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是世界著名學府,曾培育了7位美國總統,擁有4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每年還接納來自12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和訪問學者。2007年秋季,我們有機會來到哈佛學習,其獨特的選課、授課、考試模式,令人難忘。
選課:網上“投標”
哈佛大學匯聚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教授、學者,包括經濟學專家曼昆、政治學專家亨廷頓、外交學專家約瑟夫·奈、領導學專家海菲斯、教育學專家加德納等等,他們個個聞名世界、著作等身。在校學生每學期一般只能選修4門課,要想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多地聆聽大師們的教誨,并非易事,因此,如何選課成為學生面臨的首要難題。
在眾多的學院中,選課最具特色的是商學院和政府學院。商學院講究機會平等、運氣優先,如果報名人數超出課堂限額,就抽簽決定,簡單實用。肯尼迪政府學院則發明了一套獨特的選課模式:網上“投標”。在每學年的200多門課中,需要“投標”的往往是10多門最受歡迎的“熱門課”,如約瑟夫·奈的“外交政策”、曼德爾的“談判技巧”等等。學院按照每位學生在校時間長短給予一定的點數:博士2000點,研究型碩士(學制2年)1200點,管理類碩士(學制1年)600點。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輕重緩急,通過網絡“投標”選課,最終點數高者獲得選課權。通常在校兩年若能選到4—5門“熱門課”就算幸運了,因為“談判技巧”一般需600多點,“外交政策”也要300多點。如果“投標”失敗,只能旁聽,但不能參加課堂討論和考試,自然也拿不到學分。
課前:準備好三個問題
閱讀材料多是哈佛教學最鮮明的特點之一,通常每周要看500—800頁的資料,而且要有自己的思考、心得和評價。校園的草地上、餐廳里、圖書館、計算機房,隨處可見學生們埋頭苦讀、潛心思索的身影。各學院還專門為每位學生制作了名簽,隨身攜帶,上課時擺在面前,教授可隨機點名提問。課堂上很難有學生能“逃脫”老師的提問而一言不發、“濫竽充數”。
哈佛校園里流傳著一則幽默:如果課前沒有讀完閱讀材料,就寫一個紙條給教授,上書“我今天沒有準備好,請不要提問我。某某某”。教授收到字條,心領神會,肯定不會提問!但是大多數學生的經驗表明,應對提問最佳的辦法是“主動出擊”,多向老師發問。所以,無論是否讀完了閱讀材料,課前一定要至少準備好3個問題,再加上自己的觀點、評論,通常可應對自如,順利過關。
聽課:知識的盛宴
哈佛的教授大多閱歷豐富、著作等身,但講課卻很少用自己的專著作教材,也沒有專門的講義,更極少使用幻燈片“照本宣科”。約瑟夫·奈一學期列出的閱讀書目多達11本,文章200多篇,但課堂上分發的材料卻只有4頁紙,2000多字,主要是理論框架、核心概念、思考問題。然而,其淵博的知識、嚴密的邏輯、深入地分析,幾乎使每堂課都成為“知識的盛宴”:各種理論思潮、當前國際形勢、主要熱點問題、大國外交政策等等,都信手拈來,如數家珍。更為可貴的是,他對學生的不同觀點也尊重有加、耳提面命、春溫秋肅,其大師風范令人嘆服。
講授《美國總統制》的羅杰·波特教授曾擔任福特、里根、老布什三位總統的經濟顧問,是唯一在哈佛禮堂開課的教授,他對美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可謂了如指掌。每逢他授課時,200多人的教室都座無虛席:重大決策的臺前幕后、利益集團的博弈鉆營、領袖人物的掌故趣聞,娓娓道來,令人回味無窮。
考試:為總統寫備忘錄
哈佛的期中、期末考試多為開卷,少則24小時,多則3—7天就要交卷。法學院的考試最為艱辛,答卷短則20—30頁,長則100多頁,還要引經據典、邏輯嚴密。肯尼迪政府學院則強調觀點鮮明、見解獨特、事實清楚、言簡意賅。
約瑟夫·奈講授的《美國的外交政策》的期末考試,要求選取兩位美國總統,就他們的領袖魅力、組織才能、演講技巧、情感智商、歷史地位、國際影響等進行比較研究,字數不超過2000字。羅杰·波特講授的《美國政府與商界的關系》的考試題目是,選擇美國國內一項重大政策為總統寫一份備忘錄,A4紙,12號字,雙倍行距,全長不超過3頁,原因很簡單,無論多么重要的材料,如果超過3頁紙,總統是沒時間看的。
(責任編輯:肖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