種對抗。這種對抗的結(jié)果,就是另一種秩序和習慣的形成。這種秩序可能是個人的,也可能是社會的。我們在習慣中渴望習慣被打破,又在習慣被打破后建立新的習慣。
社會是習慣塑造出來,人類是被習慣帶大的。
中國有很多關(guān)于習慣的成語:習非成是,習焉不察,習以為常,習與性成……但這個世界是有個體差異的,社會的發(fā)展又需要這種個體差異表現(xiàn)得最小化,所以,人們在順應習慣的同時也在尋求創(chuàng)建符合共同利益的秩序,也就是新的習慣。
因此,習慣也總是被人們拿來贊揚——習慣帶來秩序,秩序帶來發(fā)展。因此國家要有法規(guī)約束社會和公民的行為,機關(guān)要有制度促進效率,企業(yè)要做流程規(guī)范產(chǎn)品……有好的習慣,才會有健康的發(fā)展。
而好的習慣有時是強制培養(yǎng)出來的,勉強成習慣,習慣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