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馬上開征燃油稅”成為媒體和民眾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即將開征的燃油稅,可能不是人們之前所想象、所期待的那樣。綜合近日各媒體的報道,有兩點已基本明確:一是燃油稅即將開征,用以替代養路費等6項收費,而備受人們關注的過路費、過橋費并不會因此取消;二是通過加油站收取燃油稅,稅率將在油價的30%—50%之間。
這樣的燃油稅改革方案,顯然與民眾的預期相距甚遠。燃油稅改革不管如何改,都應當遵循一條基本原則:不增加民眾的負擔,不提高車主的總體(平均)用車成本。換言之,政府部門不應利用燃油稅改革謀取利益。
“多占路、多用油、多交錢”的稅改目標,換種說法就是“少占路、少用油、少交錢”。普遍而言,那些主要用作上下班代步的私家車,就是占路較少、用油較少的車輛。不妨算一筆賬:一輛每年行駛約2萬公里、每百公里耗油約8升的私家小轎車,一年耗油量約為1600升,按每升油價5元、燃油稅率30%、每升繳稅1.5元(總油價每升6.5元)計算,這輛車每年需繳燃油稅約為2400元,而這輛車現在每年所繳養路費是多少呢?許多地方只有1440元(每月120元)甚至更低。由此,車主的總體(平均)負擔變得更加沉重。換言之,政府將會因為燃油稅改革而大大獲利。
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是,油價越高,燃油稅率就應該越低,因為政府每年用于道路建設和養護的費用,不會像油價那樣忽高忽低、大起大落。現在油價這么高,還要30%、50%的征收燃油稅,車輛所有人和單位將會不堪重負。
實際上,如果政府無意于通過燃油稅改革謀取更大利益(即將來的燃油稅收與現在所收養路費基本持平),那么,燃油稅率的確定就變得非常簡單:拿現在各地每年收取的養路費總額,除以全國每年機動車耗油總量,所得到的數字,就是每升油應該附加的燃油稅額(也就是將養路費總額平攤到每升油價中)。據此確定一個合理的燃油稅率,并隨油價漲跌作相應減增。
即將出臺的燃油稅改革,是各方利益博弈與妥協的結果,而燃油稅的繳稅主體——廣大車主幾乎沒有機會參與協商。各方如何進行利益分配我們也許管不了,但各方博弈不能以犧牲納稅人的利益為代價,不能讓百姓成為最大的利益受損方。反之,如果燃油稅改革以政府獲取更大利益而告終,如果嚷嚷了10多年的“費改稅”實際變成了“費加稅”,老百姓怎么會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