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終于出臺政策,強調要保護文物了,這是好事,可惜似乎已經(jīng)為時已晚。中國的文物,經(jīng)過革命和建設兩大沖擊之后,殘存的已經(jīng)不多了。從地表上看,中國已經(jīng)變得比美國還要年輕,建筑都是新的,鋼筋水泥加大玻璃,廣場街道,霓虹燈,每個城市都一個樣。文物有嗎?有,在幾個主要城市的博物館里,在私人收藏家手里。然而,那里的東西,已經(jīng)不是文物,只是古玩,脫離了文化背景的商品,只有觀賞和拍賣的價值。
殘存在地面上的文物,境遇最慘。以建筑而論,不管房子有多古老,有什么人住過,歷史價值多高,只要開辟旅游景點有麻煩,而這塊地皮恰好又可以開發(fā)地產(chǎn),那么,命運將只有一個字:拆。如果該建筑已經(jīng)是旅游景點,也有游客登門,那就敞開大門迎客,人來得越多越好,哪怕踩爛地磚,擠倒大門。只要有人出錢,不能摸的可以摸,不能爬的可以爬,不能坐的可以坐。山西應縣的木塔,是全世界僅存的木制古塔,到今天,早就不應該再上人了,但是,游客們都知道,只要塞點錢給管理者,還是可以上的。如果某個文物建筑引不來游客,掙不到錢,但又礙于法規(guī)無法拆了蓋商品房,那么就出租,哪怕人家用來當倉庫,做廠房。說得夸張一點,文物的意義,就是一個字:錢。要盡快、盡早、盡可能多地帶來錢。
能拿得走的文物,命運似乎要好一點,但僅限于那些在私人收藏家手里的。如果是公家的文物,任你一級二級還是特級,只要不是那些特別著名、已經(jīng)在公眾面前露過多次臉的,還不就是堆在倉庫里,一任蟲蛀霉變、銹蝕風化,被偷、被換的事情也時有所聞。有的復制品復制得相當拙劣,像我們這樣的外行,一眼就能看出來,那么,真品哪里去了呢?
與此相對照,是某些地方大規(guī)模的造假活動。造假古董、假文物,甚至拆了真的造假的,只要風聞某地有某古代名人,假古董就會很快造出來。就算找不出古代名人,也要造大佛,一個又一個,頂天立地。這種新造的“文物”,再過幾千年,或許能變成真文物,假使我們的子孫比較仁慈,能容忍這些東西存在,并且它們本身足夠結實,能熬過那么些日子。
當然,我承認,猖獗的盜墓和其他偷盜文物的行為,也對文物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但這種違法犯罪行為,畢竟國家可以通過法律手段加以打擊,可面對這些層出不窮的,由政府,由管理者造成的對文物的傷害,我們怎么辦呢?這種傷害,有時往往是致命的、毀滅性的。而作為文明古國國民的我們,對這種傷害,完全無能為力。
我們眼睜睜地看到,日復一日,這種來自合法機關的“合法”傷害都在發(fā)生,別說地方上如此,即使在北京,像故宮這樣世界矚目的地方,盡管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警告,對其文化遺產(chǎn)的地位亮了黃牌,人家也依舊不肯限制一下參觀人數(shù)。
這不禁讓我想起一位朋友的遭遇,他在意大利米蘭旅游時,想要參觀一下達·芬奇的名畫《最后的晚餐》,該畫繪在圣瑪麗亞感恩教堂的餐廳墻壁上。但是這位朋友到了門口卻被拒絕,因為他沒有提前通過電話或網(wǎng)上預約。后來,無論他怎么央求,終究被拒絕在外。說起這件事,他說他并不遺憾,因為將來有機會還可以再去,而這幅畫肯定會被意大利人保存完好。
摘自《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