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成熟的畫家,會在支撐作品的諸要素中,把握住能夠支撐畫作生命的幾樣東西。扎實的繪畫功底、全面到位的理論、素質(zhì)、修養(yǎng)與智慧。
那一晚沒有朗月,但有清風從長江遼闊的江面徐徐吹來。京口美術(shù)館,歷時三年,耗資千萬,3400平方米。它的主人,此時像風斂了翅,像倦鳥返了程,像征客披了夜色回到了這里。在京口美術(shù)館4樓500平米的會客廳坐了下來,面前是一杯冒著熱氣的金山翠芽。無邊夜色入簾,白蘭花香縈繞。對面坐著的就是十幾年緣慳一面的柳學健。
3個小時的暢談,讓我對他的印象已不僅僅停留在畫展、成功、財富上,而是與他一起珍惜所擁有的一草一木。是的,他的王國里,一切的一切,都是奔波、努力、艱辛、汗水、心血、智慧換來的。也所以,我一直不明白的他的眼神里,那份謙卑,那份不倔,那份熱情,那份靜默,似乎從來也沒有人的眼神像他那樣復雜,但也許從現(xiàn)在開始,有些明白了,他是一個沒有被生活壓垮,反而一次次征服生活,從而成為頂天立地大寫的人的強者。
一
15歲時柳學健初中畢業(yè)了,這個1964年龍年生的孩子,面對著的正是一面沒有邊際的湖。母親在45歲時才生下他,前面還有9個兄姐,但因為家貧,只有比他大15歲的哥哥活著。母親是個病身子,父親是個碼頭工人,天天靠扛大包掙微薄的工資養(yǎng)家糊口,有一個20平米的家,簡單到一無所有。學健晚上睡覺的地方就是燒飯間。
小小的學健不愿意上高中,他得掙錢,不能讓母親憂愁,不能讓父親再去跟年輕力壯的人爭扛大包。所以他頂了父親的職,好在沒多久,父親通過朋友的關(guān)系,給學健換了一份工作,到木材加工廠當工人。學健一筆帶過說,也是力氣活,拉大鋸。
18歲時的學健已經(jīng)在思考許多人生的道理。他記得這樣的一段話:雞只看到眼前的一點,所以只能吃米;鷹飛得很高,可以吃很多東西,甚至可以吃雞。冥冥之中,學健覺得自己像一只待飛的鷹。由于從小喜歡到鄰居家看人畫畫,對畫畫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15歲時無師自通,已經(jīng)在宣紙上揮筆了。艱苦的生活,沉重的工作,不僅沒有讓這個有志青年折翅,反而讓他對生活寄予了更多的希望。他一天也離不了畫筆,而且對社會充滿了爭取、滲透然后必勝的信心。他用那支還相當稚嫩的畫筆,給小飯店寫招牌,寫廣告牌,給單位的會議室、辦公室畫畫。1982年開始,學健開始給人畫虎。不知他從哪里得到了一支馬良的神筆,畫的虎威風凜凜,惟妙惟肖,一時,5元10元一張潤格的虎畫供不應求。20歲以后,學健靠畫畫,買了一雙皮鞋,過一陣買了一輛自行車,過一陣買了手表。1986年,學健靠畫畫的錢,買來磚瓦木材,給自己建了一個窩,7平米。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簡單意義上說,是這樣,但對于學健,意義要深遠得多。初中畢業(yè),他毅然放棄升高中,不顧老師的惋惜與勸解,也是因為,有一線微弱的光明在等他,那就是,繪畫人生。
25歲,學健的人生開始著上了彩色。這一年是1989年。先是木材廠引進了外資,成立了金馬木業(yè)公司,考慮到學健各方面的素質(zhì)與能力,公司任命他做行政部經(jīng)理。這一年,學健拿到了平生第一個比較重要的獎,全國物資系統(tǒng)繪畫比賽一等獎。盡管這之前在全市的幾次比賽中他得過一系列獎,但這全國獎還是讓他興奮了好些時。這一年,學健憑過硬的繪畫功力給市物資大廈畫了4幅大畫,每幅都在2×5米。這一年,學健為了70歲老母的叮嚀,結(jié)了婚。
成家后的柳學健,對生活更是多了一份責任。1990年正好有機會調(diào)到金山雜志,可以接近自己喜愛的專業(yè)。1993年,柳學健調(diào)到市文聯(lián)工作。
二
一個成熟的畫家,會在支撐作品的諸要素中,把握住能夠支撐畫作生命的幾樣東西。扎實的繪畫功底、全面到位的理論、素質(zhì)、修養(yǎng)與智慧。
立志成為好畫家的柳學健,深知自己的軟肋在于繪畫的理論基礎(chǔ)及文史國學營養(yǎng)。1990年,離開學校10年,初中水平的他一邊坐到補習班突擊高中課程,一邊準備大專入學考試。難度可想而知,但這一步必須邁好。聰明人做什么事,只要努力都能成。柳學健坐在他那充滿田園氣息的京口美術(shù)館,對著無際的夜空笑著說這句話。
1990年他順利地上了大專。1994年,憑著吃喝睡之外死啃課本的韌性,他又考上了北京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讀美術(shù)碩士研究生班。因為一次果斷的選擇,得到的是一次飛躍。在北京,幾乎所有的大媒體都對他進行過專訪,由此結(jié)識了一批批朋友。從1988年第一次辦個展,隨后的二十年,他每年都要辦一至兩次畫展。畫展上他不放過一條建議,一句指點,說書法欠火候,他就閉門謝客,兩個月寫到昏天黑地,什么帖都臨過,什么字都寫過;在政界、企業(yè)界、商界都會有高文化水平的人士,雖然跨行業(yè)但賞畫的素質(zhì)并不低。哪怕是買家小小的想法,他也反復揣摩,繪畫、辦展、拍賣,形成創(chuàng)作、評論、提高、市場的良性發(fā)展道路。
1995年,研究生班畢業(yè)的他,得到了一個機會,應聘到江蘇經(jīng)濟報做鎮(zhèn)江工作站站長。記者的職務對他來說只是交友的便利,是鍛煉與謀生的手段。兩年后,因為他的能力出色,又被人民日報聘走,負責人民日報市場版大江南收藏專版的工作。這兩年,對他的事業(yè)來就,起到了一個高高托舉的作用。通過大江南收藏,他與記者、企業(yè)家、拍賣公司、收藏家、鑒賞家甚至政界,建立了廣泛的關(guān)系,為成為職業(yè)畫家作了厚厚的鋪墊。2000年,柳學健把畫展辦到了新疆,他的畫清新、唯美,讓新疆人大開眼界,畫作一搶而空。柳學健掘到了寶貴的第一桶金。順理成章地,邁上了專業(yè)畫家之路,完成了自己從小就有的夙愿。
1998年至2003年,柳學健在南京轟轟烈烈的開展事業(yè)。2003年在南京辦了個個展,60張畫一購而空。拍賣行相中了他這匹黑馬,100%的成交率讓兩方雙贏。柳學健火了,紅了,成了媒體追逐的對象。
2005年,具備市場運作能力的柳學健,看準了國內(nèi)持高不退的藝術(shù)品收藏熱,花了60萬元在全國各大媒體給自己做宣傳。這個決策的高明到現(xiàn)在仍在佐證,他的畫一再升值且供不應求。一切盡在他的預期,一切盡在他的掌握。
功成名就,但柳學健覺得還缺少點什么。兒時的陋室偶爾會在他頭腦中閃回,工作后7平米自己蓋起的家讓他忘不掉。作為畫家,他早已把可以辦大畫展的展館當作了藝術(shù)殿堂。對,他要親手建一座這樣的殿堂。
三
2007年11月,一則新聞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家鄉(xiāng)媒體上以及新華網(wǎng)上。它是這樣報道的:
京口美術(shù)館坐落于高校云集的學府路與谷陽北路交會處的山崗上。館高四層,建筑面積達3400多平方米,內(nèi)設(shè)展覽館、陳列館、名家創(chuàng)作室及相關(guān)配套設(shè)施,以陳列展覽、交流、收藏為重點,集創(chuàng)作培訓、藝術(shù)家活動為一體,具有普及美術(shù)教育,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等職能,是目前省內(nèi)最大的美術(shù)館,比省美術(shù)館還大了近1000平方米。
京口美術(shù)館完全由柳家健一人投資。當我徜徉在一樓展廳的時候,那些畫深深吸引了我。工筆兼寫意的花鳥畫,用色極其中國味。畫面或喜氣洋洋,或絢麗爛漫,極具裝飾性。筆法柔韌規(guī)矩,花葉俯仰有度,構(gòu)圖精妙嚴謹,布白十分講究。繁復的形象,艷麗明快的色調(diào),畫家以扎實的造型功底為依托,用繁復到極致來突出個性,以極至的個性來打動觀者。這樣一幅幅生機盎然的作品,表現(xiàn)的是畫家對于生命、對于自然的贊美熱愛之情。
我在柳學健的畫畫里,看到了他對生活的熱情之心,對藝術(shù)追求的不懈之心,對未來的美好懷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