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無錫經濟得到了蓬勃發展,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資源、環境等日益成為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摯肘。為了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近年來,無錫一直在謀求經濟發展形態的有效轉軌,扶植發展綠色無污染的新興產業。而利用無錫現有的佛教文化資源,大力發展佛教文化旅游事業,對無錫城市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無錫 佛教文化 旅游
無錫地處長江中下游“金三角”中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無錫作為全國首批14個對外開放城市之一,多年來經濟得到蓬勃發展。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資源、環境等將成為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掣肘,因而近年來無錫一直在謀求經濟發展形態的有效轉軌,即以科學發展觀的眼光逐步淘汰能耗大、污染嚴重的傳統產業,大力扶持發展以先進制造業、高端服務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以迎接以人為本的“綠色GDP時代”的到來,從而推動整個城市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而旅游業將是21世紀最受注目、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 ,到 2020年 ,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地。因此,利用和整合相關資源,大力發展綠色無污染的旅游業也應該成為無錫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本文僅對利用和發展無錫地區佛教文化旅游的經濟與社會價值進行初步探討。
應該說,無錫地區有著豐富的佛教文化旅游資源。在著名的旅游景點,僅有影響的佛教寺廟,就有城中的崇安寺、南禪寺,梅園的開元寺,太湖黿頭渚的廣福寺,而在已故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親自關照下重新修建的馬山祥符寺,以及靈山文化園區更是享譽海內外的佛教圣地,靈山文化園區有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青銅釋迦牟尼立像,有國內僅有的再現釋迦牟尼誕生場景的 “九龍灌浴,花開見佛” 的大型音樂動態群雕,而位于靈山大佛基座內的佛教文化博覽館則展示了豐富的佛教文化內容……這一切每年都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前往觀光游覽。因此發展以靈山文化園區(靈山大佛)為代表的佛教文化旅游對無錫的城市發展有著重要的社會和經濟價值。
首先,佛教文化旅游的發展有利于提升公民道德水準,化解個人危機,促進城市的和諧發展。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的道德水準并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同步發展,相反種種私心雜念,貪愛欲求,使許多人迷失于真理之外,甚至沉淪墮落,社會道德面臨空前挑戰。加上由于天災人禍造成的個人生活可能遭遇的種種不如意,使人的心境容易迷失,導致個人的生存危機,甚至于會因此危害社會穩定與發展。佛教勸導人們要多做善良之事,多行慈悲之舉,把自己的心清靜下來。這與我們經常所說的和諧、穩定是相輔相成的。開展佛教文化旅游則是幫助人們追求心靈凈化的一種最重要的心靈和文化體驗。佛教寺院一般選擇高山大川,為的是追求清靜,超脫世俗欲望。佛教提倡建設凈土,不僅是建設心靈的凈土,也是建設社會的凈土和環保意義上的凈土。佛教還提倡眾生平等,尊重生命,強調為社會服務,為所有的人服務,使佛成為人間的佛,這些思想都是健康向上的,都是值得我們借鑒和體驗的。當人們游歷寺院廟宇,遍覽名山大川時,能融入當地的優美的人文環境中,接受歷史悠久的佛教文化的熏陶,體驗佛教文化獨特的寂靜而空靈、莊嚴而神圣的意境,這是佛教文化旅游的一個最高的境界。佛教作為一種宗教,更是一種哲學,它提倡“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心,是諸佛教。”人人自凈其心,社會自然凈化了。同時佛教一向重視智能自力解脫,所謂“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勸導人們以一念平常心來轉變受困擾的心境,使人們從佛教信仰中舒解種種身心失調的困惑,積極面對人生,從而有效地化解個人危機。而隨著社會大眾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全體公民的道德水準也會得到不斷提升,自然也就能促使社會的不斷地和諧發展。事實表明,隨著人們生活的不斷富裕,對佛教文化更崇尚,對佛教的需求更大。佛教不僅是一個歷史的文化,更是現實文化;它不僅是一種宗教,更是社會道德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建設一個以佛教文化為背景的旅游城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市民的素質,優化城市的人文環境,從而促進整個城市的和諧發展。
其次,佛教文化旅游的發展有利于傳承社會文明,弘揚多元文化,加強國際交流。
宗教在人類歷史上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所創造的客體。這一歷史特點,決定了宗教也具有文化功能。原始宗教就以在它的母腹中孕育的文化滿足了社會的精神需求。現代社會世俗文化雖已脫離了宗教文化的母胎,但仍需要母體──宗教文化的扶持、啟迪及滋養。佛教文化源遠流長,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現存的歷史悠久的佛教遺跡、山林古寺也就成為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
當然,佛教文化并非僅具歷史價值。佛教屬于人類創造的偉大文化之一,而且是涵蓋各層面的大文化,而非徒供懷舊思古,玩摩觀賞的文物。因此,在發展佛教旅游時,要努力使佛教文化功能在現實中能充分發揮,使社會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實際功效。位于無錫靈山大佛基座內的佛教文化博覽館就集中展示了中國五方五佛,三大佛教體系的豐富的佛教文化內容,全館總面積近一萬平方米,利用詳盡的文字介紹、圖片、實物、多媒體等形式,全面展示了佛教的歷史起源、傳播、流變及對中國文化藝術的深刻影響,體現了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特點,所謂踏遍青山不如一館盡覽,要想在最短時間內全面了解佛教的歷史文化,非此館莫屬。
此外,發展佛教文化旅游,可以使人們通過對佛教景點的游覽,對佛教文化的領悟中加強國內國際佛教文化交流,溝通與融洽各族各國人民感情,加深國際與民族間的了解。同時可以通過對旅游景點佛教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與欣賞,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第三,佛教文化旅游的發展有利于發展佛教經濟,促進佛教自立,從而推進社會發展。
佛教經濟的發展至少有兩點是值得肯定的,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寺廟能夠達到自立;二是可以通過法施、財施等公益活動回報社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整個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的作用。因此佛教經濟的發展歷來就是中國佛教的一個傳統。
其實就中國當代的宗教發展要求而言,國家制度安排就包含有宗教組織實行自養的政策,這就是宗教團體和寺觀教堂可以興辦生產、服務、福利等事業。在此機制的設計下,當代中國宗教界參與經濟活動已經在全國許多地方經濟活動中占據了一席之地。近年來,依托靈山大佛崛起的無錫靈山發展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崛起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無錫靈山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是無錫目前的主要旅游企業集團,主要致力于旅游業和相關產業的開發拓展。公司擁有靈山景區、旅游食品公司、中外合資靈山泉飲料公司、生物科技公司、IC研發公司等綜合產業群體,總資產10億元,年銷售規模6億元。無錫靈山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旗下靈山景區——“靈山勝境”,已經成為無錫市的標志性景區,是新無錫形象的代表,也是華東和太湖黃金旅游線的新亮點和新熱點。自1997年11月15日“靈山大佛”開光以來,“瞻拜靈山大佛,觀賞太湖風景”已成為華東,以及國內游客游覽太湖的主要內容,影響遠至東南亞各國。靈山景區每年吸引海內外信眾和游客200多萬人次,共接待游客數千萬,并成為中國首批AAAA級景區。多年來,包括江澤民在內的3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相繼來到靈山視察,而萊索托國王萊齊耶蘭世等多位國外領導人和貴賓也慕名來靈山參觀游覽,使靈山景區在海內外旅游界和佛教界擁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較大的影響力。因此,在公司得到巨大發展的同時,也為無錫地方經濟和城市發展帶來了積極影響。同時,依托靈山佛教旅游發展起來的無錫靈山實業公司在取得巨大經濟效果后,也積極回報社會,開展慈善福利,參與社會救助。幾年來靈山祥符寺先后投入2300多萬元,致力于賑災、扶老、助殘、救孤等慈善公益事業。2005年11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中華慈善大會上”上,無錫靈山祥符寺被國家民政部授予“中華慈善獎”榮譽,祥符寺的獲獎,是國家對于佛教界積極致力于慈善事業的肯定,同時也表明了佛教界在公益事業中的重要作用。
佛教文化旅游的發展,為無錫社會發展尤其是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支持,主要可以體現為四個方面的工作,即首先通過思想教育使信教群眾做好本職工作;其次關心信教群眾脫貧致富;再次推動佛教團體和佛教寺廟搞好自養;最后力所能及地利用佛教界的優勢,為“三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牽線搭橋,從而為無錫經濟和城市發展做出貢獻。
值得關注的是,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將于2008年11月中旬在無錫舉行。屆時將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宗教領袖、高僧大德、知名人士和學者代表出席,將無錫的佛教文化發展推到一個新的高潮。為此無錫市各有關部門正精心組織、全力做好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籌備工作,并以此為契機全面提升無錫的整體形象和功能。目前各項籌備工作進展順利:世界佛教論壇會址主體工程、配套項目即將完工并投入試運行;為了進一步優化和改善景區外圍環境,分別啟動并實施了古竹街景觀改造、千波橋——古竹橋旅游通道、污水管網建設工程。此外,在世界佛教論壇召開前,將全面完成古竹街和圣芭芭拉大街的景觀改造工程,千波橋——古竹橋旅游通道、陸馬公路延伸段和環山西路的建設,以及相關的給水管網、污水管網、景觀節點環境、生態環境景觀、旅游氛圍等方面的建設。可以預計,在無錫舉行的世界佛教論壇,不僅是佛教屆的盛會,也是無錫佛教文化旅游的一次盛會,是無錫城市發展、建設的重要契機,因此要抓住這個機會,把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辦成獲得廣泛好評、國際認可的盛會,充分展現無錫佛教文化的獨特魅力,力爭使無錫成為世界佛教論壇永久性會址;同時要抓住機遇,借此整體提升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乃至無錫的整體功能和形象,尤其是無錫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要借助這個契機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淘汰一部分不符合度假區功能和定位的落后產業,推動度假區形象和功能的整體提升;同時對太湖沿岸生態景觀進行大幅度的改造提升,尤其是湖濱帶的建設要根據太湖治理要求,統一規劃、高標準設計,進一步顯示太湖治理成效、展示太湖美景。
辦好世界佛教論壇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活動本身,它必將對無錫,以及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無錫以及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要抓住有利時機,準確定位,圍繞建設一流的度假區、風景區、旅游區的要求,組織實施產業結構調整,貫徹環境優先戰略,落實好太湖治理的各項措施,借此帶動無錫經濟和城市發展進入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無錫市民族宗教事務局編.無錫宗教[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2]謝彥君:旅游學概論[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3]孫喜林 榮曉華:旅游經濟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4]陳 兵 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5]趙伯樂:佛教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1)
[6]方百壽:論宗教旅游的生態化趨向[J].社會科學家,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