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普京卸任俄羅斯聯邦總統后,以新一屆政府總理的身份,正式出任俄羅斯最大政黨統一俄羅斯黨的主席,不僅執掌國家杜馬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席位和多數地方議會,而且使“政權黨”統一俄羅斯黨成為了事實上的執政黨,從而有力地推動了俄羅斯政黨政治的發展。回顧普京執政八年來,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和打造高效順暢的權力體系,大力推進政黨體制改革,促進政黨發育,理順政黨格局,規范政黨秩序,俄羅斯政黨政治終于結束了葉利欽時期混亂無序的局面,逐步走向規范、穩定、有序。從這個意義上說,普京時期政黨政治的發展奠定了俄羅斯真正意義上的多黨制基礎。
普京的政黨政治理念
1、政黨是建立多黨制和發達公民社會的基礎,必須為政黨的發展創造條件。普京強調,政黨是公民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眾參與政治的重要工具。俄羅斯尚未形成有效發揮作用的政黨體系和成熟的公民社會,主要緣于缺乏強大、穩定而有廣泛影響的政黨。他指出:“俄羅斯需要有廣泛支持和穩定威望的政黨,而不是一個接一個的、不能確保人民與當局之間經常聯系的政黨。”因此,當前俄羅斯的“主要任務是加強多黨制和為政黨的發展創造條件”。
2、政黨的主要活動平臺在議會,可成為保障國家政治穩定和治國方針實施的有力工具。與葉利欽時期政黨動輒發動街頭斗爭反抗當局不同,普京視政黨為重要倚重力量,認為政黨活動的主要舞臺在議會。俄羅斯民主政治的發展需要政黨發揮整合政治體系、參與選舉以及在議會中發揮立法和監督公共權力的職能,需要政黨利用其強大的政治、經濟資源和廣博的組織體系,參與制定和實施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發揮社會服務功能,如關注經濟和社會問題、保持俄羅斯文明的獨特性等,促進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3、政黨體制的發展目標是在國家的規范和調控下,以“一黨主導”體制為基礎,構建“有兩三個或四個政黨參加的多黨制”。普京強調,俄羅斯要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必須使政黨接受國家的監督和調控。在他的傾心打造和全力推動下,“政權黨”統一俄羅斯黨一黨獨大,實力遠非其他政治力量或其總和所及,俄羅斯政黨體制呈現“一黨主導”特征。他同時認為,在俄羅斯實行有兩三個或四個政黨參加的多黨制是一種發展趨勢,因此,俄羅斯政黨體制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在“一黨主導”體制的基礎上,經過一段時間的過渡,最后建立真正發達的多黨制。
4、建立“以議會多數派為依托的政府”,條件成熟時組建“政黨政府”。普京曾提及可以根據國家杜馬選舉結果,建立“以議會多數派為依托的政府”。經過第四、五屆國家杜馬選舉洗禮,統俄黨在議會中穩居憲法多數,可對政府的組成及其決策產生一定影響。但是根據俄羅斯現行憲法,政府總理由總統提名并經國家杜馬批準,議會多數黨沒有組建政府的法定權力。雖然普京已出任統俄黨主席,但該黨至多是事實上的執政黨,而非法定意義上的執政黨。根據普京的設想,待“時機成熟”時,可以“完全按照政黨的原則組建政府”,即可通過修改憲法的方式,由在議會選舉中獲勝的政黨組建政府。
普京推動政黨政治發展的主要做法
1、制定和修改相關法律。普京相繼通過頒布《政黨法》、《政黨法修正案》、《政府法修正案》和《國家杜馬代表選舉法》等法律及修改地方行政長官選舉辦法,對政黨體制進行全面改革,將政黨的活動納入法制化和國家管理的軌道。一是提高政黨注冊門檻,對政黨進行重新登記并定期進行審查,監督其資金來源,將政黨注冊標準和在一半以上聯邦主體分部最低人數分別調至5萬人和500人,其余聯邦主體分部人數的底線為250人,迫使一些人數少、影響小的政黨或自行消亡,或與其他黨派合并重組;二是修改聯邦中央和地方議會的選舉辦法,將政黨和單席位選區的混合選舉制改為單一政黨比例制;三是將政黨進入議會的門檻由5%提至7%,取消政黨聯盟參選資格;四是允許政府閣員擔任政黨領導職務;五是改變聯邦主體行政長官選舉辦法,規定在地方議會選舉中獲勝的政黨,有權提名地方行政長官候選人。上述舉措的實施,使政黨數量得到有效控制,政黨秩序漸趨規范和穩定。政黨也密切了與議會、總統和政府的關系,在中央及地方影響不斷擴大。
2、運用扶嫡遏異手段,大力扶持政權黨,分化打壓反對派。普京為建立穩定可控的政黨體制,通過扶持政權黨、分化打壓反對派,同時注重前后態度變化,逐步塑造出“一黨獨大、多黨并存”的政黨格局,政黨影響進一步擴大。對統俄黨,采取暗中扶持——明確支持——全力推動策略,形成政權與統俄黨緊密結合、互相配合的共生局面。自2001年經普京授意組建后,統俄黨一路扶搖直上。在第四、五屆國家杜馬選舉中,普京不僅明確支持該黨,還動用自身強大資源為其助選,使該黨在議會中穩居絕對多數。統俄黨奉普京為“精神領袖”,以“普京黨”自居,將普京治國方略歸結為“普京計劃”作為本黨行動綱領;普京視統俄黨為其接班團隊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親率該黨角逐2007年議會選舉、利用該黨平臺宣布接班人選及卸任后去向等重大問題,還親自擔任該黨領袖,將該黨作為其繼續在俄羅斯政壇發揮作用的重要依托。對公正俄羅斯黨,由大力扶持轉向選擇性利用。自2006年經普京扶持成立后,公俄黨力量迅速壯大,一度不僅與俄共爭奪議會第二把交椅,甚至直逼統俄黨霸主地位。普京明確支持統俄黨后,該黨力量和地位遭到削弱。目前普京仍然需要公俄黨利用議會黨和“第二政權黨”身份,守固反對統俄黨和俄共但支持普京的選票。對俄共和自由民主黨,采取和平相處——漸進擠壓手段,維持兩黨“弱而相對穩定”的建設性反對派地位。普京在執政初期為穩固政權,與兩黨基本保持和平相處狀態,待執政地位穩固后,則采取分化打壓政策措施,造成俄共數度分裂、自民黨陣地縮水,兩黨的隊伍和影響力明顯萎縮,但因兩黨均擁有相對固定的選民基礎,仍能在俄羅斯政壇發揮一定作用。經歷近兩屆國家杜馬選舉的洗滌,俄羅斯各政黨力量對比基本穩定,“一黨獨大、多黨并存”的格局基本形成。近期由統俄黨、公俄黨、農業黨和公民力量黨聯合推出的候選人梅德韋杰夫贏得總統選舉及普京卸任后出任統俄黨主席,表明政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進一步上升。
普京時期政黨政治發展的實質及存在的問題
當局扶持的政黨體制具有階段性特征。俄羅斯憲法規定實行多黨制,且普京明確表示要在俄羅斯構建“有兩三個或四個政黨參加的多黨制”,但是出于對蘇聯時期政黨一手遮天的反感和厭倦,以及俄羅斯政治經濟社會經歷痛苦轉型后剛剛實現穩定,社會尚未做好接納政黨主導社會政治的準備,俄羅斯目前形成的“一黨主導、多黨參與”的政黨體制具有某種過渡性,且可能將存在相當長一段時間。
俄羅斯政黨發展仍受憲政體制、自身發育不足及過度依賴精英等因素制約。首先,非均衡的三權分立體制限制了政黨作用的發揮。在俄羅斯憲政體制安排中,總統擁有凌駕于一切分支權力之上的超強權力,對國家的政治生活有決定性影響,而議會和政府相對處于弱勢,以議會為主要活動平臺的政黨受此影響,被排斥在權力核心之外,發展受到抑制。其次,政黨自身發展水平較低。普京曾指出,只有俄共是真正意義上的政黨。包括統俄黨在內的其他政黨要么缺乏明確的意識形態和系統的政治綱領,要么組織較為松散、紀律不嚴,而社會基礎不穩定則是俄羅斯政黨的通病,政黨自身發育明顯不足。第三,政黨對精英過于依賴。俄羅斯的政黨多屬領袖黨、精英黨,如統俄黨被稱為普京黨、自由民主黨被稱為日里諾夫斯基的黨。政黨的興衰成敗往往維系于領袖個人的命運,一旦領袖離開政壇,政黨也隨之消失。此外,民眾對政黨信任度不高,政黨難以成為溝通民眾與政權的橋梁。因此,總體看,現階段俄羅斯政黨仍較為“虛弱”,難以發揮強有力的作用。
目前,梅德韋杰夫和普京已如期就任總統和政府總理,俄羅斯政壇“梅普時代”已正式開啟。隨著普京出任統俄黨領袖,梅德韋杰夫、普京和統俄黨所代表的總統、政府和議會三方權力架構已經形成。作為俄羅斯現行政黨體制的締造者和主宰者,普京將以全民領袖、政府總理和統俄黨主席多重身份繼續推動該體制繼續向前發展,這一方面符合俄羅斯社會政治發展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普京對俄羅斯權力體系整體設計的重要一環。
責任編輯 王 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