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1999-2001年,錫林郭勒草原連續3年遭受自然災害打擊,春季旱災、夏季蝗災、冬季雪災以及頻繁的沙塵暴襲擊。導致本來就因長期利用已顯疲憊的草原加快了退化、沙化進程,草畜矛盾日趨突出,貧困牧民不斷增多。為盡快遏制這種現象繼續蔓延,2002年錫林郭勒盟開始實施“圍封轉移”戰略。并提出“一轉雙贏”的目標,后來又發展為“兩轉雙贏”。2006年盟委、行署出臺了《關于引導扶持牧區人口向城鎮轉移政策措施的指導意見》。指出:引導扶持牧區人口向城鎮轉移,對于加快“城鄉統籌、三化互動”進程,對于改善草原生態、增加牧民收入,讓廣大牧民群眾成為工業化、城鎮化的建設者、支持者,成為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成果的共享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錫林浩特市委、市政府積極貫徹《指導意見》,狠抓牧區人口轉移工作,2001-2007年已累計轉移牧區人口2571戶9942人。錫林浩特市部分牧民進城之后不僅很適應城市生產生活,而且還能夠致富,但仍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我們必須不斷總結工作經驗,完善城市接納體系,以適應人口轉移工作的需要。
二、對已進城牧民適應性調查分析
(一)牧民進城致富的典型
1 轉變觀念,科學飼養。蘇已拉格日勒是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欣康村奶牛戶。2002年從錫林浩特市達布希勒特蘇木額爾登塔拉嘎查轉移到欣康村從事奶牛養殖業,經過6年的努力,他家奶牛發展到9頭,生產奶牛5頭,高產時日產鮮奶180斤。成為靠奶牛養殖脫貧致富的人。李俊虎是錫林浩特市毛登牧場二分場職工。2004年首批定購新西蘭進口奶牛10頭,2005年又定購澳大利亞進口奶牛5頭。現在已發展到28頭,其中生產奶牛13頭,月收入7800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奶牛大戶。其共同點是,轉變觀念,科學飼養。首先認識很高。他們對傳統的靠天然草場養畜生存的老路已經走到盡頭的認識很到位,而且還能及時地轉變觀念,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的號召。走集約化科學飼養的路子。蘇已拉格日勒和李俊虎經常參加市委、市政府舉辦的奶牛科學飼養實用技術培訓班,認真聽講,掌握技術,而且在日常飼養管理實踐中積極使用新技術。因而產量直線上升。
2 刻苦學習,勤于探索。胡格吉樂圖是錫林浩特市德力格爾蒙古族服裝縫制店老板。他的個體經營從當初的2個人發展到現在的10個人。每年純收入達3萬多元,全家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學習是增長知識,掌握本領的途徑,對于從牧區轉移進城的牧民來說,學習更是不可缺少的。在學習領會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勤于探索,事業就會成功。胡格吉樂圖不但刻苦學習,還勤于探索,大膽嘗試,創新技術。他縫制的服裝樣式新穎,質量過硬,既有民族服裝的風格,也有時尚潮流元素。深得消費者喜歡,2004年還獲得了全盟蒙古族服飾展示二等獎。現在,他的業務擴大到了兒童服裝、女式上裝等領域,生意越來越大,生活越來越好。
3 先做調查,后做投資。斯日古楞是錫林浩特市寶力根塔拉蒙古服飾加工店主人。2006年進城后,沒有盲目投資。而是先對市場進行調查,根據市場情況和自己的技術特點投資創辦了“寶力根塔拉蒙古服飾加工店”。他把“服裝店”作為展示民族服飾,弘揚民族文化的事業來做,加工出來的服裝有鮮明的阿巴嘎納爾旗的地方特色,深受當地牧民的歡迎。良好的信譽和真誠的服務迎來了更多顧客。現在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全家人過上了穩定的城市生活。
4 跨旗縣轉移的胡日查巴特爾。胡日查巴特爾是正蘭旗寶紹岱蘇木努都蓋嘎查牧民。2007年在錫林浩特市人口轉移辦公室的協調和幫助下,他享受了錫市的各項稅費減免政策,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胡日查巴特爾夫妻倆2000年隨著孩子考入蒙中來到錫林浩特市,剛到的時候靠打零工維持生活,比較困難,但是他們沒有退縮,下決心開辦了“奶食品加工店”。夫妻倆一邊干一邊總結經驗。并在提高產品質量、改善服務上下功夫,很快就得到了消費者的信任和喜愛。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們開辦的“瑪拉沁奶食品加工店”,不但能供3個孩子上學,而且還投入10萬元購買了一套廠房和住處。生意越辦越紅火。
5 牧民大戶進城創業。包杰是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哈尼烏拉嘎查牧民。2006年一家拿到草場補償金后。從錫市貝子廟街買了500平米的兩套街面樓,8月1日投資100多萬元的“全盟第一家電腦全自動洗車行”開業了。由于洗車行的水泵是再循環利用的,成本比其他洗車行低,而且還環保,所以。效益非常好。他還開辦了蒙餐館和旅店,不僅為牧區轉移人口進城就業提供了場所,還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二)牧民進城不適應的多
由于受自然以及原有生產生活條件的限制,大部分牧民職業技能單一,語言交流困難,文化水平低,思想觀念保守落后,所以,更多牧民進城之后生產生活都表現不適應。
1 牧民不適應城市生活節奏。不適應企業崗位要求。牧民由于受到自然條件及原有生活環境的限制,信息閉塞,思想觀念保守落后,認知和接受外界新事物困難,特別是受文化水平不高、職業技能單一、語言交流困難及生活習慣不適應等因素影響,導致進城牧民就業難。據調查,企業用工80%以上的崗位需要達到初級工以上水平,其中10%左右的崗位需要中級工水平,因而就出現了一方面是大量牧民進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相當一部分企業招不到合適的員工,企業崗位與進城牧民無法對接。就業難,收入就沒有保障,所以,轉移出來了也穩不住。
2 錫林浩特市吸納就業的能力不強。由于錫市工業化、城鎮化起步較晚,投資不足,基礎設施落后,加上工業園區建設剛剛起步,大部分工業企業都在建設中,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導致規模擴張緩慢,尤其是能源化工等大型企業的吸納拉動作用尚未顯現。因此,出現了就業崗位少,進城牧民多的現象。
3 牧民自主轉移機制尚未建立。由于牧民居住分散偏僻,獲取信息不及時、不準確、不全面,特別是對城鄉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不了解,因而自主轉移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另外,部分牧區勞動力都沒有長久離鄉別土的打算,對外出到哪里、從事什么工作都沒有明確的目的,所以轉出來了,過一陣又回去了,反反復復。所以說,針對崗位一提高技能一實現就業的自主轉移機制還沒有形成。因此,必須加強宣傳引導工作,最重要的是解決牧民的思想觀念問題,并把它作為一個長期任務來抓。
4 錫林浩特市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低。目前,錫林浩特市牧區勞動力轉移組織化程度較低,各級就業服務機構在勞務輸出中的組織協調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大部分仍然是以血緣、地緣、人緣關系為紐帶,“親幫親”、“鄰靠鄰”,三兩個結伴而行,通過各類職業技術學校、中介機構及政府有關部門組織輸出的比例小。對這種零散情況,人轉辦很難提供幫助和服務。所以。政府要強化就業服務機構的職能,爭取每季度組織1-2次勞務輸出,同時還要強化后續服務功能。真正起到組織協調、幫助服務的作用。
三、不斷完善城市接納體系
轉移牧區人口進城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我們必須不斷總結工作經驗,不斷完善城市接納體系,才能適應人口轉移工作的需要。
(一)建立自主轉移機制
保證牧區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最重要的是建立持續穩定的轉移機制。就業局、人轉辦每年年初要到工商企業征集用工崗位,同時各蘇木鎮(場)勞動保障所。組織嘎查、分場的勞動保障協理員詳細調查和真實掌握牧區轉移人口的年齡結構、文化程度、技術技能、就業愿望等情況,建立檔案和數據庫。人轉辦每年3月底前將征集到的崗位與轉移人員進行提前對接。根據對接情況組織訂單培訓,做到送崗上門,實現人對崗、崗對人,逐步形成崗位需求—技能培訓—實現就業的自主轉移機制。
(二)建立政府埋單培訓機制
培訓是在城市就業的前提下,要下大力氣抓好培訓工作,不斷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果。根據企業用工,崗位特點,技術要求,進行提前進入,崗前培訓,是實現穩定就業的關鍵環節。進城牧民可以免費到指定的培訓基地接受汽修汽駕、縫紉裁剪、美容美發、電氣焊等一般性多種職業技能培訓。政府還應給予適當現金補貼,合格后免費頒發《職業資格證書》。企業培訓牧區轉移人口實現就業的,政府買單,給予企業資金補貼;牧民子女大學畢業后自謀職業的政府可給與貸款資金的協調。
(三)建立教育補貼機制
教育是減少牧區人口的一項根本性措施。根據《錫盟農村牧區人口轉移調查分析報告》,有4.4萬青年牧民(年齡段為18—35歲)有轉移意向,占到了有轉移意向率的50%以上,這說明轉移牧區人口重點應從抓教育、抓青年人入手。所以。我們應該把教育作為促進轉移的基礎性工程來抓,把牧區學生分成小學、中學、大學等幾個層次,根據不同層次給予不同補貼,并建立學生監控檔案,對牧民子女受教育過程進行全程跟蹤服務。對考入大學的加大資金補貼力度。對初中畢業、沒有考入高中的子女,直接送入職業學校(職高)進行技能培訓,為在城鎮就業做好準備。
(四)完善牧區社會保障體系
把年滿16周歲以上的牧區人口,納入牧區社會養老保險范圍,按規定比例繳費。老年人進入老年公寓養老政府給予補貼,特困牧民和五保供養人員進入敬老院養老民政部門提供醫療救助,進城牧民3-6月沒能就業的政府提供失業救濟。
(五)建設進城牧民住宅區
政府組織建設牧民住宅區,把住房以低于市場價出售給進城牧民,沒有能力購買的政府應提供廉租房。
(六)發揮牧業內部潛力
挖掘牧業內部潛力。促進牧民就地轉產。是吸納牧區人口轉移就業的一條有效途徑。可以利用錫林浩特市現有綠色畜產品的優勢,大力發展直接為現代畜牧業服務的各類經濟組織,比如在牧區組建專業打草隊、剪羊毛隊、畜產品收購公司、聯戶經營等經濟組織以及馬業協會、牛業協會、羊業協會等社會組織,使更多的牧區富裕勞動力能夠就地轉產,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