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慶“三區合一”舉措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的理論必然,要為重慶發展打造新的動力就得整合域內要素資源,創新要素資源流通平臺,優化要素資源品質,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在科學發展觀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下,對土地,資源的利用迫使三區整合要素資源,走集約化經營的路子,這當中,三區統一人,財、物的管理就顯得尤其重要。因而“三區合一”也是一種現實必然。
關鍵詞:要素資源;核心競爭力;重慶
中圖分類號:F299.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11-0183-02
一、“三區合一”的理論必然性
重慶北部新區、經開區、高新區在過去的五年多來生產總值增長13倍,年均增長70%,為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5%起到了重要的拉動作用,是當之無愧的重慶市域經濟發展增長極。提前實現了“再造一個重慶工業”的意圖。然而,三區發展到今天出現了新情況,遭遇了新問題,面臨新任務。原有的“單干” 模式不能適應日益發展的新形式。所以,2007年12月27日,重慶市委,市政府正式決定實行北部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技術產業開發區“三區合一”的管理體制。首先,本文將就“三區合一”的必然性進行理論上的探討。
“三區合一”是區域經濟發展由“非零和博弈狀態”向“零和博弈狀態”的過渡必然要求。要在“零和博弈”狀態下促使集體和個人利益最大化只能通“三區合一”整合各區要素資源,形成一個功能互補,結構完備的都市“新區”,在一個更為廣域的空間內去獲取要素資源,取得發展先機。也只是這樣,才能在統一的管理、規劃下走出發展的“囚徒困境”,達到綜合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三區合一”是要素邊際收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眾所周知,城市作為生產力的富集地,具備相對完善的生產網絡體系,對生產要素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各要素在這里能獲取相對于落后區域更大的收益。一般而言,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區域會對要素產生相對持久的吸引力。但隨著城市的生產,社會結構的逐漸完備,要素的邊際收益會呈現遞減的趨勢。在這里,區域發展往往面臨兩種選擇來維系其對要素的“集聚力”。一是持續提升城市的發展品質,使要素在這里能不斷地找到新的收益“增長點”;二是通過城市“發育”改變城市—近郊—遠郊的邊界,使要素在相關區域不斷有收益拓展的空間。顯然,“三區合一”在相當程度上提升了城市發展品質并通過有效的“輻射”改變了城市“中心地”與“邊緣地”的空間格局,從而為要素的收益最大化創造了條件。
二、“三區合一”培育核心競爭力的三個向度
在重慶的發展過程中,三區起到了“增長極”的作用,之所以產生了這種效用就在于它具備別的區不具備的一些能力素質。在今天,培育區域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從整合,培育,創新三個向度對區域關鍵要素資源進行“作為”,以促使區域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備先進性、適應性、消化力更強的發展素質,達到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強化增長極效用的目的。
整合要素資源形成整體合力,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要整合要素資源,首先是對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的整合。三個開發區建設之初曾經提出再造一個“重慶工業”的目的,因而對產業結構及空間布局的有效整合在優化城市綜合資源方面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對產業結構的有效調整是對生產力與消費力的雙重整合,對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陸大道所言:“在整個工業化時期,產業結構的轉換就表現為第一產業創造財富和吸引就業的份額逐漸轉移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其中在工業化中前期,第二產業逐漸成為財富的主要創造者,而第三產業則是吸收勞動的主要領域,到工業化后期以后,第二產業創造財富比重開始下降,第三產業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即是財富的主要創造者,又是吸收勞動力主要領域”[1]。因而對三次產業的有效整合正是拉動經濟社會有序發展,整體推進的重要保障。在另一方面,合理整合產業的空間布局對資源集約化利用,提升要素邊際要素收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區縣發展的先決條件之一是該地區的位置與其他地區相比較的對比優勢,而區域內部的空間組合和有序性,是人類生產活動和生活需求長期選擇的結果”[2]。因而主動對轄區產業的空間布局進行有序性、科學性組合是整合要素資源的重要途徑,對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起著重要作用。
培育要素資源素質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區域核心競爭力的培育雖然重在整合,但“單體”要素資源素質仍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正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前面已經講到,三區的發展走的是一種跨越式的城市發展道路,是以各功能板塊從無到有的一種超常規發展為依托的。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往往會伴隨著要素缺位和要素弱質現象。比如資金到位人力資源不到位,人力資源到位但弱質化傾向嚴重等,以致無法形成人力資本等一系列缺位和弱質現象。因而培育要素資源素質對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起到重要促進作用。這里將著重從人口、資金、土地三個要素資源入手,探討“三區合一”進程中的要素資源素質培育。人口對經濟發展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生產力水平,一是消費力水平。從生產力水平講,人才素質、人才規模、人才配置直接關系區域生產水平的發展程度。因而做好人才的培養,吸收安置和有效組合是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的原發性動力。“競爭歸根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從消費力水平講,人口規模,密度直接關系到區域消費力水平,并間接促動區域的自我創新能力。根據博瑟羅普的人口動力學模型:人口規模的擴大最終導致更大的人口密度(如城市化),這又會進一步推動一系列創新性轉變[3]。為達到人口規模化效應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借助城市人口富集地“郊區化”傾向打造“品質社區”,吸納城市高收入層的遷徙,提升轄區消費力水平,二是簡化一般性人口遷徙手續,增強轄區服務水平達到集聚人力的目的。從而最終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資金的富集度,對資金的吸納力和運用水平對區域核心競爭起到了一個“物力”強化效應。對資金素質的培養并不是就資金本身而言,它更多的是資金流轉,集聚的一種“引力再造”,即使區域在資本增值可能性方面相對于其他區域有更多的優勢。從宏觀上講就是給資本增值創造更有效的制度,發展平臺。從微觀上講即對財產個人所有者的多元扶持。比如經開區新近投入100億元對“農轉非”人員進行養老補助就是其中之一。“一旦人們能擁有物品數量達到某個限度,財產就會成為一種自我升級的動力。”從而在區域發展中提升其“合力”,有效促進區域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土地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另一個重要要素資源,相應地,土地要素資源的培育也是從其“輔助力因素”入手的。主要可以從土地征用,流轉,利用方面入手。在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中有一點往往被一般人忽略,那就是促進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的轉變問題,在個人與政府的土地出讓利益分配比例直接決定城市化成本,直接關聯區域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速度。合理的利益分配能有效提升農民市民化進程中的創業能力,并最終從整體上加速城市化進度,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
創新要素資源流轉通路,搭建長效增長機制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它能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步伐不斷自我調適、創新,以一個可持續動力體的姿態出現在發展的平臺上。一般而言,創新是對舊有不合理,不先進制度、體制、生產方式的揚棄或調適。根據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就是“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財各方環節,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4]。從工具性方面而言,“三區合一”結合本地實際可走政府行為企業化經營的路子。在政府管理創新方面以績效促考核,以競爭促壓力,以壓力促合作的企業化經營觀念。從價值性方面可走“和諧社會”的人文關懷路子,以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文取向,經濟發展的消費拉動傾向。做好這幾個方面的創新對“三區合一”的大調整無疑會起到至為重要的“推手”作用,對要素的有效流轉,適時更新更是必不可少的,并從機制上對區域核心競爭力的打造起到了保障作用。
三、“三區合一”奠定重慶騰飛新起點
在過去的六年,北部新區、經開區、高新區實行“一面旗幟,兩架推土機”“一區多園”的開發模式在開發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并成效顯著,基本實現了再造一個重慶工業的目的。現在“三區合一”肩負著更為重要的新任務,那就是“打造重慶核心增長極”,做增長極中的增長極”。要做到這一點,“三區合一”勢在必行。基本上可從用“一種模式、二個維度、四種效應”來概括“三區合一”對奠定重慶騰飛新起點作用描述。一種模式即“一區三牌”的統分結合架構,這種架構是區域要素單極效應強化與綜合效應整合的有效途徑,是市委、市府對本市發展的一個創新性理論貢獻。二個維度即是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建設的二維整合方式,在發展中謀福利,在福利建設中謀發展,是城鄉統籌發展實驗在重慶的具體表現。四種效應即“極化效應,整合效應,拉動效應,示范效應。”“三區合一”本身就是為了把區域經濟做大做強,從而增強城市極化效應,加速要素資源的匯集。而在“三區合一”的過程中,對域內要素的整合更是毋庸置疑的。第三是拉動效應。一般而言,每一個國家都有對自己經濟起到拉動作用的幾個城市圈,比如美國、日本。而在每個城市圈中又有核心區域成為該圈的增長極,起到拉動效應,比如德國的“魯爾區”北部新區。第四是示范效應。有人曾經歸納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原因作過總結,那就是中國的學習能力。相信“三區合一”的發展方式對其他地區的發展能起到一個示范效應。總之,重慶的“三區合一”必將在理論核心是必然中通過核心競爭力的打造為重慶的騰飛奠定新的起點。
參考文獻:
[1] 陸大道.中國區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262.
[2] 賀少華.區域發展學[M].西安:西安出版社,1996:363.
[3] 喬納森.H特納.《社會動力學》探索人類組織的理論[M].林聚任,葛先明,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0.
[4]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努力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8.
[責任編輯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