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食品安全問題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食品不安全的主要原是信息不對稱的存在。本文探討了在研究食品安全問題時引入博弈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 博弈論 食品 安全 信息
一、引言
食品安全問題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尤其是最近10年來的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繁發生以及其影響的深度和廣度更是證明了這一點。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科技的飛速發展,在食品供給總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食品安全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中國面臨的食品安全問題仍然十分的嚴峻。僅以2005年為例,全年中國就發生食物中毒事件2453起,中毒人數達32553人,死亡381人。因此,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全面透徹的分析,對于其中的風險尋找可以控制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引入博弈論的必要性
目前,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研究,在具體的操作層面,多從制定嚴格的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的控制措施入手。在宏觀控制層面,多從建立健全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入手。雖然現在食品安全面臨的問題表面上因為檢測技術上達不到,措施不嚴格造成的,但從根本上來講,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廣泛存在于政府、生產商和消費者之間所造成的。
食品的信息可以分為搜尋品信息、經驗品信息和信任品信息。其中搜尋品信息主要指食品的外觀、氣味等信息,這些在消費者購買商品時可以直觀的獲得。食品的經驗品信息主要指消費者對于某種食品品牌的認可程度。這類信息消費者可以通過購買食品以后,在制作和食用過程中獲得。食品的信任品信息主要是指食品的安全程度,如化學殘留、營養成分不足等。這些信息消費者是很難獲得的,而且一旦獲得是要付出健康的代價的。但是企業所隱瞞的恰恰是這類信息。食品安全監管當中的信息不對稱也是這類信息的卻是造成的。
食品生產和經營企業為了節約成本,獲得更大利益,采用虛假標簽、虛假廣告、虛假檢測報告等手段,謊報、瞞報食品信任品信息,欺騙消費者,同時也給政府的監管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因此,需要一種科學的分析工具,對于食品安全監管的各個主體之間進行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分析,并且尋找合適的激勵機制來制約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協調各個方面的利益關系,達到食品安全最大化的目標。
三、博弈論和委托代理理論
博弈論(Game Theory)是研究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的。即當一個主體的決策受到其他決策主體的決策的影響,而且反過來又會影響到其他主體的決策問題和均衡問題。博弈論分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二者的區別主要在于人們的行為互相作用時候,能否達成具有約束力的協議。目前博弈論的應用主要是非合作博弈的應用。非合作博弈又由四種類型組成:完全信息的靜態博弈、不完全信息的靜態博弈、不完全信息的靜態博弈、不完全信息的動態博弈。
具體在食品安全監管問題當中,不同行為主體之間關于食品質量安全的博弈關系決定了最終安全食品的供給。食品監管中行為主體的博弈分析對于透徹的分析食品安全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政府在制定監管政策時候,不僅考慮政策自身的問題,還要考慮政府效用函數依賴于企業應對政策監管的選擇;政府的最優選擇是企業選擇的函數。非合作博弈的幾種類型也為政府針對具體的監管狀況分析提供了策略。
委托代理理論在本質上是博弈論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非對稱信息問題。它的基本原理是按經濟行為人是否擁有私人信息,將它們分為代理人(擁有私人信息)和委托人(不擁有私人信息),委托人作為機制設計人企圖設計某一激勵契約以誘使代理人從自身利益出發選擇對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動。研究事前非對稱信息的模型稱為逆向選擇模型(Adverse Selection),研究事后非對稱信息的模型稱為道德風險(Moral Hazard)。目前的研究已經從單委托人-單代理人模型發展到多委托人-單代理人,單委托人-多代理人及多委托人-多代理人模型,從單任務模型擴展到了多任務模型,從單向委托代理發展到雙向委托代理,同時委托代理模型和實際問題結合研究的趨勢也有所加強。
政府部門是代表廣大消費者的利益的。當前政府部門的食品監管,多是懲罰和限制性的剛性措施。雖然起到了效果,但卻比較單一,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手段。政府(委托人)要想確保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代理人)按政府的意志行事,必須研究限制企業違法行為的管理機制以及各種激勵機制,約以誘使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選擇對政府和社會最有利的行動。因此,運用委托-代理理論中的相關模型必然可以幫助政府采取最合理的政策。
四、結論
食品安全是目前社會上的熱點問題,也是難點問題。造成食品不安全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企業隱瞞信任品信息,造成了企業、消費者、政府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針對這個問題,一個很好的解決途徑運用博弈論和委托-代理理論,研究各方博弈關系,設計合理的合作協調和激勵機制,為食品安全監管者提供精確的決策依據。
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pp2
[2]Nelson,P.:Information and Consumer Behavior[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0,78:pp311~329
[3]Darby,M.and Karni,E.: Free Competition and the Optimal Amount of Fraud[J].Journal of Lawanda Economics,1973,16:pp67~88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R].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