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生是我國先進生產力的主體力量,同時也是一個龐大而且特殊的消費群體,他們的消費觀念將左右和引領整個社會青年的消費趨向,所以對大學生的消費現狀的研究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消費誤區(qū)的成因,提出高校在對大學生消費誤區(qū)進行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 大學生 消費 消費誤區(qū) 科學消費
消費簡單講就是人為了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質財富。每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社會環(huán)境中都可以把消費劃分科學消費與非科學消費。所謂科學消費是指與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道德規(guī)范相一致,既能滿足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要求、又能促進經濟社會文化健康發(fā)展、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個人消費行為。科學消費反對享樂主義、消費主義和快樂主義所倡導和奉行的單純片面地追求享樂的非科學消費,倡導理性消費、公平消費和有助于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綠色消費。現時代的大學生正朝著追求現實、重視自我、以自我為中心的大道邁進,但大學生本身具有社會化程度不高,社會角色尚未完成,人生觀、價值觀不成熟的特點,所以在消費生活中大學生消費群體更容易產生各種消費誤區(qū)。作為一個規(guī)模龐大的特殊消費群體,加強對大學生消費問題的研究,認識大學生在消費問題上的錯誤,找到錯誤形成的原因,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形成科學消費,已成為一項緊迫而重大的任務。
一、大學生消費誤區(qū)成因分析
1.外部原因
(1)社會因素。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多種分配方式的產生,貧富差距的出現,部分家庭先富起來了,富裕家庭的消費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消費觀念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同時,在一部分人富起來的同時,他們的消費觀念尚未成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以極端享樂、擺闊、炫耀等為特征的不科學消費觀。高消費人群的出現也推動了各種以吸引高消費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和高檔服務業(yè)的發(fā)展,出現了多層次的消費領域。而大學生處于半社會化階段,容易尋找并樹立偶像,模仿其行為,而消費行為也是他們的重要模仿方面,所以將影響大學生科學消費觀的形成與發(fā)展。大學生消費心理正處于不成熟階段,相互攀比的消費心理較為普遍,所以不良的消費行為容易在學生中傳播,也會使得部分學生產生不科學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
(2)家庭因素。現在大學生大部分是80后的獨生子女,家長從小把孩子視為家庭生活重要的照顧對象,對自己子女的消費需求基本上是滿足供應的,盡可能讓子女得到自己能力所及的最佳程度的生活,把滿足孩子的消費需求看成是家庭生活的重心,一定程度上膨脹了孩子的消費欲望。同時,在父母的心目中把孩子的知識文化教育視為全部教育的重點,而理財觀、消費觀等方面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甚至被看做是對學生學習的干擾,并未看成是價值觀的教育和能力的培養(yǎng)。使得孩子在走進大學生活后成為不成熟的獨立消費個體,面對各種消費誘惑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消費取向,甚至走進不同的消費誤區(qū)。
(3)學校教育滯后因素。消費觀教育應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而信息知識的飛速增加,通訊方式的便捷化,網絡在大學生活中的普及,使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難度增加。同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還存在著方法單一,過分依賴課堂,局限于形式,脫離學生實際情況,滯后于問題產生發(fā)展等問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非常被動。
同時,由于消費觀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影響的間接性,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往往容易被忽視,成為其他方面教育工作的附屬性教育,很少作為獨立性、主體性工作看待。而且于消費觀的具有隱私性、多變性、多元性等特點給學校教育工作的開展產生很大的難度。所以導致了對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研究不足;課堂中對大學生消費觀的教育指導不夠;校風建設范疇中普遍缺少倡導大學生勤儉節(jié)約的生活消費觀的內容的現狀。
2.主觀原因
(1)心理因素。消費心理是指消費者在購買活動全過程中發(fā)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動,它是消費者對客觀消費對象與其自身主觀消費需求的綜合反應。消費心理從認識過程,經歷情感過程,發(fā)展到意志過程,是一個消費購買的決策過程。按照行為反映心理的理論,大學生的消費行為也要經歷上述三個過程。由于大學生的年齡、身心發(fā)展階段、特殊收入渠道、受教育經歷和所處的特殊的校園環(huán)境,使得他們成為社會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消費群體,產生了與其他消費者不同的消費需求,具有比較特殊的消費心理,表現為不同的消費行為。
大學生的消費行為總體上是健康的, 但存在著消極的消費心態(tài), 總體上各種消費心理主要表現為: 一是滿足正常的生活學習需要的消費心理。大部分的大學生的消費主要還是為了滿足基本的生活學習需要, 特別是一些家庭經濟情況不是很好的同學。二是追求時尚, 彰顯個性。大學生處于身心發(fā)展成熟的青春過渡期, 不成熟和成熟心理并存, 消費沒有計劃易造成浪費。追求時尚把握時代的脈搏是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的, 無形中就給父母造成了額外的壓力。三是為了滿足虛榮心的消費心理。攀比消費, 炫耀消費。部分同學平時不注重學業(yè)成績的攀比, 而在吃、穿、用等消費方面和周圍同學相互攀比, 他們成為高端消費品的追逐者, 部分品牌專賣店的主要營銷對象。四是享樂消費心理。有同學認為年輕時要盡情享樂, 反正家里有錢, 多花點無所謂。他們成為學校周圍高檔消費場所的常客, 比如酒吧、茶吧、練歌房等。五是從眾型消費心理。由于自信心不足,價值觀和消費觀仍不成熟,產生在消費行為上只是盲目跟從他人,并未真正滿足自身內心需要。
(2)價值觀因素。大學生尚處在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形成階段,但以享樂為人生惟一目標的享樂主義和以追求金錢為人生目標的拜金主義在部分學生思想中生根發(fā)芽。在這種錯誤的思想中會把金錢、享樂看成是人生的意義所在,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在消費行為主要表現是一些大學生重物質消費,輕精神消費;重娛樂型消費,輕發(fā)展型消費;重生理性消費,輕心理性消費。一些大學生購買書籍或學習用具舍不得花錢,甚至缺少教材或學習參考書,沒有課堂筆記本,但在吃穿等物質消費上卻出手大方。一些大學生用于維持生命活動的生活費用的支出遠大于實現人生目的、促進知識增長的發(fā)展性費用的支出。“君子謀道不謀食,小人謀食不謀道”的中國傳統古訓已被一些大學生置之腦后。名牌消費風流行,主要表現為一些大學生在購買商品時,往往跟著“名牌”走,把外在的物質消費看成是衡量人生價值、社會地位的全部標準。他們視勤儉為失敗,視消費為成功;視樸素為土氣,視奢侈為高雅,甚至淪落為喪失精神家園、迷失美好人生信念和人生目的的“物化人”。
二、高校引導大學生走出消費誤區(qū)的對策
對大學生科學消費觀的培養(yǎng)關鍵還在學校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擔當重要責任,并且在各項工作中都應積極采取措施對大學生的精神消費加以教育與引導。
首先,應以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為依托,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的消費取向。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認清人生價值和人生目標應體現在自身對社會發(fā)展的貢獻中,而非從社會得到的物質滿足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當從豐富大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大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等多方面入手。例如,開設或開展人文知識講座、高雅藝術進校園、藝術鑒賞等活動,從而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精神消費能力,指導他們正確地、健康地進行精神消費,減少對物質消費的盲目追求。
第二,必須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性消費觀。大學生往往受一定時期社會流行的消費觀念的影響和制約,盲目追隨社會上出現的消費熱。而各種消費熱的出現,時常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可能與大學生自身根本的消費目的不盡一致,甚至大相徑庭,使得學生產生盲目的從眾非理性消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有責任對其不良消費行為進行積極干預和疏導,幫助他們全面地、正確地認識自我的消費需求,減少非理性消費行為。
第三,培養(yǎng)大學生科學的理財觀。大學生消費心理不穩(wěn)定, 不缺乏敢花錢的沖動消費,卻缺乏合理的、理性的規(guī)劃和計算。財產性收入已經成為我國百姓收入的重要來源,而財產性收入的增加是基于較好的理財能力,所以大學生對自己各種費用的合理分配,各種消費的合理取舍,也是其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必需能力。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清崎曾經說過:“理財與你掙了多少錢沒關系, 它是測算你能留住多少錢以及能讓這些錢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 指導學生如何提高消費的效率,能夠使錢達到最優(yōu)化配置,把錢花在最有意義的地方。
第四,培養(yǎng)大學生的生態(tài)消費觀。隨著資源的減少,環(huán)境的污染,人與自然矛盾也越來越的突出,而生活消費也是資源使用的重要方面。把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與大學生的消費教育結合,培養(yǎng)大學生的生態(tài)消費觀。
參考文獻:
[1]陶國富:消費行為心理學.立信會計出版社. 2003
[2]張立彬 楊湄祥: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消費理念.中國高等教育,2005,(19)
[3]米如群:影響當代大學生精神消費的不良因素及對策芻議.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2)
[4]王星輝:當前高校大學生消費誤區(qū)及其形成根源探析.經濟師,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