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農民工工資水平低于他們的勞動力價值,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十分不利。國家應該利用法律和政策工具,建立起國家、企業和農民工共同參與的農民工工資協商決定機制,達到提高農民工工資的目的。
[關鍵詞] 農民工 工資 勞動力價值
一、農民工工資現狀
廣東是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韓兆洲等人對廣東622位農民工進行調研的結果是,月均工資不到400元人數占1.6%,在400元~600元之間占10.5%,在600元~800元之間占31.3%,在800元~1000元之間的占31.3%,在1000元~1200元之間的占13.6%,在1200元~1400元之間的占6.2%,在1400元~1600元之間的占3.1%,在1600元~2000元之間的占1.2%,在2000元以上的占1.2%。南昌市位于我國中部地區,宗成峰等對該地區897位農民工進行調研的結果是,月平均工資在300元以下占4.5%,300元~600元的占40%,600至900元的占45%,900元以上的占10.5%。貴陽市地處我國西部,李定佳等對該地區的106位農民工進行的調研結果顯示,月平均工資在150元以下的占8.57%的,在150元~500元的占44.77%,在500元~1000元的占29.52%,在1000元以上的占17.14%。
國務院研究室在北京、上海、廣東、山東、湖南、湖北、江蘇、浙江、河南、四川、寧夏等11個省(區、市)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深入的調研,通過對正在城鎮務工和返鄉農民工進行的問卷調查,得到的結果是被調查的農民工的月工資均比較低,主要集中在500至800元之間。其中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至500元的占29.26%,500至800元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占27.90%。
上述分析表明,我國絕大多數農民工的月均工資處于600元~800元的區間。
二、農民工工資偏低的理論分析
馬克思指出,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表現形式,是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在我國,雖然農民工與馬克思所分析的資本主義條件下的雇傭工人身份不完全一樣,但他們也受雇于資本,地位與資本主義下的雇傭工人相似。因此,我國農民工的工資也應該是他們勞動力價值的體現,至少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維持農民工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費用;二是農民工贍養父母和養育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資料費用;三是一定的教育培訓費用;四是一定的改善生活的費用。
按大多數農民工月均600元~800元計算,一個農民工每年能夠為家庭帶來7200元~9600元的工資性收入。而2006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2829元,按照每戶4人計算,每個農村家庭消費支出達11316元,超過了家庭的工資性收入。還要靠家庭的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作為補充才能滿足家庭的基本生存需求。滿足農村家庭的發展需要幾乎是不可能的,比如許多農民工的子女因繳不起學費而失去上大學的機會就足以說明這一點。更不用說因家庭成員患大病而陷入貧困狀態的情況了。
由于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十分龐大,勞動力供給大大超過需求,由市場力量決定的農民工工資必定低于其勞動力價值。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國于1993年開始執行最低工資規定。最低工資標準同時就成了企業支付農民工工資的重要參考依據。但1993年的標準很低,一直到2004年才根據新的《最低工資規定》進行調整,其中廣東最高,為684元/月,吉林最低,僅為310元/月。由于2004年最低工資標準仍然太低,2006年絕大部分省(區市)又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其中最高的仍然是廣東,為780元/月,最低的是江西,為360元/月。最低工資標準與農民工實際工資的對比表明,大多數農民工的工資僅僅達到了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少數農民工工資沒有達到最低工資標準,只有極少數人超過最低工資標準。
農民工工資水平低除了市場因素以外,還與中國的戶籍制度有關,使農民工在獲得報酬方面受到歧視。國家統計局的公告顯示,2006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21001元,日平均工資83.66元。城鎮單位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為1750元/月,2006年廣東的最低工資標準僅為城鎮職工工資的20.6%~44.6%。而國際上最低工資與職工平均工資的比例一般在40%~60%之間。
三、農民工低工資弊端和提高農民工工資的政策建議
農民工低工資無論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還是對社會穩定,都有著嚴重的不利影響。農民工工資長期偏低不利于我國社會穩定。勞資分配不公,一方面是資方財富的加速積累,另一方面卻是貧困的惡性循環,長久下去必然引起勞資關系的激烈對抗,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妨礙我國“和諧社會”的建立。近幾年各地因低工資引起的農民工罷工、游行和暴力事件不斷出現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提高農民工工資,不僅有利于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而且有利于農民工更好地融入社會從而促進和諧社會的建立。
提高農民工工資需要同時利用國家和市場兩種手段,具體來說有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國家積極推動、落實最低工資指導制度,政府以國民收入增長率、企業利潤率和居民消費品物價變動指數等指數,確定工資指導線,使之成為企業與農民工集體協商合理確定工資水平及其增長率的重要政策依據,保證農民工工資增長率不低于國民收入增長率。二是國家要積極改變目前工資由企業單方面決定的局面,指導農民工建立工會組織,使農民工享有與企業協商決定工資的權力,建立起由國家、企業和農民工共同參與的工資協商決定機制。
參考文獻:
[1][13]韓兆洲:勞動工資與社會保障[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70~7
[2]宗成峰 朱啟臻:農民工生存狀況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7(1):47~52
[3]李定佳 張燕平:貴陽市農民工生存狀況實證調查分析[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5(5):66~70
[4]國務院研究室.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N].新京報,2006~4~17
[5]http://www.sannong.gov.cn/qwfb/nmsr/200705100026.htm
[6]http://acftu.people.com.cn/GB/67560/5558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