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特色的歷史文化。縱橫彎曲于市井的街巷是不同區(qū)域特色文化的集中記憶。鑲嵌在大街小巷首尾的街巷名牌,又往往是一個地方一個片區(qū)歷史文化經濟軍事的鮮明印記。當你在不同城市的街巷漫步,細讀著一個個街巷名字,大致可以從一個側面對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有個獨特了解。
鎮(zhèn)江襟山帶江,“一水橫陳,連崗三面”,山水壯麗,自古以來,就是座旅游、交通、工商、文化、園林古城。閑來漫步穿行在現(xiàn)存的或即將不存的街頭巷尾,面對著一塊塊鐫有街巷名的牌子,或佇立揣摩,或凝神細望,歷史的煙云在眼前飄來蕩去,總覺得這一回才真正讀懂:如果說鎮(zhèn)江3000年歷史文化是本宏篇巨著,街巷地名則是它的章回佳題。啊,歲月流逝的痕跡,滄桑變遷的記錄,是那么朦朧迷茫,但又是那么依稀清晰,當年這座古城的繁華隱約可見……
濃淡江山滄桑的屐痕
古代鎮(zhèn)江江岸呈凹形,江邊,江潮澎湃,人們便筑埂“攔江潮之沖”,如今的大埂街,是當年所筑之埂坍塌后留下的埂基;堰頭街、堰軍巷(演軍巷)這里曾有專門治水部隊(堰軍)駐扎。千秋橋、拖板橋、虹橋、觀音橋、網巾橋、斜橋、高橋、浮橋等地名明示我們,城內(指老城區(qū))有過運河、漕河、關河,有河必有橋,是它們溝通了城內交通;大口門、小口門是因為運河有兩處入江段,大閘口、小閘口是兩處分別建有大閘、小閘。長江與大運河在鎮(zhèn)江交匯,這里歷來是重要渡口、水運碼頭,近代通了滬寧鐵路,則又成了水陸交通樞紐。與江河有關的街路有新河街、運河路、蘇北路、上河邊、下河頭、東河邊、迎江路等;江河岸邊設有許多渡口碼頭:小碼頭、西津渡、丹陽碼頭、溧陽碼頭、甘露港和潮水溝等;有船只避風或檢修之處:東塢街、西塢街、荷花塘街等;而作為“京口渡”獨特景觀——義渡存在的有義渡碼頭街、義渡局巷。車站路則隨鐵路開通誕生。
“江左占形勝,最數(shù)古徐州。”鎮(zhèn)江“山在城中,城在山中”,不光有金山、焦山、北固山等“京口三山”,還有座座山崗聳立,云臺山、寶蓋山、風車山、登云山、太古山、李家大山、黃鶴山、京峴山等連綿不絕。單城里就有“三山五嶺”。其實,“三山五嶺”不過是城里的一些崗坡。雖然現(xiàn)在已被搬移、削矮了一些崗坡山嶺,但那“三山”(日精山、月華山、壽邱山)及沒列入“三山”的錢家山、笪家山、唐頹山,分別挺立在三五九醫(yī)院、塑料二廠、江蘇大學夢溪校區(qū)等地,但知者寥寥,有的成了街名,如“壽邱街”;“五嶺”中的鳳凰嶺、駱駝嶺、烏風嶺、胭脂嶺、梅花嶺,有的隨嶺消逝而消逝,有的或早被更名,或被用為街巷名、飯店名。
鎮(zhèn)江是城市山林,風景優(yōu)美,城內外處處花木扶疏、鳥啾雀鳴。看,綠竹巷、白蓮巷、梅花巷、花巷、黃花亭、荷花塘街、果子巷、桃花塢、王家花園、琴園、夢溪園巷、花山灣、桃花塢,花香四溢,沁人心脾,多美!瞧,仙鶴巷、東麒麟巷、雁兒河巷、跑馬山、蛤蟆院、獅子街、釣魚巷,真如步入野生動物生態(tài)園!
風晾名城記憶的斑駁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特色的歷史文化。縱橫彎曲于市井的街巷是不同區(qū)域特色文化的集中記憶。鑲嵌在大街小巷首尾的街巷名牌,又往往是一個地方一個片區(qū)歷史文化經濟軍事的鮮明印記。當你在不同城市的街巷漫步,細讀著一個個街巷名字,大致可以從一個側面對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有個獨特了解。
鎮(zhèn)江歷來是軍事重鎮(zhèn),駐有部隊防守,發(fā)生了許多著名戰(zhàn)斗。這里有各級指揮官居住的地方:道署街、將軍巷、南府巷、西府街、太保巷,有駐軍駐扎訓練地方:紅旗、黃旗、中營、小營盤、大教場、小教場、宋官營,有近代鎮(zhèn)江商團操練的地方:商團操場、西體分場,有慶祝某次戰(zhàn)斗勝利的“得勝街”等。
鎮(zhèn)江廟寺庵教堂多。據(jù)1922年出版《鎮(zhèn)江指南》載,當時有廟17座、寺19座、庵10座等計46座,還有三茅宮、萬壽宮等道觀,宗教場所超過50處(還不包括福音堂等)。與之相關的街巷名有:大覺寺、登云寺、萬壽寺、水陸寺巷、彌陀寺巷、太平寺巷、圣壽寺巷、藥師庵街、江照庵、會蓮庵街、地藏庵街、火星廟、東岳廟、城隍廟、觀音樓巷、土地祠、廟巷、行宮巷、龍王巷,寺廟庵祠之多由此可見一斑。鎮(zhèn)江許多少數(shù)民族常分不同區(qū)域適當集中居住。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分別信奉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清真寺街、爸爸巷、大爸爸巷是回民居住較多、進行宗教活動的地方。“天主街”則讓人一看就知道是西教進入的結果。
鎮(zhèn)江一直是商賈云集的工商貿易城市。紡織布匹、絲綢的機坊多,就有以織機上工具名命名或加工工具為名的梳兒巷、棒錘營、腰刀巷;有生產某種商品、用具的集中地區(qū),如剪子巷、打索街、簸箕巷、篾籃巷、戥兒巷、盆湯巷、磨刀巷、銀爐巷、古通(箍捅音)巷、胭脂巷、醋巷、板壁巷、皮坊巷;有集市比較集中的地段,如魚巷、磚瓦巷、缸瓦巷、石頭巷、石灰巷、糧米倉街、染坊巷、牛皮坡、柴炭巷、酒海街、豆腐巷、湯圓巷、鹽店巷。有來自各地的商人聚居做生意的地方,如布業(yè)公所、蘆州會館、北五省會館、福建會館;有近代鎮(zhèn)江最早本國輪船業(yè)所在的東西招商局巷、小招商巷;有近代隨著商會、鐵路、郵電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商會街、利商街、郵局巷、鐵路巷、車站路、交涉局巷;有省會遷鎮(zhèn)后出現(xiàn)的省府路、省會路、財政廳前,等等。
鎮(zhèn)江人文化生活豐富,有“書場巷”可聽書,有“共舞臺巷”可看戲(“寶安新街”的得名也是因有寶安戲院),還有文人雅士聚會品茗聽曲詠詩潑墨的“第一樓街”,因巷內有民國春菜館的“民國春街”,而“龍江巷”內開有龍江茶社,可供市民小聚品茗。
鎮(zhèn)江人居所總想討個吉利,表達一個祝愿,于是瑞芝里、吉康里、同德里、同慶里、太和里、安寧巷、互濟巷、日新街、又新街、老新街、青云門成了街巷名最好的選擇。鎮(zhèn)江人十分注意團結,鄰里之間互相禮讓,于是有了兩家氏姓合一為名的尤唐巷、花華巷、三多巷(楊、童、完三家火巷翻建時改成的巷,三姓為三多了)。鎮(zhèn)江近代興辦慈善事業(yè),建有老人堂、盲人救濟處、育嬰堂,此所在便成“三善巷”。
鎮(zhèn)江人總是不忘為人民獻身的先烈、為救國不懈奮斗和曾生活在這里的歷史文化名人及前輩的。“伯先路”是為紀念黃花崗起義總指揮趙伯先命名。“義士路”是為鎮(zhèn)江在救火中捐軀的消防勇士而起名。“烈士路”則是告訴你這里是去烈士陵園的必經之路。“夢溪園巷”是說這里有宋代大科學家沈括的故居。“靳家巷”則說這里是清代大學士靳貴故居所在。“牌坊巷”、“節(jié)孝祠”也不僅僅是封建王朝殘酷迫害婦女的標志,在那深嵌磚墻的碑刻中,也鐫刻著許多不畏侵略者蹂躪而殉難的烈女姓名呢!
瀏覽鎮(zhèn)江地名是饒有興味的,不光能尋覓到斑斕色彩——紅(旗口)、青(云門)、白(蓮巷)、黃(花亭)、綠(竹巷)、黑(橋西),能發(fā)現(xiàn)五行 ——金(山路)、木(杈巷)、水(陸寺巷)、火(壇樓巷)、土(地祠),能識別五方 ——東(門坡)、南(門大街)、西(家灣)、北(水關)、中(街),能從1數(shù)到10,能從四郊找到那么多灣、門、渡,還能發(fā)現(xiàn)有些地名歷經了宋、元、明、清的風塵,如五條街等。
親歷時代變遷的起伏
20世紀后半葉,鎮(zhèn)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變化。解放后,街巷地名發(fā)生了變化,新的街巷路名出現(xiàn)了:“電力路”、“和平路”、“環(huán)城路”、“天橋路”。一些舊街巷也改名了:“節(jié)孝祠巷”改為“節(jié)約巷”,“濟良所巷”改為“互濟巷”,“冬賑局巷”改為“生產巷”。文化大革命中,鎮(zhèn)江不少街巷路名也隨之而改,但“文革”后,又都恢復了原名,如“紅衛(wèi)路”仍叫“中山路”,“東風路”仍叫“大西路”,“紅旗路”仍叫“正東路”……據(jù)統(tǒng)計,從清末到改革開放,我市有200多條路街巷名廢止、合并、調整。
改革開放后,隨著城市建設發(fā)展,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片片新區(qū)遍及全城,一條條寬闊馬路向外延伸陸續(xù)亮相,那一個個新的地名也進入人們視野,用鎮(zhèn)江古代名稱命名的一個個地名,也已為人們所熟悉:“鎮(zhèn)句路”叫“朱方路”,“勞動路”叫“中山西路”(與中山東路相連),“鎮(zhèn)揚路”叫“潤州路”,“蘇北路”叫“長江路”,“鎮(zhèn)焦路”叫“東吳路”,“鎮(zhèn)澄路”叫“丹徒路”又改叫“學府路”,南徐路建成了,谷陽路建成了……新區(qū)的路名則一個個更洋溢著時代氣息,那些新村、小區(qū)名字則一個比一個亮麗,充滿人情味,“李家山新村”、“桃園新村”、“江濱新村”是20世紀80年代的命名,現(xiàn)在是“花園新村”、“桃花山莊”、“春江華庭”、“怡海家園”、“盛達新村”、“瑞景山莊”、“米山人家”、“恒順翠谷”、“香江花城”、“江南府邸”、“都市名苑”,一個個小區(qū)的名字將古城鎮(zhèn)江裝點得更多姿多彩,更充滿詩情畫意!細數(shù)一下,2000年至2007年市區(qū)就新出現(xiàn)200多個地名(路、樓、橋、苑、廣場)。
老街道巷路地名折射古城的深厚文化積淀,承載著當年的風雨與興衰;新街道巷路地名回響著與時俱進的前進步伐,展示著江南古城的新世紀風采!站在今天街巷處,細數(shù)幾十個地名的調整,撫今追昔,古老的歷史與生動的現(xiàn)實在腳下交匯,今天的腳步在款款向前,歷史的篇章在徐徐延伸……
也是需要保護的文化遺產
怎樣認識一個城市的地名?2008年1月10日《光明日報》的一篇報道寫道,中國地名研究所所長劉保全認為,地名是研究一地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地名也是文化遺產。它保存著人們對特定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特有認識和思考方式,記錄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和審美理念,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是文化延續(xù)和傳承的重要載體,并以其鮮明的文化特點和風格在世界地名文化中獨樹一幟。由于多年來對地名文化缺乏認知,我國對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比較淡薄,對古老地名隨意更改和廢止的現(xiàn)象屢禁不止,特別是一些歷史文化名城,在舊城改造中忽視對老地名的保護,致使許多文化內涵豐富的老地名變更和消失。陳從周強調:“我還是主張地名少改為妙,因為舊地名有其歷史根源,它是對歷史文化最好的物證。”
2004年始,我國啟動了“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在2007年召開的第九屆聯(lián)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上進行報告,受到高度評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表示:地名屬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有關專家正在制訂中國地名文化申遺方案。現(xiàn)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在文化遺產保護觀念越來越強的今天,地名作為文化遺產也應該加以保護。
放在這樣一個高度來看待地名文化,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鎮(zhèn)江也應該認真做好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動輒因某人某單位的要求而任意更改、廢止老地名,不能再像2006年對第一樓街更名那樣隨意,先更名為“第一樓街步行街”,二個月后再發(fā)文將“第一樓街步行街”更名為第一樓街。同時,還要注意怎樣啟用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街巷路名傳承古城歷史。報載,蘇州市在將貫穿東西主干道命名為“干將路”后,又在2003年將正在形成的環(huán)古城東側道路定名為與“干將路”相匹配的“莫邪路”,還恢復了蘇州重要歷史地名之一的平橋直街等地名,使蘇州的歷史文化在地名上得到傳承,實現(xiàn)現(xiàn)代文明與古老歷史的交相輝映。我想,我們在給新路新地命名時,是否也可以借鑒?■
(本文照片丁偉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