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心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領域。于是,政策性新聞越來越受到受眾的“青睞”。我國目前的政策性新聞對于“上情下達”,聯系干部群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在有關新聞寫作中,依舊存在內容結構不合理、形式生硬呆板的問題,為了更好地傳播政策,政策新聞應該以人為中心,調整報道內容、改變報道角度、改進寫作方法。
媒體在政策中的作用:既是中介,也是主體
美國學者斯圖亞特·內格爾指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為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所做出的決定。”政策規定著人們的言行,也影響和調整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決策。正因為如此,政策新聞也應該是媒體報道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雖然公共政策大多是政府制定,但它不是政府部門孤立的行為,而是由政策主體、政策客體、政策環境構成政策系統中的行為;一套現代化、科學化的公共政策系統由信息、咨詢、決斷、執行、監控等密切相連的眾多環節組成,這些環節相對獨立,形成政策系統的子系統。在這套復雜的政策系統中,媒體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它既是政府與社會的中介,又是政策的主體。或者說,在政策系統的各個環節,都能看到媒體的作用。
媒體作為專門的信息系統,不僅貫穿政策的全過程,而且具有很大的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反過來影響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它所承擔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系統是政策系統的神經中樞,為政策的制定、執行、評估和監控及時地提供各種準確、適用的信息。信息子系統在公共決策活動中的主要作用是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加工處理、信息的傳遞。”①
嚴格說來,在政府部門提出政策動議之前,媒體已開始發揮信息收集的功能。社會公共問題是公共政策的起點,社會問題是社會實際狀態與社會期望之間的偏差,即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亦即社會公共期望解決的社會矛盾。此時,作為輿論放大器的媒體把散見于社會各個方面的意見、建議收集起來,借助媒體新聞報道,將議題炒熱,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使之成為群眾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從而完成議題設置,使之進入政策設置。
一旦某個社會問題進入政策議程,媒體對信息的收集、加工處理和傳播的作用就更加明顯,比如對問題的嚴重程度、問題的涉及方面、外地甚至外國對同類問題的政策信息等,都可以加以報道。②
從整體上說,媒體在政策制定、推行的全過程中,都必須以主體的心態介入報道,而不能僅僅作為政策內容的“傳聲筒”,應該主動地去尋找報道的角度,將政策傳入千家萬戶,同時也要報道群眾的反饋意見,使政府部門更好地決策。
政策性新聞的現狀:內容亟待完善,形式有待改進
內容:結構性缺失。媒體作為專門從事信息收集和發布的信息系統,在政策的制定、推行過程中,應該全面報道政策從制定到實施、乃至于評估的各個環節,一個完整的政策報道應該包括:政策問題、政策議程、政策目標、政策方案、政策過程、政策執行、政策評估和政策反饋。但是,目前政策新聞的報道中,我們最多地報道的是政策的內容、條款,而政策過程、政策結果、政策評估、政策反饋以及政策背景等其他內容缺失。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記者對政策出臺后執行中遇到的問題往往視而不見,對老百姓對某些政策的抱怨充耳不聞。報道完全成了傳聲筒,既沒有反映老百姓對于政策的真正看法,也未能解釋政府制定政策的相關背景,從而很難把政府和群眾真正聯系起來以達到推行政策的目的。
因此,現實地看,我國媒體對政策的報道只能算作是政策宣傳,而缺乏政策分析,導致了受眾欲知的政策背后的信息出現結構性缺失,其根本原因是媒體只是強調政策的內容,而對政策是如何制定的、合理性如何等宣傳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媒體強化了作為政府政策的宣傳者的功能,而弱化了自己作為監督者的功能。
形式:僵硬死板,缺乏人情味。目前,我國政策性新聞的寫作中,往往使用專業化的術語。部分記者在采寫過程中,缺乏用新聞技術處理專業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一些專業名詞、專業知識在政策性新聞中得不到通俗的解釋,使這些報道看起來像政府的工作報告,從而形成了僵硬呆板的風格,因其冷冰冰地居高臨下,從而使受眾產生厭煩情緒,也失去了新聞的美感。
政策性新聞的優化途徑:化被動為主動、化枯燥為生動、化單調為豐富
化被動為主動:積極發揮政策主體作用,促進政府決策過程。媒體在政策性新聞的報道中,除了解釋現行政策外,還要身體力行,促進政府有關問題的決策進程,即除了當好一個宣傳員、監督員,還要成為新政策的“催生婆”。例如,《南方都市報》記者陳峰在報道孫志剛事件中,通過深入采訪和詳細報道使社會公眾了解了一個大學生因被毒打而慘死于國家城市收容站里的事實真相。陳峰的報道最終促成了我國政府對社會救助制度進行重大改革,廢止了沿用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代之以更加符合法治精神,體現人文關懷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
這些記者在政策的報道中,就充分地發揮了作為政策主體的作用,對于現行政策中不完善的地方主動出擊,用自己的報道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反映了人民的呼聲,促進了政策的出臺。一個國家的民主程度,歸根結底是看政府的公共政策,如果普通公民的要求和愿望在公共政策中無法體現,百姓的呼聲得不到解決,那么所有的民主只不過是鏡花水月罷了。因此,這些記者的主動行為無疑得到了人民的歡迎,也促進了國家民主制度的建設。
化枯燥為生動:與受眾互動,使受眾感到政策的價值所在,主動走進政策。在報道內容的選擇上,要選擇國家政策與百姓生活的結合點進行挖掘,找出充滿本地人情味、富有趣味性的小故事來進行報道。畢竟,國家政策是對全黨全國工作大局而言的,具有全面性,而每個地方各有各的實際情況和地方特色。要宣傳好國家政策,就必須深入生活、深入基層,充分反映基層干部群眾的反響和心聲,把國家政策融入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使之自覺地去關注政策。因此,在寫政策性新聞時,要抓住政策與地方關系最為密切的一點,用本地老百姓之口講述政策給生活帶來的變化,從而增強政策性新聞的接近性。
在報道形式上,要注重加強與受眾的互動,使報道形象化。在報道語言上,政策性新聞寫作要采用公眾所熟知和了解的語言表達方式(包括所使用的概念、用語、詞匯、修辭手法、數據等),所用語言要明白、曉暢、不含歧義,讓受眾一下子就能接受,不能故作高深,有意用專業術語,使大多受眾如墜云里霧里,不明白作者到底想說什么。總之,要盡可能直接采用廣大受眾自己的語言,如大量有生命力的習慣用語、俚語、俗語等,增強語言的感染力,使讀者喜聞樂見。③
化單調為豐富:以人為主,多個角度反映政策,從不同側面來介紹政策。單向政策發布是政策性新聞的一般特征,而真正的政策性新聞應該提供多角度的觀察、多方面的觀點,特別是展示政策執行過程中的矛盾沖突,披露不同看法。因此,一個好的政策性新聞,可以描寫曲折的故事,可以解釋復雜的關系,可以展示相關的資料,也可以集成各方的觀點。
在具體報道中,既要報道重要決策內容和決策高層的活動,指出政策的指導思想,也要走入百姓生活,尋求政策與老百姓生活的結合點,找出精彩的故事,從故事中挖掘政策的意義,諸如政策問題、政策議程、政策目標、政策方案、政策過程、政策結果、政策執行、政策評估、政策反饋等。特別要加強報道政策執行者,看其在執行過程中是否完全履行了政策規定,對于違反政策執行的負面行為要加大曝光力度,從而達到推行政策的目的。
尤其要注意寫人是政策性新聞的關鍵。一項國家政策之所以受到關注,是因為它與百姓生活密切,對人們的工作或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人的活動最富有動感和生活氣息,是新聞報道諸素材中最活躍的素材。所以政策性新聞要以人為主,突出人情味。在政策性新聞中寫人的活動和思想,可以克服只見政策不見人的空洞單調,增強政策性新聞的可讀性和說服力。
在推出政策性新聞的策劃活動中,要化零散為整合,精心策劃系列報道、專題報道,增強政策性新聞的報道力度和強度;同時,要有意化靜態為動態,截取政策制定或執行過程中的某一個點,用這個點來制造動態效應,從而增強報道的動感,克服政策宣傳中的單調呆板。
小結
政策性新聞既是政府關注的主要報道形式,也關乎受眾的切身利益,記者要以受眾為中心,多了解受眾所思所想,帶著受眾的問題去采訪,問受眾想要知道的問題,寫他們需要了解的東西,唯有如此,才能讓政策性新聞真正“活”起來。
注釋:
①陳振明編著:《公共政策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頁。
②何志武:《政策新聞的報道空間》,《當代傳播》,2005(3)。
③裴顯生主編:《新聞寫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頁。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編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