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晚清經世實學思潮階段性發展的特點,使得各個階段經世人士的經濟思想也不相同。地主階級改革派是中國近代經濟思想的開拓者;洋務派主張用先進的機器工業來維護封建主義,這最終導致了其強國富民之夢的破滅;早期維新派進一步突破傳統,提倡“重商富民”,把“商”放到了國民經濟的樞紐地位;維新派為中國勾畫了一幅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的發展藍圖。
[關鍵詞] 階段性 開拓者 機器工業 重商
晚清經世實學思潮,是鴉片戰爭后在中國士人階層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提倡研究當前社會政治、經濟等實際問題的實政之學的思潮。目的是探討天文、地理、河槽、山岳、風俗、兵革、田賦、典禮、制度等“實學”,以期匡救時弊。受晚清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晚清經世實學思潮呈現出階段性發展的特點。而各個不同階段經世人士的經濟思想也不盡相同。
一、晚清經世實學思潮各個發展階段的經濟思想
1.傳統經世實學經濟思想的再現及發展
鴉片戰爭后,在中國開始發生劇烈變動的時期,以魏源、龔自珍為代表的一部分地主階級改革派成為中國近代經濟思想發展的開拓者。他們成為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現代化進程起點上的最先具有對外開放意識的、愛國主義的啟蒙思想家。這一階段經世實學思想家的經濟思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首先是經濟發展中的“本”和“末”關系問題。“本”和“末”的關系問題, 其實質是對待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的態度或立場問題。“重本抑末”思想是自然經濟的反映, 是一直占據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支配地位的觀點。鴉片戰爭后, 地主階級頑固派仍然敵視商品經濟的發展, 墨守封建的“重本抑末”的教條。地主階級改革派雖然也同樣把封建關系下的農業看作是“本”, 并且同樣主張“重本”, 經世派人士大都屬于傳統的重農主義。但就其大多數代表來說, 卻不主張或不怎樣強調“抑末”。如包世臣認為,農工商三者缺一不可,但同時也認為三者的關系決不是平起平坐的。他堅持強調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第一等的重要性。“然而握金珠、枕錢布,餐之而不能飽也,衣之而不能溫也,然則天下之富,在農而已!”雖然地主階級改革派對“本”和“末”關系問題的思考,還沒有能夠沖破傳統經濟觀念關于“本”、“末”區分的界限,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思想成為了后來地主階級改革派經濟思想過度到資產階級改良派經濟思想的階梯。
其次是“除弊改革”的問題。晚清經世實學思潮的一大思想特色就是揭露時弊,要求“更法”與“改革”。經世派人物既以匡濟天下為己任,一般都能直面現實,揭露矛盾,抨擊時政。揭露矛盾是為了解決矛盾。經世思想家極力要求“更法”,呼吁“改革”。龔白珍認為:“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形移。”魏源認為“天下無數百年不弊之法,亦無窮極不變之法”。反對因循守舊.主張因時變法,實行改革。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改革漕、鹽、河諸政,以利于國計民生。二是進行吏治改革,培養有用的人才。
漕糧、鹽務、河工是清朝的三大政。清中葉之后,吏治的腐敗使其弊端叢生,而“三大政”中日益增加的“弊端”又反過來促使吏治越發的腐敗,嚴重地影響著國家稅收與人民的生計。為了革除這方面的積弊,經世人士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包世臣著《海運南沼議》,主張改河運為海運,改官運為商運,并主張在北方“置官屯”種水稻,改變南糧北運的局面。魏源認為,海運南漕“優于河運者有四利:利國、利民、刮宮、利商”。在鹽政方面,經世人土主張改變官商壟斷的局面,實行票鹽制,允許私商領票,自由運銷,以利人民生活,增加政府稅收,減少“中飽私囊”現象。經世人士主要針對封建社會“三大政”實行的改革,并沒有能夠提出一些現代工商業發展所需要的條件和先進思想。改革只是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維護其統治。經世派經濟改革的這些特點無疑由封建主義制度下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以及這些思想家的經濟地位決定的。
最后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問題。鴉片戰爭的失敗,使經世思想家們受到了極大的震動,他們認真總結鴉片戰爭失敗的慘痛教訓,努力研究世界形勢,積極探尋應變求強之路。魏源首先明確指出,要抵御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侵略,必須先做到熟悉夷情。在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情況作了比較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影響深遠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著名口號從。而開啟了中國的有識之士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和興辦中國新式工業的經濟思想的道路。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指引下,經世人士認為中國只有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科學和工業技術,才能使中國富強和,才能有效地反抗外來的侵略。這一主張無疑是對中國傳統觀念的一個重大沖擊和突破。“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要旨,是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引進工業設備和技術,在中國以自設造船廠和火器局為開端,建立和發展我國獨立自主的新式工業,以求實現富國強兵。不僅如此,魏源還認為,建立的新式工業不能僅限于軍火的生產,也要制造民用的工業品,而且不能只限于官辦,應該允許商民自行設廠以發展新式工業。經世人士的經濟思想已經從商業流通領域擴展到了工業生產領域,這有利于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經世實學的變革——洋務派和早期維新派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為挽救內外交困的危局,統治階級內部主張“采西學”的人士,掀起了—場以“求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給經世實學注入新內容。洋務派是一批新舊雜陳的過度型人物,在清王朝的中樞,以恭親王奕沂為代表;在地方上操持實務的,則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封疆大吏和地方要員。此外,還包括思想界、工商界、科技界的一些人士,如盛宣懷、容閎等。洋務運動以“自強”為口號,將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口號真正變為大規模的經世實踐。張之洞是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下文以其為例來介紹洋務派的經濟思想。
張之洞(1837年~1909年),清末洋務派首領,曾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督辦蘆漢、粵漢鐵路等,宣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派理論,著有《張文襄公全集》。張之洞的經濟思想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重視工業。認為工業發展是樞紐,是“本”,是近代中國國強民富的根本之路,同時他也強調農、工、商業三者應該協調發展,相互聯系。第二,大力發展交通事業,特別是鐵路的發展。認為交通運輸業是農、工、商三者發生聯系和不斷前進的基礎。張之洞將“求強”和“求富”結合起來,重工業和輕工業同時并舉,大力推進鐵路建設,為工業、商業和農業發展鋪好道路。其經濟思想和實踐對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特別是對工業、交通運輸業、農業、商業等各方面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張之洞處于近代中國的轉型時期,縱觀其一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歷程,這在其經濟思想和實踐中有著明確的體現。而這種特點正是整個洋務派的特點。洋務派傾向于資本主義,崇尚西方的科學技術,提倡建立近代機器工業和現代運輸業,強調工、農、商業協調發展,并視其為富民強國的根本措施,頗有改革精神,這一經濟思想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積極意義。但同時,他們作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其思想根植于封建主義,忠實于傳統。張之洞歸納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理論模式,代表了大多數洋務派的觀點。他們主張用西方先進機器工業來維護封建主義經濟,這最終導致了他們強國富民之夢的破滅。
早期維新派,是一個主張變法以求富強的思想家群體,雖于洋務運動興起頗有淵源,但兩派的思想明顯不同。洋務派主張“變器不變道“,只“布新”而不“除舊”,早期維新派則主張“布新”同時“除舊”,不僅要學習西方的堅船利炮,還要學習西方的政治學說和制度,實行更深刻的社會變革。雖然洋務派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企業,但他們的著跟點依然是傳統的理財、開源和裕餉,早期維新派則不同。他們突破傳統思想的范圍,以近代西方社會為藍本,提倡“重商富民”,把“商”放到了國民經濟的樞紐地位。而且早期維新派的“重商”思想,其含義已不是簡單的重視商業,而是提倡和大力發展工礦、貿易、交通、電訊、金融等近代實業。事實上,就是要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以機器化大生產為主導的近代工業社會為參照,來改造中國的社會經濟構成。
3.經世實學的終結
甲午戰爭中方的慘敗,徹底宣告了洋務派自強運動的失敗。在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的推動下,一場聲勢潔大的變法運動迅速在全國興起。向西方學習,也從器物層面上升到體制。雖然戊戌變法持續的時間很短,經世實學真正被新學取代,要到1901年的“晚清新政”,廢科舉,辦新學。但也正是由這場維新變法掀起的文化變動,從學理邏輯上結束了晚清經世實學。
維新派與早期維新派一樣,在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引進機器生產方面,與洋務運動是一致的。但在本質上,它仍是否定洋務運動的。而且他不僅突破了洋務派的把科技知識、機器生產的應用限制在為維護封建的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服務的范圍內的尺度,還超越了早期維新派的范圍。維新派站在時代的高度上,認識到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是一個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同時他們也為中國勾畫了一幅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的發展藍圖。盡管這個藍圖是粗線條的,既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撐,也缺乏最基本的民眾或統治階級的力量支撐。但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具有嶄新的社會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色。雖然維新派的一系列政策主張因變法失敗而沒有實現,但他們為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全面發展,為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做了思想理論上的宣傳和準備。
二、晚清經世實學思潮中的經濟思想的影響
晚清經世實學思潮代表的是中國傳統經世文化發展的最后高潮,這一時期的經濟思想都帶有明顯的傳統性。同時,經世實學思潮,作為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尋求救國之路的最初嘗試,從學習西方的器物即工藝制造,到后來意識到中國社會在深層次的制度上的不足,必須變法維新,學習西方的以社會科學為主的“西政”。經世人士的經濟思想也在不斷的向現代靠攏,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其應有的貢獻。
第一,晚清經世實學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出來的治世藥方。在16到19世紀初葉的兩三百年里,西方國家相繼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中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則走過了“萌芽——夭折——再度萌芽”的曲折道路,相對的中國文化也舉步維艱。宋學的好高騖遠,考據的細碎煩瑣,幾乎無一關注實政的“有用之學”。在這種情況下,當19世紀三四十年代,列強入侵,能對這一危急局面做出反映的也只有經世實學了。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經世派所能做到的便是盡力發掘中國固有文化中的優良傳統,變幻出“變法圖強”的種種經世方略。經濟發展關注的重點也主要集中在河工、漕運、鹽法、農事等傳統“大政”上。以這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出來的治世藥方來試圖挽救清王朝這座將傾的大廈,首舉經世旗幟的都是而且也只可能是封建的官僚士大夫,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問題就在于他們并不是為了從根本上推翻現有的社會,為新的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的發展排除障礙,而是從其地主階級的立場出發,揭露社會的積弊,謀求改革,使社會長治久安,至少使它不至于滅亡。因此,經世實學思潮中的經濟思想幾乎都不能跳脫出自然經濟的范圍,帶有明顯的傳統性。
第二,晚清經世實學中的經濟思想處于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在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 “以天下為己任”的中國知識分子首先從傳統思想寶庫中找到了一個似乎有用的武器——“經世之學”。雖然經世實學思潮本質上是一種封建的思想體系,但是“經世派”了解外情,興辦實學,反對侵略,師夷以制夷,這些使得經世染上了某種程度的近代色彩。從傳統的小農經濟到洋務運動的開辦近代工業,最后是維新派的構建現代工業社會的藍圖;從“重農抑商”的本末思想到農工商協調發展,最后到“重商”的經濟思想的轉變。固然這一轉變是深受西學的刺激和影響,但晚清經世實學的經濟思想絕不簡單的只是西學的復制品。而是中國人民在近代這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的一種創造,是中西學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產物。伴隨著中國社會不斷向近代的轉化,晚清經世實學的經濟思想也在不斷的向近代靠攏,并為中國經濟的近代化轉變提供了條件。
參考文獻:
[1]包世臣:說儲[A].包世臣全集[C].合肥:黃山書社出版,1991年版,133頁
[2]龔自珍:龔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版,5頁
[3][4]魏源:魏源集(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版,49頁、4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