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我從農村返回城里工作,領導看我是“老三屆”高中生,兩個字寫得還有點模樣,就把我從汽車隊修理車間調到公司科室,從這個時候起,我就開始吃文字飯,也就是做寫通知、辦簡報之類的活。
那年頭,辦公設備極其簡陋,發個通知,寫個決定什么的,單位里有臺鉛字打印機,以杠桿為原理的機械作業方式,由打字員從字盤里把鉛字一個一個地朝蠟紙上敲。辦簡報則是用鐵筆、鋼板在蠟紙上刻寫,刻鋼板的時候冬季冷似冰,夏天又怕手汗,刻的時候要用力均勻,心氣平順,這樣才能保證印刷后字跡清晰,刻久了捏鐵筆的手就有些麻木。但最怕的是錯字,有了錯字改起來非常麻煩,常使的就是火熏的方法,弄不好蠟紙穿孔就前功盡棄。記得有一回,八開的大蠟紙,刻到收尾時,領導交代事情打了個岔,我就漏了關鍵的一段話,只得重頭再刻。辦簡報有個排版問題,字的大小,間距都要事先謀劃好,否則虎頭蛇尾,前松后緊不耐看。任何事熟能生巧,時間一長我會見機行事,在空處加個小插圖,緊處把文字濃縮一點。印刷也是一項細活,調墨油要均勻,推滾筒印刷,用力要一致,這樣看起來也就比較順眼了。
到八十年代中期,公司里有了一臺四通,這種變化當時我即以為是劃時代的,因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自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起,到用鉛字排版,實質并沒有根本的變化,充其量進步也只是由木制活字變化為鉛鑄活字而已,而四通則從根本上拋掉字的制作材料,改變成由電腦構成的漢字的方式了。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電腦不斷地更新換代,如今的文字活可以用一個“爽”字來概括。比如編簡報,可以直接在電腦上打成文字,圖片可以從數碼相機里直接輸入,想修改則是按幾個鍵就完成。文章的字形可以任意從字形庫里選用,大小可以調節,版面的編排更是隨心所欲,只要謀劃得當,編一份圖文并茂、賞心悅目的簡報并不需要多少時間。印刷也只是在打印機里裝上彩色油墨,全然不需人工手動,按一下打印鍵,打印機就會按照你需要的份數一絲不茍、排列有序地打印出來。
從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到改革開放,走過近千年的漫長歷程,而改革開放30年發生的巨變,是從質上產生了飛躍,因為它不僅淘汰了鐵筆、鋼板,也淘汰了鉛字排版的手工作業方式,實現了根本上的飛躍。窺一斑見全豹,我們偉大祖國經濟、科技等領域改革開放30年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使世界震驚和贊嘆。如今的中華盛世若和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幾大盛世相比,不僅絲毫不遜色,而且更為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