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改革是一種“試錯”的過程,但是,它的意義尤為重大。我國改革開放已經進入了“攻堅”階段,試驗區將依靠本區域的優勢來突破改革的“瓶頸”處挑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存在的問題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對其特征及發展模式的探索,將會對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帶動作用。為了實現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和平發展,為了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綜合配套改革區的道路探索將是一個熱點問題,因為,它將作為我國新一輪改革的突破口,這不僅關系到逐漸擴大的兩極分化問題,還將影響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落實和和諧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特征;網絡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120.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11-0009-02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中央針對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現實經濟條件采取了不同的發展模式。目前,我國社會經濟改革也進入了“攻堅”階段,隨著中國對外開放向縱深發展,我國的發展受到了國內和國外兩個環境的約束和影響,發展模式有待調整。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政策的適時提出和實行,就為我國下一階段發展模式的探尋提供了保障,對試驗區建設進行正確的分析和指導將對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有著全局性的影響。
一、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的特征
1.改革背景
在改革初期,我國經濟落后,國際化程度低,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使經濟增長缺乏動力,人民生活水平低,雖然較為均衡,但是普遍低下[1]。“攻堅”階段,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國際化水平逐漸提高,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大大提高,但是社會矛盾就此突出,失業問題、貧富差距問題、能源浪費等問題一直制約著經濟的發展。
2.改革涉及的內容
以往改革僅停留在經濟方面,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政治制度的改革作為經濟改革的補充,忽略了社會其他層面的改革。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所涉及的內容不僅在經濟方面,還包括行政體制、法律制度、文化氛圍、價值觀等社會各個層面,充分體現了改革的綜合性[2]。這種改革方式協調了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使經濟的發展與社會各因素相結合,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經濟的增長法師,還可以促進經濟、資源、能源、環境的良性循環發展,有利于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的實現。
3.改革方式
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改革不再依靠國家的具體優惠政策,而側重于自己的制度創新,在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領域有較高的自主權[3]。這種高度自主權使得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地方政府根據本地區的特色在更廣闊的空間來發展區域經濟,從而提高了經濟發展效率。這種改革方式減輕了中央政府的經濟負擔,從而可以轉移中央政府的扶植方向,使其更有效、更專注地加大對我國落后地區的政策支持和技術引導。
4.對周圍地區的影響
經濟發達地區的發展主要依靠國家總體資源向特區內部的聚集,因此,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是以犧牲了其他地區的發展為代價,相對剝奪了其他地區的發展資源和機會。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發展的同時特別側重區域協調和城鄉一體化的概念,以不侵犯其他地區利益為原則,通過較強的輻射作用帶動和影響周圍地區共同發展,從而實現區域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的宏偉目標。
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發展模式
1.區域發展模式的類型
區域發展模式有增長極發展模式、點軸發展模式、網絡發展模式、梯度發展模式、大推進發展模式等[4]。增長極發展模式是指把一個區域有限的資源集中到主導部門的發展上來,通過對主導部門的投入,激活產業鏈條,擴大區域市場需求,帶動相關部門的發展。增長極發展模式逐漸引申為通過區域內的短期集聚來優先發展大城市和經濟較發達的地區。點軸發展模式是指選擇合理的增長極和各種交通線,并使產業有效地增長極和軸線兩側集中布局,從而由點帶軸,由軸帶面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5]。網絡發展模式指各個增長極和增長軸線聯合成網,通過這種交錯的網來帶動更廣闊地區的發展。梯度發展模式指首先在區域內部幾個梯度中通過發展高梯度地區逐漸推動和影響低梯度地區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是一種非均衡的發展。大推進發展模式是指通過大量資本對某些產業部門的集中投資從而產生外部效應來推動該地區經濟的發展,這種發展模式強調巨額的資金投入。
不同的發展模式適應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增長極發展模式和點軸發展模式適用于區域發展的初期階段,網絡發展模式使用于區域發展的高級階段。不同區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應該根據本區域的特色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不能否定某一發展模式的對錯,更不能把某一發展模式不加改變的推廣到各地地區。不同的發展模式之間不是相互排斥的,它們之間可以相互成為一種補充和互動的機制,幾種發展模式結合的作用力往往大于單獨一種模式的作用力。在我國改革初期,中央采取了增長極發展模式與梯度發展模式,首先發展具有經濟優勢的東部地區,通過技術傳播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實踐證明,這種發展模式是有效的,打破了改革開放前的“均衡”狀態,并使得東部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但是,這種發展模式也帶來了一定的隱患,隨著改革開放進入“攻堅”階段,國內資源匱乏,區域差距的擴大,國際貿易中反傾銷現象的加劇等問題,我國不得不改變區域發展模式與策略。
2.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發展模式
國家再選擇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該區域具有一定經濟實力和較好的綜合能力。這些區域經過長時期的發展后,區域經濟整體水平已達到更高層次,形成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發展經驗。資金充足、技術管理水平先進、勞動力聚集等優勢都能夠帶動廣大腹地的經濟發展,同時,可以大幅度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周圍城鎮的空間結構的調整,從而達到城鄉一體化的實現。二是該區域具有較強的抗擊風險能力。目前的改革,中央政府已經不再嚴格“包辦”,而是讓渡了中央的部分權力,每個試驗區都可以更游刃有余地發揮其比較優勢。中央之所以讓渡部門權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觸及到體制改革方面確實難度較大,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政府改革將深入到困擾經濟快速發展的“瓶頸”之處。這是一次“試錯”的過程,帶來的風險不容忽視,只有那些社會各方面發展較為完善的試驗區才能承擔改革帶來的“副作用” [6]。
筆者認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應該選擇網絡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是建立在經濟發達國家和發達的地區上進行的,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已經具備了較好的經濟基礎,完全符合網絡發展模式的條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改革開放初期經過長期增長極模式的發展,已經憑借由此帶來的極化作用取得了迅猛的發展,這種極化作用具體體現在,本區域的分工更加明確,生產成本大量節約,技術管理水平不斷加強,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大量勞動力不斷涌入。極化作用使得國內大量資金、技術等各種要素在短時間內迅速聚集到了這些區域,這些地區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到來了區域成長空間的不均衡,其周邊小城鎮的發展和農村的地區發展尤為滯后。增長極的輻射范圍有其局限性,不能帶動廣大地區的經濟發展,極化作用使得區內進入了一種“飽和”狀態,面臨著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人口膨脹、經濟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等問題。
三、總結與思考
綜合配套改革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新的戰略啟動點,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支點之一,符合我國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的現實要求。對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具體模式的研究不但可以解決試驗區內存在的問題,也可以通過制度傳導機制,將普遍適用的原理推廣到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改革是一種“試錯”的過程,但是,它的意義尤為重大。我國改革開放已經進入了“攻堅”階段,試驗區將依靠本區域的優勢來突破改革的“瓶頸”處挑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存在的問題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對其發展模式的探索,將會對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帶動作用。為了實現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和平發展,為了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綜合配套改革區的道路探索將是一個熱點問題,因為,它將作為我國新一輪改革的突破口,這不僅關系到逐漸擴大的兩極分化問題,還將影響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落實和和諧社會的構建。
目前,很多區域都在爭先恐后地爭奪“試驗區”的名額,雖然中央明確規定不再給試驗區優惠的政策,但是根據對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的研究,這些地方自從成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后確實在基礎實施建設和招商引資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些明顯的“優惠待遇”都吸引著各個地區的相互競爭。但是,筆者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建立是存在一定風險的,因為,試驗區政府將對區內的建設自主權加大,對改革的最難處進行探索,例如,農村土地流轉與收益分配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敏感問題。但是,國家對試驗區具體問題探索的管理程度減少,如果試驗區的各種基礎相對薄弱,它的抵抗風險的能力將不會很強,那么,綜合配套改革的帽子,將不會成為光環,甚至會成為負擔。因此,準備爭取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地區應該理性分析,對本區域有明確的定位,并要有防范改革帶來的各種風險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姜良榆.從改革的發展演變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提出[J].城市,2006,(4).
[2] 郝壽義.天津濱海新區與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J].城市,2006,(3).
[3] 施紅星,方志耕,阮愛清.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改革的系統設計[J].開放導報,2007,(4).
[4] 武友德,潘玉君.區域經濟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 孫久文,葉裕民.區域經濟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6] 郝壽義,高進田.試析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J].開放導報,2006,(4).
[責任編輯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