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文明是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系統相互關系的理念、態度及生活方式,它是對應于工業文明并以其為基礎的現代社會的時代性揚棄,是人類文明演進的必然歷史邏輯,同時也是當下和諧社會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人類最終走出“人類自我中心主義”困境的必然選擇,也是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的新的文明發展進程。
關鍵詞:和諧社會;生態文明;構建
中圖分類號:D033.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11-0130-02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并把生態文明提升到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相并列的高度,這充分表明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這既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認識,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繼承、豐富和發展。
一、生態文明體現了人類文明演進的必然趨勢
生態文明是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系統相互關系的理念、態度及生活方式,它是對應于工業文明并以其為基礎的時代性揚棄,是人類最終走出“人類自我中心主義”困境的必然選擇,也是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的新的文明發展進程。
在農業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系具體表現為人對自然的依附狀態。這種文明方式雖然也有對自然的破壞,但這種破壞基本上在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即使是區域性的生態災難也還不足以引起人們對自身生存問題的恐慌甚至反思。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開始由農業文明步入工業文明階段。工業文明曾經極大地提高了人類“征服自然”與“改造自然”的能力,從而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但在工業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系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具體表現為人對自然的“征服狀態”,而且這種“征服狀態”是野蠻的、掠奪式的。可以說,資本主義社會的每一個進步都是以它極大地傷害自然環境為代價的。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有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前進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1]在工業文明時代,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歷史類型實質上是一種相互對抗、相互報復的歷史形式出現的,人類建造的龐大的技術帝國成了一種反自然的、威脅自然及人類本身存在和發展的異化物,相應地,現代人和現代社會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一方面是自然生態破壞所帶來的“生存危機”。另一方面是主體異化、德性傳統失落的“意義危機”。
面對工業文明所造成的嚴重生態問題,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 西方工業化國家開始普遍反思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生存危機”,生態問題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并日益深入人心。面對人類文明演進中出現的種種生態災難,人們力圖重新界定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思考工業文明存在的合理性問題。同時,隨著生態問題從自然領域向人類社會的轉移,從純技術領域向制度性領域轉移,它相應地也成為了政黨、政府和公眾都極為關注的政治問題,文明生態化也成為當代全球政治運動的一大亮點。
縱觀人類文明的歷史軌跡,我們不難發現,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的歷史過程,在人類文明產生、發展、繁榮和衰老的過程中也展現出人類文明觀的歷史演進。生態文明作為人類對傳統工業文明進行理性反思的必然產物,是一種超越了以往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一種新的社會文明形態,它也必將成為21世紀人類文明的全新形式。
二、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與中國的生態文明現實
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體系中,盡管沒有形成明確的生態文明理論體系,但其中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生態思想,其中很多觀點超越時代局限,具有深遠的前瞻性,對于當代人類解決當前的生態問題和生態危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兩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人對自然有高度的依存性,因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穩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現實的有形體的人”[1]。另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實踐。自然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對象,即“人化的自然”,它是人的實踐活動得以進行的前提,從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沒有自然界、沒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勞動就什么也不能創造”[2]。馬克思認為:“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人對自然以及個人之間歷史地形成的關系。”但“迄今為止的一切歷史觀不是完全忽視了歷史的這一現實基礎,就是把它僅僅看成與歷史過程沒有任何聯系的附帶因素。”“這樣就把人對自然界的關系從歷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自然界和歷史之間的對立。”[3]馬恩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納入歷史,作為歷史的現實基礎問題來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將人和自然、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統一起來,從而奠定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的哲學基礎。
關于社會制度與生態文明,把自然生態問題放在一定的社會制度的基礎之上來進行考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大貢獻。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私有財產和金錢統治下形成的自然觀,是對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視和實際的貶低。”[4]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大肆破壞生態已經使人類社會面臨重大生存危機,因此揚棄資本主義制度走向社會主義是人類命運的必然選擇。馬克思指出,“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5],只有這樣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才能遏制資本主義追求超額利潤所必然導致的“過渡生產”和“過渡消費”。馬克思恩格斯同時指出:“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性和類之間斗爭的真正解決。”[1]馬克思主義關于“自然主義、人道主義、共產主義”相統一的生態思想,從政治學意義上展示了人類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的壯麗前景。
當然,生態文明作為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所達到的一種更高境界的文明,其形成有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家,面臨著人口眾多,經濟發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整體水平還不高等諸多困難,不可能很快實現馬克思所設想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徹底轉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我國仍然面臨著環境污染、生態脆弱、不可再生資源短缺等問題的困擾。因此,如何正確科學地處理人與自然、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建設好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事關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
三、和諧社會視野下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和諧”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思想,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宏偉歷史使命要求我們必須切實貫徹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思想,樹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充分認識生態價值的作用,同時要切實加強對生態環境的建設和治理,以生態和諧促進社會和諧。
1.貫徹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觀,確立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觀的核心是可持續發展。我國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減少能耗大的各類產業,扶持發展高效利用、循環利用資源的新型產業,推進提高資源利用率的技術創新,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污染的壓力,解決環境和資源的矛盾問題。同時還必須依靠科學發展觀的宏觀指導,選擇好發展的道路和發展模式,做到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樣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2.構建完善的政府生態責任機制
首先, 應引導政府樹立科學的政績觀, 創建科學的“綠色GDP”評價體系。通過加大對領導干部的生態環保政績考核的力度, 引導政府行為不斷向可持續性發展方向轉變;其次, 完善相應法律法規, 強化政府生態環境責任的剛性約束。在相關環境法中, 明確規定環境責任的責任主體以及責任追究的具體內容。對一些經實踐證明在規范和約束政府行為方面行之有效的管理政策和措施, 通過完善包括《環境保護法》在內的相關法律、法規, 逐步予以確立[6]。
3.推動公眾生態參與的深度發展
生態保護作為一項社會性事務, 其最終成效直接取決于公眾參與的程度。普通民眾作為生態環境的最直接的接觸者, 對生態環境狀況有著深切的體認, 因此, 政府在制定有關生態環境的政策或作出某項重大的環境決策時, 如能充分尊重民意、傾聽民聲, 鼓勵公眾參與政府決策, 不僅將進一步促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而且有利于形成人人參與環保的濃厚社會氛圍[7]。可以說,民眾的廣泛參與為和諧社會與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 丁衛華.和諧社會視野下的生態政治文明建設[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5).
[7] 崔洪曙.我國公眾環保意識不及格[N].現代快報, 2007-01-16.
[責任編輯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