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平和效率是對立統一關系。從理論上說,社會主義本身就是公平和效率的統一,但在我國現階段,公平和效率的矛盾仍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解決公平和效率關系的正確原則應該是兼顧效率和公平,重點是解決好公平問題。
[關鍵詞] 和諧社會 公平 效率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問題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話題。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逐步取代了傳統的計劃經濟,在改革使效率得到普遍提高的同時,收入分配出現了差距過分擴大的現象,公平問題成為被社會廣泛關切的重大問題。特別是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如何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怎樣在不損害效率的前提下切實實現社會公平,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這是一個重大而緊迫的理論與實踐課題。
一、公平和效率的辯證關系
對公平和效率的關系,我國理論界曾存在著兩種認識誤區:一種觀點認為,效率和公平沒有任何矛盾、沖突,是一種此長彼長、此消彼消的正相關關系。公平分配有助于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可以更進一步促進公平。另一種觀點認為,效率和公平互不相容,是一種此消彼長、此長彼消的反相關關系。追求效率必然要優勝劣汰,加快財富的積聚和集中,產生分配上的差異,導致社會的不公平甚至兩極分化;如果要講公平就必然以犧牲效率為代價。公平和效率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其實,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公平和效率應該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公平和效率的區別、對立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內涵不同:經濟學意義上的效率是指經濟資源的配置和產出狀態,是勞動消耗與勞動成果的比率;經濟學意義上的公平是指與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相適應的經濟活動中的公正和合理。
2.特點各異:效率具有客觀性、永恒性,追求效率永遠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真理要求;公平具有歷史性和相對性,要受生產力發展和具體制度安排的制約,相對于某些規則或某種不公平狀況而言。與效率相比,公平不是一個純客觀的范疇,它包含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和評價,體現一定社會人們的理想價值追求,具有一定的主觀性。
3.所屬范疇不相同:經濟學上的效率主要屬于生產力范疇,但不僅僅屬于生產力,還涉及到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個領域,涉及到經濟力和經濟關系各個方面;經濟學意義的公平基本屬于生產關系范疇,但不僅僅取決于生產關系的性質,也取決于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水平。
4.適用主體有側重:效率主要是微觀經濟主體即企業經濟活動的原則;公平主要應是宏觀經濟主體即政府經濟活動的準則。
另外,公平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此消彼長的對立、沖突:在一定時期內,為了實現公平,要以犧牲一定的效率為代價;而為了促進效率,又要允許一定的不公政策和現象的存在。
公平和效率作為人類經濟活動追求的兩大目標,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一方面,效率是實現公平的物質前提和基礎。從歷史上看,只有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產生了剩余物品之后,才出現公平問題。從現實看,只有提高效率,創造出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使可供分配的“蛋糕”增大,才有可能使人們分得較大的“蛋糕”份額,實現社會的公平。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保障。只有財富和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發各階層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有經濟的高效率。公平和效率是一個動態的相互轉化的過程:社會應該是一個在提高效率、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實現社會公平,又在較高公平的前提下不斷提高效率,以創造更多財富實現更高公平的永無止境的過程。
二、改革開放以來公平和效率關系的認識和實踐歷程
從理論上說,社會主義本身就是公平和效率的統一。社會主義的本質首先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這是提高效率的問題;社會主義的本質還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個社會公平問題。沒有效率就沒有真正的公平,沒有公平也談不上真正的效率,效率和公平直接統一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話雖這么說,但在我國現階段,公平和效率的矛盾仍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我們不能幻想:既獲取了高效率,又不會出現任何形式的社會不公;既能實現高度的社會公平,也能保持一貫的高效率。黨和政府能做的是,在國家的總體決策中,兼顧公平與效率,盡可能做到二者齊頭并進;而在實現公平與效率優化組合的具體機制和方式上,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或不同階段,熟先熟后,熟重熟輕,要慎重選擇,可以也必須有所側重。其實,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對公平和效率的關系正好經歷了這么一個不斷調整的認識和實踐過程:改革開放之初,受“文革”時期絕對公平觀的影響,人民生活水平非常低下,國民經濟極其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緊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高度重視經濟效率的提高和生產力的發展,使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都上了一個大臺階。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經濟發展中出現了速度過快、收入差距拉開等現實問題,于是我們黨府提出了治理整頓的任務,放慢了經濟發展速度,開始關注社會公平問題,最終在十四大提出了“兼顧效率與公平”的政策。而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市場經濟是一種典型的效益經濟,故追求效率,加速發展生產力再次成為深化改革的迫切要求,十四屆三中全會便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新政策。進入新世紀,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增加,效率問題逐步得到相對解決,社會公平問題逐步上升為突出問題,于是十六大重新調整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把公平問題重點提了出來,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揮市場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調節差距過大的收入”。根據這一方針,在實現社會公平的問題上,政府和市場各自發揮作用:市場通過“看不見的手”在經濟領域中實行等價交換,公平交易,平等競爭;政府通過完善個人所得稅、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去調節社會公平。到十六屆四中全會,我們黨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強調了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性,提出“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實采取有力措施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十六屆六中全會更是進一步強調,“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促進共同富裕。”這標志著我們黨把推進社會公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就為我們在新時期新階段提出解決公平和效率關系的正確原則提供了理論基礎。
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解決公平和效率關系問題的正確原則
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解決公平和效率關系的正確原則應該是兼顧效率和公平,一手抓效率,一手抓公平,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既然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的根本途徑,這就決定了我們要始終堅持效率原則,繼續扭住發展不動搖,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既然現階段社會公平問題逐步上升為突出問題,成為社會諸多矛盾的聚焦點,這就要求我們切實關注社會公平問題,在各項改革中加大公平力度,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但由于現階段效率問題已得到相對解決,公平問題就成為解決公平和效率關系的重點。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實行效率與公平并重原則。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由于我國的勞動力豐富而資本、技術、管理、自然資源等非勞動要素相對稀缺,實行這種分配制度,一方面形成了生產要素賣方市場,使生產要素使用效率得到提高,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出現了勞動力買方市場,使企業競相壓低勞動者的工資水平,使勞動者的工資收入低于勞動者對收入的貢獻。據《中國統計摘要(2006)》有關數據測算,2005年我國GDP是18萬億元,全國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為4.8萬億元,但職工工資總額只有1.9萬億元,只占GDP的11%,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0%,另有2.9萬億元通過非工資渠道分掉了。實際上,近年職工工資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一直在遞減:1991年為15.3%,1996年降為13%,2000年是12%,2005年進一步降到11%。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實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或“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則勢必會繼續擴大勞動收入和非勞動收入的差距,使社會出現諸多不合理、不公正現象,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政府在分配制度改革中應該對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政策進行調整,要加大社會公平的分量,貫徹公平與效率統一的原則,在保證非勞動收入大幅增長的同時,也要保持勞動收入的適度增長,即在初次分配中就必須實行效率與公平并重的原則。當然,再分配有助于實現收入公平是不言而喻的,但再分配關注的不僅僅是公平問題。如果再分配一味追求收入的公平甚至平均,“劫富濟貧”,勢必會影響效率的提高、生產力的發展及社會的穩定。因此政府再分配也必須實行公平與效率并重原則。總之,政府在制定分配政策時要兼顧效率與公平,以初次分配的公平與效率統一為主,以再分配的公平與效率統一為輔,實現國民收入分配的效率與公平的統一。
2.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使政府成為實現社會公平的主體。第一,通過政府制定正確的法律法規,健全市場競爭機制,實現所有經濟活動主體在競爭起點上的公平。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尤其是地方政府制定的某些土政策帶有一定歧視性。如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及與此相連的選舉制度、醫療制度是造成城鄉差別不斷擴大、農民處于弱勢地位的重要原因。因此廢止那些顯失公平的法規和政策,制定適用于所有自然人和法人的法律法規是實現社會公平的第一步。第二,政府要提供公共服務尤其是公正司法來維持公平競爭的經濟秩序,以實現經濟活動過程的公平。為此,各級各類機關尤其是政法機關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嚴厲打擊違法亂紀、權錢交易等不公平行為,消除行政權力對經濟活動的滲入,保證經濟活動的順暢無阻。第三,政府要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經濟活動結果的相對公平,有效糾正市場機制在收入分配上產生的偏差。在完善城鎮職工的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時,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建設,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3.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中西部地區崛起是促進區域和諧發展,實現社會公平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戰略舉措。我國幅員遼闊,地區之間的自然環境和經濟條件存在很大差異。改革開放之初,得益于政策的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起來,隨后出現了一定的地區差距問題,到20世紀90年代,東中西部地區的差距繼續擴大,嚴重影響著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世紀之交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我們要繼續推進這一戰略,從政策、制度、資金等方面加大對西部的支持力度,保證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率高于東部地區,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實現社會公平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4.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盡快使廣大農民富裕起來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實現社會公平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要使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就必須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大對農村的財政、政策支持力度,對農村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推進社會公平,逐漸實現城鄉的協調發展,保證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參考文獻:
[1]程恩富 王樹迅:關于公平與效率的若干思考.中國海派經濟論壇,(1998)P102
[2]楊明佳:公平與效率關系的再思考.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2年6期
[3]趙振華:怎樣看待效率與公平的關系.解放日報,2005~03~21(15)
[4]鄧聿文:初次分配效率與公平并重.國際金融報,2006~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