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新的公司法第一次以正式的法律條文規定了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但由于其目前只是概括性的規定,操作性并不強,于是在司法實踐中就又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尤其是在股東未完全盡到清算義務時,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如能恰當適用,則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關鍵詞] 公司法人格否認 部分賠償主義 全額賠償主義
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又稱“刺破公司面紗”或“揭開公司面紗”,指為阻止公司獨立人格的濫用和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就具體法律關系中特定事實,否認公司與其背后的股東各自獨立的人格及股東的有限責任,責令公司的股東(包括自然人股東和法人股東)對公司債權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負責,以實現公平﹑正義目標之要求而設置的一種法律措施。
一、股東未盡清算義務的情形
公司制度的建立,使得經營主體能夠公平地進入或者退出市場,公司(此處公司,僅指公司法規制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兩種公司法律形態)除因合并外的解散、歇業或被吊銷營業執照都應進行清算,只有經過清算才能使被解散的公司完全喪失其法人資格。我國的公司立法過程中,過多考慮了管理層面而疏于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在公司清算制度中,僅規定了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但對于清算主體怠于履行清算責任,或法院判決清算主體限期履行清算義務后,清算主體仍不履行的民事責任的承擔問題,公司法卻未做具體規定。顯然,相對公司設立而言,我國公司法律制度關于市場主體退出機制不夠健全。在司法實踐中,最高人民法院為解決企業法人被吊銷營業執照后民事訴訟地位如何確定的問題,雖連續下發了法經23號函和法經24號函,但其僅明確了兩個問題:一是企業法人被吊銷營業執照后至被注銷登記前作為清算主體進行訴訟;二是如果開辦單位不存在投資不足或者轉移資產逃避債務情形的,應作為企業清算人參加訴訟,承擔清算責任。因而,缺乏相應民事責任規制的公司清算制度形同虛設,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股東規避清算、怠于清算和違法清算的情形大量存在,將其歸納大致包括如下幾種:(1)清算義務的不作為。(2)公司設立不規范導致的無法清算。(3)違反公司分離原則導致的無法清算。(4)清算中的違法行為導致的無法清算。
審判實踐中,對清算主體違反清算義務時民事責任該如何承擔,由于缺乏統一的法律規范,不同時期,各地法院在認識和裁判中往往大相徑庭。有的法院判令股東承擔清算義務;有的法院判令股東承擔連帶責任;有的判令股東按出資比例承擔清償責任;還有的法院駁回原告的起訴。因此,在立法不能充足供給的情況下,法官也難有所做為。
二、股東不盡清算義務時承擔侵權責任的思路及弊端
審判實踐中的差異引起了最高人民法院的高度重視,2000年7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經濟庭庭務會專門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清算主體不盡清算之責對債權人的賠償責任性質上屬于侵權責任。但對于清算主體承擔的責任范圍,討論中有兩種意見:一是“部分賠償主義”,主張對積極損害債權人權益行為和消極損害債權人權益的行為造成的損失承擔責任。這種責任范圍的確定上雖然復雜需要證據證明侵權責任的范圍,但與法人的有限責任不沖突且嚴格遵守了侵權責任的構成要求,該意見在討論中為多數意見;二是“全額賠償主義”,主張承擔企業全部的債務。此責任范圍容易確定但與法人有限責任及侵權責任的構成存在沖突。隨后,在多方調研的基礎上,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出臺了《關于審理解散的企業法人所涉民事糾紛案件具體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在征求意見稿的簡要說明中,對上述兩種意見又進行了說明,持第一種“部分賠償主義”的意見者認為,清算義務人僅負有對企業法人的債權債務進行清算的義務,但如果清算義務人的過錯造成債權人損失擴大,以及出現財產混同、抽逃出資或惡意處置財產等情況的,應區分三種不同情形,由清算義務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一是清算義務不作為的侵權情形;二是財產混同情形;三是過錯導致無法清算。持第二種“全額賠償主義”的意見者則認為,從強化清算義務人責任,督促其履行法定義務,更好地保護債權人利益的角度出發,在清算義務人未依法組成清算組織進行清算且人民法院書面通知其依法履行清算職責后仍不履行的,人民法院應當直接判決其承擔債務人的債務。最高人民法院在征求意見稿中采納了第一種意見。
筆者認為,“部分賠償主義”意見弊端頗多。首先,從訴訟的角度來看,“部分賠償主義”受舉證責任的各種制約,在司法實踐中不具有操作性。其次,從責任的承擔來分析,當股東不盡清算義務時,即構成了對清算公司法人格的濫用,因而其喪失了有限責任保護,應承擔無限連帶清償責任,顯然這種責任范圍與“部分賠償主義”不符。再次,從公平、正義的法律價值出發,當股東規避法律不盡清算義務時,如堅持絕對的有限責任保護,將有違法人制度保護股東與債權人利益平衡的設計宗旨。因而,“部分賠償主義”達不到強化股東履行清算義務及保護債權人利益的目的,也將難以應對股東不盡清算義務復雜多變的情形。
三、股東未盡清算義務時適用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的思考
“全額賠償主義”強調從更好的保護債權人利益的角度出發,在清算義務人經通知后仍不履行清算職責時,應當直接承擔債務人的債務。此意見能較好保護債權人利益,其責任范圍也較易確定,在司法實踐中具有可操作性。其不足之處在于該意見未就其責任性質予以明確,因而持反對意見者認為它與法人有限責任制度及侵權責任的構成存在著沖突。但筆者認為,要準確定位股東不盡清算義務所承擔的責任性質,可通過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予以詮釋,以明晰股東不盡清算義務造成公司利益失衡時對其有限責任排除,是在于實現矯正的公平,在于實現對公司法人制度宗旨的維護。筆者通過以下闡述,認為“全額賠償主義”在公司法人格否認原理予以詮釋后,它是對法人清算制度的完善,是侵權責任的一種特殊運用。
1.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在股東不盡清算義務中的適用
“部分賠償主義”對股東不盡清算義務規定的三種情形,按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的實質要件分析可看出:一是在主觀要件方面,股東主觀上存在過錯,只要具有對法定清算義務規避的行為,不必考慮股東是否利用法人格而加害他人的故意,這種考慮也有利于減輕受害者的舉證責任,從而真正體現權利濫用禁止的法律精神;二是在行為要件方面,股東規避清算義務或不盡清算義務或違反財產分離原則或因過錯造成無法組織公司的清算,均存在著濫用法人格的違法行為。因為建立在分離原則基礎上的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其最積極的宗旨在于控制股東的投資風險,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如果股東為追求法外利益而濫用公司獨立法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后果是其獨立法律主體人格的喪失,而公司法人格否認,就是對已無獨立人格狀態法人的一種揭示和確認。可以說,若沒有濫用法人人格的行為則無所謂法人人格的否認;三是在結果要件方面,股東濫用法人格行為造成了公司財產的流失、貶值,致使債權人的債權受到實際的損失。公司法人格否認的目的在于對失衡公司利益的矯正,以恢復各方的利益平衡,只有在股東具體實施濫用公司法人格的行為破壞了各方的利益平衡,即造成相對人的現實損害,法院才能適用法人格否認制度;四是在基礎要件方面,股東濫用公司法人格的行為與現實民事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這是追究濫用公司法人人格行為人法律責任的基礎。股東怠于履行或拒不履行清算義務的行為,實質是對公司法人格的濫用,因此,如仍恪守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將產生嚴重違背社會公平、正義理念的后果,為了阻止公司獨立人格的濫用和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維護公司法人制度的宗旨,實現法律的公平、正義最終價值,對公司清算階段中股東濫用公司獨立人格的情形,應適用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在具體個案中揭開有限責任的“面紗”,否認公司與其背后股東的獨立人格,判令股東對公司債權人直接承擔責任。
2.公司法人格否認與侵權責任的構成不存沖突
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本質表明,股東濫用公司獨立人格規避法律義務,造成公司利益失衡時,通過在具體個案中適用公司法人格否認,排除股東有限責任的保護,讓公司背后的股東承擔直接責任。其實質就是民法中法人的特殊有限責任(指法人成員對法人債務所負的有限責任)向最初自然人的無限責任的復歸,因為在法人被法律擬制成獨立人格之前,自然人法律主體對外原始即負無限責任。所以,民法中一般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應當同樣適用于法人人格的否認。可以說,公司法人格否認的實質也就是股東侵權責任在公司法律制度中的一種特殊表現,它與“部分賠償主義”中的侵權理論性質相同。因而在股東不盡清算義務的民事責任承擔中,適用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并不存在法律沖突。
綜上所述,股東不盡清算義務時違反了法律規定,構成對公司獨立人格的濫用,損害了公司債權人的利益,為強化股東對清算責任的遵守,引導公司解散后及時、規范的清算,通過適用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將有利于實現法律公平、正義的價值目標。應當說,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之精髓是對公司法人制度宗旨的維護。因為,就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而言,與其說是對公司獨立法人格的一種否定,毋寧說恰恰是在嚴格恪守公司實體法則。從公司人格獨立與股東有限責任制度的確立,到于特定情況下對公司人格獨立性及有限責任予以否認,無疑是向世人宣告,公司實體法則只有運用于合法目的,才能被法律所確認和保護,如若將之濫用于不當用途或非法目的則是不被允許的。
四、結語
立法者在公司法的制定中進行了理想化的法定清算程序設計,其直接目的就是在公司解散、歇業或被吊銷營業執照后終止公司的法律人格,因此,只有經過清算才能使公司完全喪失其法人資格。如前所述,公司法律形態的清算主體是股東,而股東在享受公司獨立法人格和有限責任保護的同時,又負有對公司清算,保證債權人的債權公平受償的法定清算義務。根據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當相對人向其提起清算主張時,清算股東應積極做為,在正當的履行了法定的清算義務后自然受到有限責任的保護。反之,如果清算股東不遵循誠實信用原則,采取消極不做為方式怠于履行或拒不履行清算義務時,必然造成債權人利益保護的落空,從而也構成對法律義務的違反。顯然,這種不做為行為的實質是股東權利的濫用和清算法人獨立人格的濫用,它同樣違反了公司法人制度的宗旨。因此,應賦予相對人向法院主張公司法人格否認的權利。
參考文獻:
[1]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版
[2]李國光:經濟審判指導與參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卷
[3]李國光:民商審判指導與參考[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第1卷
[4]南振興 郭登科:論法人格否認制度[J].載于法學研究,1997年第2期。
[5]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