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時有徒步健身的習慣,每天晚飯后總要穿上運動鞋繞街過村兩三個小時。這一“走”,不僅鍛煉了身體,還有更多機會接觸普通選民,了解社情民意。擔任象山縣人大代表10年來,我先后遞交過40多件建議,內容多涉及社會熱點難點,反映百姓心聲,曾有3件被縣人大常委會評為優秀建議。別人經常問起“哪來這么多的建議”,我總指指雙腳回答“走出來的”。
穿行鬧市區觀察停車難
隨著我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丹城(縣城)街頭汽車數量激增,司機抱怨無處停車,行人責怪車輛占道。象山縣城市道路設計標準低,老城區沒有規劃停車場地。如何解決停車難問題,成為以往代表呼吁的重點,有關部門拿不出好辦法。
2006年1月,縣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召開前夕,我特意走訪了建設局、城管局、交警大隊,了解到縣城有機動車1萬多輛,且每年新增數千輛。于是我利用散步機會,穿行建設路、塔山路、天安路等鬧市區,觀察車輛云集時段和區段,尋找可供挖掘的角落和空地,并把視察情況向丹東街道人大工委匯報,征求代表小組意見。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共同探討增設城市停車場地的途徑和辦法:一是“改”,塔山西路長400米,道旁樹木高大成蔭,建議拆平樹下花壇,將人行道砌成斜坡,可泊車80余輛;二是“讓”,丹城公園東側上進路緊挨全縣最大的蔬菜市場汪家河菜場,建議拆掉外圍柵欄,人行道內縮,剩出車位40多個;三是“遷”,建設路象山劇院北接汪家河菜場,西鄰三江超市,建議遷移劇院邊副食品批發攤,改建成小型停車場。
此時有關部門也在設法解決城市停車難問題,看到我們街道代表的建議之后,很快擬訂出塔山西路改造方案。當年3月開工,拆花壇、埋管線、鋪大理石路面,9月底完工后整條馬路煥然一新。2007年上半年,有關部門又采納我與樓珂鵬、葉海靜等代表的建議,實施丹城公園綜合改造工程。在公園東、南、西三方拆圍欄、辟小路、拓空地,園邊增加車位近百個。
經過人大代表跟蹤監督,3年來象山中心城區拓建停車場地10多處,新增泊位460個,大大緩解了車輛不斷增多造成的停車壓力。
跟蹤廢品車留心收贓點
2008年2月的一天,我在城郊碰到縣人大代表、丹東街道橋頭林村主任林世明。老林指著東大河岸抽水埠頭氣憤地說:“電纜、變壓器又被偷了,一周內連盜兩次。”我走過去一看,十多位村民站在河埠邊議論紛紛,原置放變壓器的水泥平臺空空如也,僅留下幾只被鋸螺栓腳。
春耕在即卻無法灌溉,農戶們心急如焚。在場村民還訴說:橋頭林一帶農排、電信、供電、建筑、市政設施及村民電瓶車、三輪車、自行車屢遭盜竊,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
我邊聽邊思忖:變壓器等笨重器物,一時難以運出象山,附近定有窩藏地點。不久后我在天安中路散步時,見一輛電瓶車載著舊水管、角鐵、自行車拐進一家收購站。我覺得蹊蹺悄悄跟過去,十幾分鐘后,所載物件早被碾切機大卸八塊,四周堆滿了電纜電線和機械碎殼。此后我開始留心城郊收購站點,經過明察暗訪,類似的收購站點竟有50余家。
當我把所見所聞通報給街道人大工委時,大家深有同感,一致認為打擊偷盜行為,光抓現行僅是治標,整治收贓銷贓才是治本。在2008年縣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我聯絡林世明等代表向大會主席團遞交了“盡快建立廢品回收中心的建議”,提議丹城、石浦及各鄉鎮規劃建造廢品回收基地,統一管理、統一著裝、門崗監督;根據象山半島三面環海、一路穿陸的地理特點,在主要港口、陸路出口設卡檢查攔截,以遏制愈演愈烈的偷盜之風;同時實施垃圾分類處理,促進資源再生利用,改善城鄉環境面貌。
我們的建議很快被縣人大常委會列為重點督辦建議,縣政府領導牽頭相關部門詳細規劃論證,目前已初步選擇東陳鄉馬崗村與升岙村之間的依山坡地為廢品回收中心。該中心占地面積126畝,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總投資3200萬元,建成后可一次性容納百余家回收網點進場交易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