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直言如今政府職能部門對待人大視察有慣用的一招,即只帶代表去看好的地方,不帶代表去看壞的地方;發給媒體的材料和發給代表的材料是不同版本。有位學者戲稱這是政府部門“忽悠”人大代表。
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人大常委會劉家華讓被監督對象陪同視察難免被“忽悠”
筆者認為,讓被監督對象陪同視察,是人大代表難免被政府“忽悠”的真正原因。
人大代表既然是憲法規定的各級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是憲法規定的代表人民利益的人,就依法享有監督政府的天職。視察是一種傳統的監督方式,但讓被監督對象陪同視察,就多少有點像警察陪同小偷扒竊一般,一是小偷不敢當著面偷,二是既然小偷如此乖巧警察恐怕也不好意思抓現行了,監督的效果不大打折扣才是怪事,人大代表不被政府“忽悠”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人大代表要想不被政府“忽悠”,就必須依法獨立履行職責,或明察或暗訪,不管哪種方式都不能讓政府部門領導陪同,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發現真問題,解決實問題,才有可能真正履行人大代表對政府的監督職能。對于政府部門的“忽悠”之舉,一方面固然要給予批評,指出它的“不應該”,但另一方面,對于人大及人大代表來說,恐怕也要認識到,這種來自被監督者的蒙蔽、“忽悠”行為,在相當程度上具有某種必然和不可避免性。也就是說,要盡可能地避免被“忽悠”,更可行有效的途徑,并不能寄希望于被監督者的“自覺”,而是改進和提升監督者——人大代表自身預防和抵御“忽悠”的內在監督、履職能力。
人大代表視察有時造一點聲勢是必要的,但如果視察總是預先通知,而后擺開架勢,興師動眾,這是了解不到真實情況的。代表視察應當提倡輕車簡從、微服私訪、一竿子插到底。綜合運用座談會、個別走訪、抽樣調查、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并把“安民告示”與發動群眾舉報結合起來,把明察與暗訪結合起來,盡可能掌握全面、真實的第一手材料,把視察的過程變成體察民情、反映民意的過程。基于以往“陪同視察”所存在的一些弊端,一些地方的人大常委會已提出“無陪同視察”,旨在充分發揮視察的人大代表工作主動性,收集到比較真實的資料,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批評和意見。
紹興市越城區靈芝鎮人大劉建新癥結在于人大地位名不副實
人大代表視察被“忽悠”的癥結在于人大地位名不副實。
在法理上,人大處于國家政權格局頂端,憲法明確規定,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但長期以來,人大代表的兼職化,多數地方習慣于將一些從“一府兩院”退下來年齡偏大的領導人員安排到人大,使人大干部隊伍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很不合理,人大的法定地位處于邊緣化境地,相對于行政機關的強勢來說,地方人大處于弱勢地位,與其法定地位極不相稱。再加上干部群眾法制意識淡薄,社會上對人大的性質、地位和作用認識很不夠。在最基層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鄉鎮人大尤其突出,有的連人大工作和代表活動的經費都難以保證,還談何視察、監督?
其次,地方人大自身有關工作不到位也是導致人大代表視察被“忽悠”的原因。一是人大監督缺乏剛性。由于人大中處于領導地位的以退居二線的同志居多,人大工作經費又受制于行政機關,不敢理直氣壯地進行監督。而監督法又缺乏有效的制約手段,導致人大監督力不從心。二是人大監督方式缺乏創新。最常用的組織代表視察,習慣于在被視察單位安排下開展,給被視察單位“忽悠”代表提供了一定的“空間”。三是一些代表缺乏履職意識。人大代表的兼職化,導致大代表職務虛化,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履行代表職務,從而習慣于走馬觀花式的視察。在這樣的現狀之下,人大代表被“忽悠”自然在所難免了。
四川省南充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蔣松柏作風不務實 問責不到位
筆者認為,政府部門“忽悠”人大代表,癥結在于代表視察作風不務實,問責不到位。
所謂作風不務實,表現在,有的代表視察活動只圖形式,汽車、飯廳、會議室“三點成一線”,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細微之處,掌握不了第一手資料和真實情況;有的視察活動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只著眼于修路建橋等日常工作,沒有緊密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發現不了深層次問題。正因為如此,被視察的政府部門知道“忽悠”一下人大代表也很難被發現。
所謂問責不到位,就是對造假、應付視察的政府部門缺乏責任追究。視察權是代表依法執行職務的權力,被視察單位必須依法積極配合代表視察,為代表開展視察提供各種便利,自覺接受監督。對于敢于造假應付代表視察的,有關上級應該依照法律規定,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但是綜觀代表法頒布實施以來,對造假應付代表視察進行問責的還沒有一例。所以,被視察的政府部門不重視代表視察工作,應付了事,也就不足為怪。
此外,視察的方法不科學,很少采用“無陪同視察”、“突擊視察”,給被視察的政府部門提供了更好的遮掩和隱瞞機會,進而有意識地回避了人大代表的視察。
由此可見,要提高視察質量,避免被政府部門“忽悠”,就一定要轉變工作作風,改進視察方式,加大問責追究力度。
舟山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馮國海政府部門不愿亮“丑”
報喜不報憂,家丑不可外揚,這恐怕是某些在政府職能部門供職官員的心態。因為帶代表去看壞的地方,即亮“丑”,代表提的意見肯定會多一些,這畢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自己在這方面工作沒有做好,代表的逆耳忠言會不會影響到自己頭上這頂烏紗帽呢?帶代表去看好的地方,借機表表“功勞”,代表的溢美之詞肯定會多一些,這不僅對提升政府形象大有裨益,對某些官員撈取政治資本也很有好處,如此兩全其美的事,何樂而不為呢?這是人大代表視察被“忽悠”的癥結之一。
癥結之二,某些政府職能部門對人大代表視察究竟能起多大作用認識不高,簡單地認為代表所提的意見、建議自己全都掌握,說與不說一個樣。帶代表去好的地方看一看,應付一下,不僅自己的臉面保住了,各方面也都好交代。還有,就是有的事說說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如果帶代表去不好的地方視察,代表也提了許多意見、建議,政府部門的頭頭腦腦也當場表了態,但實際上這些意見、建議落實起來卻很難,那么政府的公信力何在?如果此事還有新聞媒體在一旁湊熱鬧向社會曝了光,結果卻不了了之,政府領導的顏面又何存?
以上是就政府部門來說的,說到底就是一個愿意不愿意、自覺不自覺接受人大監督的問題。
杭州市下城區人大常委會代表工委經忠偉要切實提高代表視察的實效
人大代表視察被“忽悠”,我以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代表視察浮于表面,成效不顯著。
目前,在代表視察的組織形式上,通常都是以代表小組為單位的集體活動,視察時被視察單位引到哪里,代表就視察到哪里,真實度不夠;在視察的方式上比較單一,基本上都是以聽取被視察單位領導的工作匯報為主,下去走訪群眾、個別聽取群眾意見的很少,往往就是一看、二議、三離去;在視察的內容上缺乏科學性、全局性,重點不夠突出,對一些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視察較少。再加上少數代表責任心不強,礙于情面,不愿接觸問題的要害,甚至單純地評功擺好,往往視察結束,也就完事,事后很少有人再去過問。長此以往,政府部門覺得代表視察反正解決不了什么問題,與其看差的,不如看好的,至少也能美言幾句。
要避免代表視察被“忽悠”,必須切實提高代表視察活動的實效,克服一般化、程式化的傾向。一是被視察單位尤其是國家機關要把代表視察作為接受人大監督的自覺行動,以積極主動的態度配合代表做好視察工作,虛心聽取代表提出的各種建議、批評和意見,采取有效措施,改進工作。二是視察活動的組織者要做到精心組織,周密安排,視察的目的性要明確,重點要突出,選題要集中,以增強視察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尤其要深入一線,通過聽取匯報、開座談會、走訪、詢問、現場察看等多種方式,了解情況,找準問題,防止走過場。三是代表本身應努力增強職務意識,要有對國家、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政治責任感,真實地了解和掌握群眾的呼聲和要求,真正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四是人大常委會要營造寬松的視察環境,加強對代表視察活動的宣傳,特別要對代表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轉辦和催辦,使視察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