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集群是一個系統。基于系統論構建了一個分析影響產業集群發展因素的三維度框架,從集群系統的環境,集群系統的結構與組織方式,集群系統的要素三個層面分析影響集群發展的因素。集群作為一個系統,必須努力保持較大的開放性,建設好與外界的通道,積極與外間發生物質、信息、商品和人才的交流。
關鍵詞:產業集群;系統;三維度框架
中圖分類號:F06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11-0185-02
產業集群是一個系統。產業集群系統的環境是指存在于集群以外的對集群有影響的事物總和,一般是指宏觀經濟政策、市場需求、競爭對手等外在因素。產業集群的構成要素則主要是指集群內的主要行為主體,一般包括企業、相關支撐服務機構和地方政府。產業集群系統的結構是指集群內企業、支撐服務體系、政府等要素的結構比例關系以及相互間聯系、交往、作用、影響的方式,可以理解為集群內的產品結構、市場結構(競爭態勢)、企業間的垂直維度上的分工合作關系、水平維度的競爭關系、聯合行動等。
既然產業集群本身也是一個系統,產業集群的運動、發展及競爭優勢的發揮受到集群系統的環境、結構以及要素三個層面的影響。因此,可以從系統論的視角構建一個分析影響產業集群發展因素的三維度框架。
一、產業集群系統環境對其發展的影響
1.宏觀經濟政策和相關產業政策
產業集群是產業與區域的綜合體。國家的宏觀政策如區域協調發展政策、對外經濟政策以及相關產業政策都會對產業集群的發展帶來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比如,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施對于身處西部地區的產業集群無疑是個利好;而國家對某一產業實行扶持政策,以該產業為主體產業的產業集群將會受到相應的優惠待遇。
2.市場需求
市場需求是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泉,也是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泉。如果集群產品市場需求增長快,需求彈性較高,說明集群產品或服務產出符合人們需求的方向,集群整體上有著較高的投資回報率。從而導致大量的稀缺資源流入該產業,勢必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
在波特的競爭優勢鉆石模型中,市場需求、特別是挑剔的國內需求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一極,對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以及集群競爭力的提升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為當國內客戶對產品或服務十分挑剔并且比其他國家客戶要求更高時,苛刻的本地需求促使本地企業不斷追求技術的先進性和產品的高品質,從而會不斷地創新和改進,集群因此能夠保持競爭優勢和持續發展。
3.經濟周期
經濟的發展是呈周期性波動的,有高峰期,也有低谷期。產業集群作為宏觀經濟的組成部分,必然也會隨著經濟的總體走勢而發生波動。比如,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經濟整體上進入低迷階段,對我國不少以出口導向的產業集群就造成了諸多不利影響。再比如,1973年能源危機的爆發,對美國底特律汽車產業集群,尤其是以生產大排量車型為主的企業打擊甚大。
4.競爭對手
產業集群的競爭對手可能來自于國內市場,也可能來自于國外市場。競爭對手的存在,一方面意味著競爭對手對其市場的瓜分;另一方面,競爭壓力將促使集群內企業不斷進步,從而整體實力得到提升。
集群系統的環境一般是不可控因素。而且,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經濟時代,環境的變化比傳統社會要快得多。集群在發展過程中,要堅持環境適應性原則,要根據環境變化進行集群內部結構和功能的調整。
二、產業集群系統結構對其發展的影響
系統的結構和組織方式決定著系統的功能。產業集群作為一個介于純市場組織形式與純層級組織形式之間的中間體組織,它的內部結構直接決定著它的功能、效率以及發展狀況。并不是只要有相當數量的相關行業的企業集中在一起,就能形成產業集群,也并不是企業數量越多越好,關鍵在于,這些企業的分布要有一定規律、有一定比例,分布在各專業和層次上的企業數量要達到均衡。同時,集群的發展離不開相關支撐服務體系的發展與完善。也就是說集群各要素之間要形成合理的結構。
1.產業集群的產品結構
產業集群的產品結構是指特定集群內產品的品種、規格、質量、檔次、樣式、比例及其相互間的組合關系。產品結構可進一步分為產品的品種結構、產品的規格結構、產品的質量結構和產品的樣式結構等。
集群的產品應該形成互補結構,既包括功能上的互補,也包括質量、規格上的互補。產品或服務功能上的互補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方面的相互補充。波特以一個典型的旅游產業集群為例,說明了觀光旅游者的旅游質量不僅取決于景觀引人入勝的程度,還有賴于互補性的商業活動,如旅館、餐館、商店和交通設施等。產品或服務質量、規格、花樣和檔次上的互補為不同消費者提供了多種選擇。這樣,集群就能夠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大的挑選空間,從而集群對消費者更具吸引力。
如果一個集群能夠提供這種多樣化、互補性的產品,則在競爭中就可以發展壯大,成為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反之,如果集群只能提供完全相同的產品,則其競爭優勢會大打折扣,甚至導致惡性競爭,不利于集群的生存與發展。
2.集群內部的競爭態勢
產業集群內的競爭關系是多方面的。主要形式有:同類企業在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上的競爭,價值鏈上下游企業間的競爭,企業與員工之間的競爭等。
就同類企業的競爭而言,與非地域聚集的企業相比,地理集群中的企業顯示出更多的競爭。集群中的同類企業同居一地,同行業運用價格、質量和產品差異化程度等評價標尺進行相互比較,為企業帶來了更大的競爭壓力。績效好的企業能夠從中獲得成功的榮譽,而績效差的或者平庸的企業會因此感覺到壓力,積極吸納集群內的“最佳實踐”以培育創新。因此,集群內的企業通過內在競爭壓力,形成了“追趕效應”,獲得了單個游離企業難以擁有的競爭優勢。集群內企業間的相互競爭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支持因素。
但是,由于集群內部同一行業的企業高度集中,彼此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往往結構雷同,集群內部往往容易引發過度競爭、甚至惡性競爭。尤其是當企業相互搏弈,追求短期利潤,造假作假,坑蒙拐騙時,就會帶來“壞蘋果”效應,產生類似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造成對集群發展的不良影響。因此,保持市場有序競爭的態勢,是集群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3.分工、協作與聯合行動
分工、協作與聯合行動是集群系統內要素(行為主體)的主要交往與作用形式。有效的分工與協作、積極主動的聯合行動能夠有效地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與競爭力的提高,促進集群的良好發展。
集群內企業間的分工、協作與聯合行動存在著多種形式。大致分為:上下游之間生產關系的聯系,同類企業在提供多樣化產品時的優勢互補關系,產學研機構在研究開發時的相互合作,以及集群面臨沖擊時各行為主體采取的聯合一致的行動等。
集群內部各行為主體有效的分工、協作與聯合行動是集群效率的重要來源。上下游企業間的分工合作使得企業能夠從事專業化活動,從而提高生產率,實現了規模經濟;同類企業在提供多樣化產品時的優勢互補關系,使得其群內的企業獲得了范圍經濟,并能聯合參與競爭;產學研一體化程度直接決定集群的RD能力;聯合行動提升了集群在解決外來沖擊或內部問題時的效率。
三、產業集群系統要素對其發展的影響
1.集群內的企業
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大致可分為生產企業、供應商、銷售商三類。企業是集群中最主要、最活躍的行為主體,集群的績效最終取決于內部企業的總體業績。企業的業績又取決于企業制度、規模結構、技術裝備、管理水平、員工素質、經營戰略、創新能力等。
2.支撐服務體系
產業集群支撐服務體系主要包括:集群內微觀金融服務類行業,如銀行、投資公司、保險公司、租賃公司、證券公司、產權交易市場、各種基金機構等;集群內中介服務類行業,如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咨詢公司、人才服務機構等;集群內商業服務類行業,如公共交通、郵電、通信、運輸、情報信息服務、廣告、裝潢以及各種供應商、代理代銷商等;集群內的人才服務,如專業人才市場、人才培養及再培訓基地等;集群的法制環境,如自由企業制度、完善且配套的法律、鼓勵創新的分配政策和法律保障等。
支撐服務體系作為產業集群的一個組成要素,對產業集群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產業集群的效率如何,與其所在地方能否提供高效的服務密切相關。如果一個集群能夠提供完善支撐服務體系,則可為本地集群的成長奠定良好基礎,從而使企業能夠形成較大的競爭優勢。如果產業集群支撐體系建設不完善或者功能缺失,則可能形成產業集群發展的瓶頸,限制集群的發展。
3.地方政府
政府機構是產業集群的重要的成員之一,集群的發展離不開政府有關方面的作用,地方政府的決策水平、辦事效率對集群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政府至少可以在如下領域發揮作用以促進集群的發展。首先,健全生產性服務,提供和規范公共基礎設施。如支持和完善中介服務體系;建立暢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完善信息交流手段;加強產業集群發展的金融支持;加強人才培訓;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等。其次,促進和完善集群內分工協作網絡建設。如維護公平競爭;培育專業市場;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等。
四、產業集群的開放性對其發展的影響
系統只有保持開放,不斷從外界獲取新的要素才能保持自身的穩定與發展。集群也不例外。很明顯,一個產業集群如果非常排外地依賴于本地市場以及本地信息就不能充分展現自己的發展潛力。如果集群內的聯系變得過于剛性和排外,僅僅關注于集群內的行為主體以及資源,就可能導致集群的區域鎖定。這時,集群內的行為主體將變得思維僵化、盲目自信,集群很容易忽略集群外部的技術與市場等環境的變化,從而環境適應能力逐漸下降。
參考文獻:
[1] 吳殿廷,等.區域經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 [美]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3] [美]邁克爾·波特.簇群與新競爭經濟學[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0,(2).
[4] 王緝慈,等.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5] 魏江.產業集群:創新系統與技術學習[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6] 梁琦.產業集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責任編輯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