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都在變,什么都在變,人們的興趣更是變化飛快。但有兩點不變:一是大多數人喜歡賺大錢、發大財,再就是大家都喜歡聽故事,尤其是喜歡聽窮人變富人的故事——當然,我們也喜歡聽別人賠錢的故事:窮與富、幸福與不幸福,永遠是相對的。《金融制勝》就講述了資本市場大喜大悲的故事。
《金融制勝》主要是揭批美國券商的,從次級債危機開始,講述了金融創新、救市、國家財富基金、安然等事件的幕后故事。《金融制勝》是講故事,沒有虛張聲勢的圖表,也沒有裝神弄鬼的“高深”理論。作者力求從社會的角度,從人的角度來揭開資本市場的面紗。《金融制勝》去繁就簡,貼近常人,不是專業內的人也讀得很順。
曾幾何時,資本市場被吹得神乎其神,相關書籍汗牛充棟,但大多是就事論事,少有作者本人的感悟和心得。讀了之后難免不得要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一種荒謬但比較常見的現象。《金融制勝》不同,書中有許多心得,夾敘夾議,努力尋找資本市場的發展脈搏和原始動力,努力尋找資本市場的根本所在。《金融制勝》有許多誅心之論。比如,作者在書中直截了當地指出,除了暴力革命之外,資本市場是重新分配財富最快的地方。再有,期權報酬是名聲很壞的激勵機制。期權激勵機制在美國那邊早已經被證明弊大于利,而且早已被大批公司所唾棄,但長期以來卻被我們當作創新的法寶。
《金融制勝》用講故事的方式介紹一些券商的慣用伎倆,講述他們的趣事,勾畫了資本市場的許多弄潮兒。作者認為,券商老大大多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梟雄,又是資本市場的領導階級。金融制勝’是券商的游戲,當然,券商金融制勝離不開他們在政府的代理人。《金融制勝》也介紹了券商在政府的代理人,為他們畫像,為他們畫龍點睛。
英國《金融時報》的文章稱CEO老大是“21世紀的黑幫”。“黑幫”、“強盜”和“土匪”是同義詞,但意思還是有區別的。“黑幫”一詞的含義最廣,包含了“強盜”和“土匪”的意思,而強盜與土匪之間是有區別的,區別就在于:強盜魚肉鄉里,洗劫身邊的人,但也到其他地方去打劫,而土匪只會魚肉鄉里,只會窩里橫。券商在本國是洗劫窮人,在國際上則是洗劫其他國家,尤其是洗劫那些新興市場國家。
參照美國券商,我們不難看出自己身邊的券商屬于哪一類。除了美國式的券商,世界上還有沒有其他類型的券商呢?《金融制勝》沒有介紹,其他書籍似乎也沒有介紹。
《金融制勝》對美國資本市場的批判,勝過了美國人自己所做的批判。這是因為看別人問題的時候我們大多眼毒,但照妖鏡都照不到自己,即便是照到也不靈了。“資產價格在任何地方都是一個貨幣政策問題。中國股市的泡沫問題是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所導致的結果。中國的實際負利率增加了信貸,擴大了公司的利潤。使得股市比銀行更具有吸引力,人們紛紛把錢投入股市”(Edward Chancellor.Bubblelessons for a deflated Beijing,Finan-cial Times,Monday June 30,2008.)。這是西方人的評論。這些外國人看我們的時候的確眼毒,我們看他們的時候也應該眼毒。以其人之道還治于其人。這并不是負氣,并不是為了以牙還牙,而是為了給我們自己提供更加清晰、客觀的方位圖。為資本市場叫好的人不少,美國券商為之叫好,美國學者為之叫好,中國學者也為之叫好。一旦我們以訛傳訛,按照美化后的美國版資本市場按圖索驥,描繪我們自己的宏偉藍圖,那就會陷國家于困境,陷人民于痛苦,陷自己于不義。
《貨幣戰爭》一書揭露了貨幣方面的壞事和丑事,其主題是陰謀論,基本論點是以美國壞頭頭為首的金融寡頭在全世界的范圍內為富不仁,殺雞取卵。這點我很同意。但《貨幣戰爭》沒有反躬自問,沒有提出觸及靈魂的問題。沒有問我們自己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幾乎所有人都痛恨漢奸,詛咒漢奸,但只是詛咒漢奸,就回避了根本性的問題:到底誰是漢奸?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問自己:到了緊要關頭,自己會不會當漢奸?如果不會,今天遇到大是大非的問題,為什么我們敢怒不敢言?如果不是,為什么我們不去阻止?還有,如果喪失了基本的是非概念,難道會不出漢奸?資本市場是一個為富不仁,人欲橫流的地方,以資本市場來帶動民族的復興,恐怕是南轅北轍。
資本市場有一些需要弄清楚的根本性的問題,比如利息,但我們卻總是回避根本性的問題。《金融制勝》以大量篇幅介紹了低息問題。資本市場的頭等大事不是打擊違法、違規的行為,更不是什么金融創新,而是利率。只要利率沒有失控,資本市場就不會出大問題。所以,券商及其在政府的代理人就是要拼命壓低利率,并因此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股市飚升要靠降息,股市下跌為了救市又要降息。最可恨的是負利率將無辜者也打進網里。你不是不賣股票嗎,你不是要勤儉持家存錢嗎?那么就讓你的存款貶值。美國券商在政府的代理人就是這樣干的。他們昨天這樣干,今天這樣干,明天還會繼續這樣干。
《金融制勝》還涉及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涉及到我們認識上的一些誤區。比如,我們對“成熟市場”和“完善監管”艷羨不已。但什么是“成熟市場”,什么是“完善監管”,我們從來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美國是“成熟”的資本市場嗎?按照《金融制勝》的敘述,美國并不是什么成熟市場,監管也很不完善。監管不完善,資本市場還能夠興旺發達,人們不禁要問:這是什么樣的資本市場?
故事與觀點相比,我們更喜歡讀故事。但如果觀點表述清楚,一針見血,尋幽探密,讀起來也可以是引人入勝的。大部分財經類書是建構性的,是為資本市場和券商評功叫好的,是為美國式金融老大鳴鑼開道的。與大部分財經類書不同,《金融制勝》一書是解構性、批評性的——言人之所不言是《金融制勝》的一個特點。
(本文編輯:李 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