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的炳輝要出博客文集,約我寫篇評論作為他步入不惑之年的一個紀念。坐于電腦前,我忽然想到2005年歲尾,他贈過我一本存放著12張精美圖片的小冊子,那是他在西安、南湖、哈爾濱、鳳凰城等地拍攝的藝術照片。兩年后的2007年歲尾,他又將自己在博客中寫下的文字結集,名為《炳哥漫步》,以讓躍馬揚鞭的四十歲生日具有意義,富有激情,我想這不失為一個好主意。
文集有7個章節,大多是他漫步于山水間的人生感悟,但也不乏日、韓兩地的異國風情,從中可看到他在各地豐富的人生旅程,也因此可見到眾多的山水畫和形態迥異的風土民情。
《炳哥漫步》中的文章大多簡短,這也應對了博客“看似隨意但不乏深意,看似簡單但極具個性”的寫作特點。作為網絡日志的博客,表達的是博主的個性化思想和個性化行為,炳輝用它表達了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和對眾多事物的感觸與對人生的把握等,這些均顯示了他的人文精神和對社會現象的客觀態度。這讓人想起他在《南州冠冕》一文中所講的自己過去的一個字號,叫做“仁余”,即把自己的徐姓一拆為二。“仁”者愛也,“余”可理解為自己,寓意一個“愛”字,也就是“愛世界,愛所有人”。從中能見到炳輝的博愛胸懷。
文集中的40余篇文章,多為遠離花拳繡腿之作,以自然的心緒和平實的語言,搭建了一座心靈的思想平臺。他借助事物說理,往往不動聲色,他善于挖掘其中的思想深井,并予以飽滿的精神力度。在《邂逅錦溪》中,他寫了詩情畫意中的水鄉神韻,人們不僅看到了這里的一切都臨水而建,因水而生,而且還知道這里是南宋皇妃的玉殞香消之地。因此,那一座座石拱橋、一排排粉墻黛瓦,都會那么地動人與優美,何況錦溪還有“中國博物館之鄉”的美譽,“磚瓦、錢幣、天文、古董、奇石”等多種館藏,讓你大開眼界。
在炳輝諸個山川的描述中,《約會潛山》顯得意味十足,作者沒有寫雄峰奇石幽洞險崖,而是另辟蹊徑,立于史實高度,推出了漢武帝、梁武帝、王安石、黃庭堅,還有三國時期的國色天香“二喬”,以及現代的王蒙、余秋雨。文章沒有事物的一一羅列感,而是滲透了他對地域場景的真情和對各景物知音般的熟稔。
炳輝的博客寫得有韻致很從容,不像我輩身陷文字作坊有急促的交稿期限。他的文章隨心運句,讀《黃果樹瀑布》,苗族老太與日本人的對話,會頓時讓你感到了一種民族的尊嚴與智慧,同時胸中也澎湃起了振興中華的一份責任和信心。炳輝的博客大多觀景抒情,結構自由而不失嚴謹,他拋卻華麗辭藻,輕松得像與朋友談心,山水之趣、世故人情,既富哲理,也顯示了自己的強烈個性。
讀炳輝文集,我們還能在其營造的山水情緣中觸摸到他對大好河山、風土民俗的眷念之情,《走進喀斯特》的尾聲中有他的真情告白,《漢中記憶之石門十三品》中有他對漢魏石刻之深情,《山塘的夜》中有他對風雅情韻的“無眠”,《興義那片峰林》中更有他對沒有聽到“八音座唱”的遺憾,還有那《第一武侯祠》《郎德上寨》,他對錯過旱蓮開放期的惋惜,以及對苗寨歌舞場景的流連等。因而我覺得炳輝是以清水般的寫作風格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他通過日常經驗讓人感受著一種有著審美思緒的可能完美,寥寥數語以描繪生動形象,拙樸之風以勾勒動人情景,這種“網絡日志”似乎成了他生命中的情感底色。
在這些簡約文字中,我還有感于他的非山水寫作,《銀東故事》就是其一。寫得峭拔,寫出了那個叫銀東的個性,其性情讓人覺得只有這個叫炳輝的才寫得出!其筆鋒讓人有久違之感,這應當屬于炳輝的內質,因為只有具其鋒芒才能有《炳哥漫步》的面世。
挖一河塘,接來一年的雨水,炳輝把將近一年的博文匯聚成集,其寫實的藝術追求和原汁原味的地域風情,讓你感受著他蘊蓄著的誠摯愛心,一如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四十年生活的體悟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