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依據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根據內蒙古的特點構建了內蒙古風力發電競爭優勢分析模型,應用該模型對內蒙古地區風電產業的競爭優勢進行分析,并針對其存在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內蒙古 風電產業 競爭優勢
一、內蒙古風力發電的現狀
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對全國900多個氣象站測算,陸地風能資源的理論儲量為32.26億千瓦,可開發的風能資源儲量為2.53億千瓦。其中內蒙古風力資源居全國之首。全區可開發利用的風能儲量為1.01億千瓦。近年來,在內蒙古朱日和建設的風力發電試驗站進行聯網試運獲得成功。隨后。又相繼建設了南郭、錫林浩特、輝騰錫勒大型風力電場,朱日和風力電場裝機容量達4200千瓦,商都風力發電場裝機容量為9075千瓦。朱日和試驗站和商都風電場的建成,標志著內蒙古風力發電開始進入產業化、規模化新階段。
二、風電產業競爭優勢分析的理論選擇
(一)比較優勢理論
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提出絕對優勢理論,大衛·李嘉圖繼承發展了他的觀點,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國家和一個人一樣,只要出口那些它在生產率上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或服務,進口那些它最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或服務,它就會從貿易中獲益。埃利·赫克歇爾(Eli Heekaeher)和伯蒂爾·俄林(Bertil Ohlin)隨后將比較優勢理論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觀點是:假設在各國的技術相等的情況下,生產方式會決定于土地、勞動力、天然資源與資本等“生產要素”的差異。
(二)競爭優勢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MichaelPorter)通過對美國、日本、德國等10個國家的100多個產業國際競爭力比較研究后,于1990年提出了一套解釋一個國家產業或企業競爭優勢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他通過分析每個國家都有的4項環境因素來討論為什么一個國家能在某些產業的國際競爭中嶄露頭角。這4項因素是:(1)生產要素;(2)需求條件:(3)相關及支持性產業;(4)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此外,波特認為機遇和政府行為作為另外兩個輔助因素影響著上述4個因素,也對國際競爭力產生影響。這6方面的因素相互影響,共同構成完整的產業國際競爭力,他們之間的關系可用鉆石菱形圖(圖1)來表示,故該理論也稱為“鉆石理論”。

通過比較以上兩個理論我們發現,由于內蒙古地區所面臨的一系列特殊問題,使比較優勢理論的應用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果僅僅應用比較優勢理論,那么,對于內蒙古而言,在自然資源上,內蒙古具備豐富的風能,但在資金、人才和技術上都處于劣勢,究竟是否應該發展風力發電產業就存在一定的矛盾。同時,為了比較清晰地分析發展該產業的優勢和劣勢,需要我們應用競爭優勢理論進行分析。
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雖然是在國家層面對不同產業的競爭力進行研究,但該研究方法對于一個區域的產業競爭力研究同樣具有指導意義。在應用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的時候,我們針對內蒙古地區的特點,將機遇與政府合二為一,加入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對模型進行一定的修正,構建一個新的分析模型對風力發電產業的競爭優勢進行分析。這是因為,內蒙古一些地區經濟發展的生態機會成本很高。西部地區的生活環境很惡劣,在廣闊的西部大地上,大部分的地方是生態脆弱貧困區,土地的過度開墾,加快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程度。資源破壞的代價超過了資源開發的收益,環境污染的速度超過了環境治理的速度,這樣的經濟發展是不可取的。我們必須對這些生態環境問題進行考慮,因此在模型中加入可持續發展的指標。依據以上的分析,我們構建如下的風力發電的競爭優勢分析模型如(圖2)。
三、運用修正后的鉆石理論對內蒙古風電產業競爭力進行分析
(一)生產要素分析
1 風能資源。中國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和東北的草原或戈壁。而這其中,內蒙古地區占了絕大部分。內蒙古地區風能資源十分豐富,在全區118.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風能總儲量10.1億千瓦,可開發利用的風能量為1.01億千瓦時,占全國可開發利用風能儲量的40%。該區風速的季節變化和日變化規律基本上與生產和生活用電規律相吻合,且地域遼闊,人口稀少,大部分地區為平坦的草場,十分適宜建設大型風電場。
2 人力資源。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順利開展及內蒙古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大量的人才涌入內蒙古,其中不乏電力方面的專業人才。此外,內蒙古自治區有專門的電力職業學校,每年源源不斷地向當地輸送著電力專業人才。盡管如此,由于內蒙古地區風電產業的緩慢發展,精通風電產業的人才依然處于緊缺狀態。人才的短缺與產業的緩慢發展相互制約。
3 資金支持。近幾年,內蒙古地區經濟總額持續增長,發展態勢良好,但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多處于貧困地區。以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為例。該旗是以農牧業為主的草原畜牧業經濟類型區,其主要經濟指標在赤峰地區排6~7名之間,在全國縣域經濟指標看屬中下游水平。長期以來,翁牛特旗位于“全國貧困旗縣”行列,經濟發展落后,地方財政入不敷出。按常規投資計算,風力發電每裝機1萬千瓦,需投入0.8~1億元人民幣,翁旗風電場建設規劃總裝機可達100萬千瓦左右,總投資規模需要90億元人民幣左右,這是該旗所無法承擔的。
(二)需求條件分析
1 本地需求。隨著內蒙古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電力的需求與日俱增。雖然目前依托豐富的煤炭資源。有較充分的煤電供應,但隨著國際節能減排政策的逐步實施,對風電的需求必將逐年增加。
2 外地需求。作為鄰近首都的省市,內蒙古電力不僅要滿足本地用電,還要源源不斷的向首都送電,而這方面的需求遠遠超過本地需求。因此,內蒙古的電力企業面臨著廣闊的需求市場。
(三)相關及支持性產業
1 風電設備。與風力發電相關性最大的莫過于風力發電設備產業。內蒙古地區暫時還沒有生產風電設備的企業。我國的風電設備制造業也正處于發展階段,在這方面,內蒙古地區不具備風電產業發展的競爭優勢。
2 其他產業。與風電產業相關的其他產業,如金融、保險等產業,由于內蒙古地區當前良好的經濟發展形勢,目前也都發展得較為成熟,且仍有國內外有名的一些金融機構正在或已經進入內蒙古地區,如渣打銀行、浦發銀行等,這對于改善內蒙古地區風電產業的融投資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
目前內蒙古已經建成了朱日和、南郭、錫林浩特、輝騰錫勒等大型風力電場,內蒙古風力發電開始進入產業化、規模化新階段。這些企業的發展,為人才培養、企業合作等提供了良好的機會,能夠有效地促進產業發展。也由于風電企業較少,就本產業內,競爭壓力較小,有一定的壟斷優勢。
(五)政府與機遇
內蒙古自治區已經將“建設國家級風電基地”納入到“十一五”風電發展指導思想中。為了解決基礎設備過分依賴國外的狀況。“十一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將以風電設施的規模化建設帶動風電設備的本地化步伐。準備通過與國內外有實力的企業開展合作,在內蒙古建成1—2個風機制造基地,實現風電設備的本地化生產,力爭使國產化設備達到設備總量的70%。
(六)可持續發展
內蒙古自治區部分地區煤炭資源豐富,這促使當地煤電的蓬勃發展,但煤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總有用完的一天,且用煤發電必然導致對環境的污染。目前內蒙古地區的主要能源城市已有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嚴重威脅著當地人民的生命及健康。隨著世界能源的枯竭及人類環保意識的增強,煤電產業將逐步退出商業舞臺。風力發電是利用風能轉換成電能的原理來發電。其生產要素來自自然,沒有污染物產生,對環境的影響非常小,是一種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解決環境污染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四、內蒙古風電產業優劣勢分析及應對策略
通過對內蒙古地區風力發電競爭優勢的分析,可以看出,內蒙古地區風電產業在需求條件、某些相關產業、同業競爭及政府政策與機遇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在生產要素中,具備自然資源即風能資源的競爭優勢。在具備這些優勢的同時也存在人力資源匱乏、資金匱乏及風電設備高度依賴進口等劣勢。針對這些劣勢,可以考慮通過以下方式來解決:
首先,在本地區的電力職業院校中,開展有關風電產業的專業,培養一批本地化的具有專業技能的風電人才。對已有的當地技術人員,為其提供進一步培訓學習的機會。風電企業要與政府配合。積極引進和聘請風電發面的資深專家。鼓勵風場附近的居民學習風電知識,對于一些技術含量低的工作盡量使用本地居民。
其次,風電資源豐富的當地政府要與去地方投資辦廠的企業積極合作,共同籌集資金。同時可以爭取上級政府的支持,爭取國家開發銀行的資金支持。同時也可以與風電設備的生產廠家合作共同開發風場。因為風電投資的一半以上費用來源于風電設備,如果能與風電設備生產廠家合作,將大大降低風電投資開發成本,從而解決資金匱乏問題。
最后,隨著我國風電設備業的逐步發展,目前已有部分廠家能自主研發生產風電設備或部分風電部件。如新疆金風公司、蘭州電機有限責任公司等。內蒙古風電產業的發展最終也要走國產化的道路。在風電設備的選擇上,要盡量考慮國產貨,并最終全部國產化,不再受外國公司的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