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服裝藝術在電影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以代表東西方文化的美國和中國電影中的服裝藝術應用為切入點,從不同時期電影與時裝的交互作用層面深入探討電影與時尚流行、生活體驗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 分類 美國電影 設計 作用
電影是一種在時空轉換與變化中的視聽藝術。在電影中,服裝主要是通過款式造型體現影片及其中人物的時代背景和民族區域特性;通過服裝的色彩表現影片及其中人物的性格、氣質、心理變化等人物的內在特性;通過服裝面料的外觀性能體現人物的地位、身份等社會屬性。電影服裝藝術源于電影業的興起,電影作為一種向大眾傳遞文化、藝術與現實的媒介,一百多年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對電影服裝藝術的研究有著重大而深遠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
就電影而言,它是一門綜合的藝術,承載了整部電影的基礎,而服裝本身就具有藝術性,同時也是人生舞臺的道具,在某種程度上能推動電影的發展。影視服飾的發展就是一個民族發展的真實寫照,服裝和演藝活動的完美結合,是多種文化、藝術形式的互相滲透和組合,是彼此的延伸和鏈接,是多學科的重組。它折射出社會歷史背景、人文風俗、價值觀念和審美力等。
一、概述
服裝的種類很多,有實用裝、表演裝、概念裝等,而電影服裝是表演裝中的一類,必然與影片中人物的年齡、職業、地位、性格等,以及其人物所處的年代、地域、民族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往往還和影片的類型、題材有著很大的聯系,具有表演裝的特性,要根據演員在影片中所處的位置、扮演的角色來設計服裝,從而形成了古代的、現代的、現實的、神話般的、本國的、外國的、少數民族的、其他種族的等等極其豐富的服裝類型。關于電影服裝的定義,目前國內相關文獻資料中均有不同,主要有兩種:一是《服飾百料辭典》中把電影服裝定義為特定電影里的特定演員所穿的特定服裝。這種服裝是隨著電影中大的時代背景、小的特定環境、故事情節的發展而產生的。二是《世界服飾詞典》中電影服裝的定義是使電影中主要人物的衣著符合整部作品的環境氣氛,并突出主人公的服裝。前者主要是對電影服裝做了較為全面而整體的定義,但無中心;而后者則側重于整體中的主要部分,即主要人物的定義,缺乏整體全面的闡述。應將兩者定義結合于一起,在全面整體的基礎上有重點、有中心地對電影服裝藝術加以總體的論述才是最理想的定義。
電影服裝與一般的生活服裝一樣,有很多品種,也可以依照不同標準,有很多分類方法。可以按影片人物的各種屬性分類:按人物性別可分為男裝、女裝;按人物年齡可分為老年裝、中年裝、青年裝、少年裝、兒童裝等;按人物職業身份可分為軍人裝、律師裝、法官裝等;按人物、角色在影片中的作用可分為主要人物裝、次要人物裝、群眾演員服裝、道具裝等。還可以按影片敘述的時間來分類:古代電影中有遠古、上古、中古服裝;近代電影中有17、18、19世紀的服裝;現代電影中的服裝可以分為20世紀、I戰時期、II戰時期的服裝;當代電影中流行的服裝;未來時代尚未產生的服裝。還可以按影片類型分為喜劇片服裝、動作片服裝、歌舞片服裝、戰爭片服裝等。
二、服裝藝術在美國電影中的應用
美國電影是伴隨電影放映機的誕生共同成長的,美國電影史是一部較完整的電影史,其電影服裝的發展史也是較為完整的。上世紀從30年代起,美國電影在世界電影業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好萊塢則更是群星云集、人才輩出的世界電影文化中心,是制造明星的夢幻工廠,是導演、設計師等藝術家施展才華的地方。而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金像獎更是電影界的盛事,全世界的影迷都為之傾倒。其中的最佳電影服裝設計獎更是每一位電影服裝設計師夢寐以求的輝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力。
1.起步階段
這個時期主要是解決電影的硬件技術,電影中的服裝設計有些無足輕重。演員們的衣櫥里僅有一些適用于當天拍攝的簡單服裝,也就是說,演員們要為演出而自備服裝。在1915年的《一個國家的誕生》這部影片中,演員莉蓮·吉斯的服裝,是由其母親為她設計并且親自縫制的。一直到20世紀20年代開始,制片人進行了精細的分工,布景、美工、服裝、特技、錄音等部門常年雇傭各行專家。至此,美國電影才開始確定了電影服裝的種類,設置了電影服裝設計的專職人員。
2.輝煌時期
電影成為新的產業以后,美國電影中的服裝開始有了重要的地位。為了建立明星制,培養觀眾喜歡的演員,電影制片公司讓他們穿上富有魅力的服裝。在各公司的制作費用中都開始包括巨額服裝費用,設置服裝部。制定這種組織機構的先驅者是制片人兼導演撒西爾·內得米爾,早在1920年他就提出電影成功與否是與明星及服裝分不開的。
從1930年起,電影成了活動的服飾雜志,引起了世界女性的注意。這時期明星與服裝已有了密切的關系,然而,盡管美國電影和好萊塢制作人已逐漸認識到了服裝藝術對塑造電影人物的重要作用和意義,但此時奧斯卡的光環仍未照耀到明星的服裝上。
3.第二個輝煌時期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電影經歷了困頓和低谷之后,出現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由舊好萊塢走向新好萊塢,迎來了第二個輝煌時期。舊好萊塢的經典模式逐漸由新生代的導演所開創的新好萊塢類型模式所取代,其影片的類型和題材也隨之轉變。
此時設計師更著重以服裝造型來刻畫人物內在心理、氣質性格等,電影圈中的明星已經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人物,無論她們是在銀幕內、還是銀幕外,都倍受人們的關注,無論她們在影片中的服裝和飾品,還是生活中的穿著或打扮也都成為了人們競相摹仿的對象,服裝藝術在電影中得到充分發展。
三、服裝藝術在中國電影中的應用
我國的電影事業近年來在人物服裝造型方面已有很大進步,由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獲得了多項奧斯卡提名,其中之一就是最佳服裝設計提名。此外,隨著我國影視業的不斷發展,電影中的服裝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79屆奧斯卡提名揭曉《滿城盡帶黃金甲》入圍服裝設計獎,打敗了《追夢女郎》、《絕代艷后》及《加勒比海盜2:聚魂棺》等強勁對手,當選“歷史類最佳電影”。《黃金甲》被稱為華語史上最昂貴最華麗的電影,群眾演員都不放過,衣衫的華麗和面料的質感,就足以想象了。
在我國,“瑰秀旗袍紅顏俏”形容的是過去旗袍女子的如花妙顏,旗袍是中國女性的經典服飾,在中國電影中應用廣泛。電影《花樣年華》以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為背景,其中的旗袍就是代表往年情懷的一場舊夢,張曼玉身著20多套玲瓏多彩的旗袍,再現了20世紀60年代中國女人的優雅氣質。在幽暗的燈光下,當張曼玉不斷變換著旗袍的顏色和款式時,人們仿佛看到一個東方美人的古典氣質。開始的那幾套較為艷麗的花旗袍,使主題應然而出。旗袍緊緊包裹著女人的曲線,張曼玉那高高瘦瘦的身段,搖曳生姿,但又小心翼翼,就像旗袍衣領下掩藏住的那段白晰的項頸,堅守自己固有的姿態,而又不為人知。人人都記住了在蘇麗珍、周幕云之間那一段沒有啟齒的愛情,那些在鄰舍的麻將聲中隱去的火焰種子,于是無法忘記在旗袍的襯托下蘇麗珍的腰肢所散發的誘惑,忘不了在婉轉鏡頭之下、懷舊場景前,隨著精美旗袍的來去而逐漸淡出的花樣年華,也斷然不會遺忘在旗袍的光焰下綻放的那段令人不舍的愛情。
四、電影中服裝藝術作用
電影圈與時裝業越來越頻繁地交往著。盡管電影服裝設計與時裝設計有較大區別,但藝術總是息息相通的。基于電影服裝設計的挑戰性,越來越多的知名服裝設計師被吸引加盟到電影制作中來,他們與電影演員一起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神話,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的審美觀、著裝觀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首屈一指的電影服裝大師阿瑪尼,不僅在服裝領域里創建了自己的帝國,而且迄今為止已擔任了60多部電影的服裝設計師,成為好萊塢銀幕上下都輝煌的設計師。明星、時裝界、電影圈的交互作用為我們創造著藝術與時尚,也為商家提供了無限商機。
電影服裝來源于生活服裝,同時也經常滲透影響著生活服裝。電影中的角色穿著電影服裝,在攝像機面前扮演著人生百態,他們演繹的正是在觀看電影的每一位觀眾生活中發生的事,既然演員扮演的是不同生活中的人和事,那么演員的服裝自然也是不同于電影服裝,是根據銀幕劇作所規定的情景所設計的服裝,它是具有劇作因素的生活的服裝。典型的人物服裝,是受到一定時間、空間等因素制約的。因此,盡管電影中所刻畫的大多數人物是身著日常生活服裝,但這與現實中的社會人所穿的日常生活裝是有一定差異的。電影服裝是塑造一個成功角色的主要構成部分,它通過直觀化的形象包裝來表現一定的電影內容。在電影中,服裝是決定一個角色外在的常用手段。因此,電影可以說是觀眾生活的一面鏡子,電影服裝也正是經過藝術加工提煉后的生活服裝。
參考文獻:
[1]潘健華:演藝服裝設計[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2]李達義:好萊塢電影夢工場[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
[3]劉冬云:影視服裝設計探討[J].上海紡織科技,2004(6)
[4]呂志芹:論服裝設計對影視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J].電影評介,2007(14)
[5]王宣文:世界電影藝術發展史教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