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福特將出售沃爾沃”傳聞再次甚囂塵上,但與去年不同的是,此番傳聞中頻頻出現了中國車企的身影。一些外電稱,上汽、東風、廣汽、奇瑞四大車企都在與福特接洽,意欲收購沃爾沃轎車,大有“沃爾沃”花落中國之勢。
在一個個無風自起的“謠言”面前,福特汽車中國副總裁許國禎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日前終于站出來表態:“我可以肯定地回答,福特公司沒有出售沃爾沃的計劃,并且包括馬自達、福特等5大品牌,福特公司都不會進行處理。我們絕對不會以出售沃爾沃的方式來達到救急的目的,那無異于飲鴆止渴。”
福特陷困境
盡管許國禎并不認為福特遇到了真正的困難,但近年來福特汽車的確陷入低谷。今年第二季度,福特爆出了87億美元的虧損額,創歷史新高。在瑞典西部一家工廠,福特將其年產量削減1/3,從每小時生產60輛車降至44輛;1999年,福特汽車以500億瑞典克朗的價格購入沃爾沃轎車,而沃爾沃同樣情況不妙,在北美,沃爾沃原計劃到2010年銷量要達到20萬輛,今年預計只能達到9萬輛。
而沃爾沃這個一向以安全著稱的品牌也遇到了瓶頸,沃爾沃2007年的銷售業績為虧損,其資產賬面凈值為240億美元。今年第一季度,沃爾沃轎車巨虧1.51億美元,銷售收入也從去年同期的46億美元降至42億美元。在業界看來,沃爾沃近期的“不良表現”加上福特遇到的困境,似乎出售沃爾沃是一個相對直接的解決方式。
對此,最近通過收購福特汽車6.49%的股份,而成為其新的主要股東的美國大富翁柯克瑞安也表達了相同的意見,表示希望看到缺乏資金的福特汽車出售沃爾沃。據傳,福特汽車CEO艾倫·穆拉里曾在一年前開展過一項出售沃爾沃的戰略性評估,結果是“應當”。
福特方面曾公開表示,希望中國汽車企業能出手收購沃爾沃,這是因為中國汽車市場有著很好的成長性,是一只“潛力股”,龐大的市場容量使沃爾沃在中國可能比在其他地方獲得更好的前途,但是事后福特汽車否認了此消息。
去年,媒體曾報道包括德國寶馬和日本馬自達在內的汽車公司,與福特汽車接觸意欲收購沃爾沃轎車,最終不了了之。業內認為,福特是為了在更好的時機得到更好的價錢,而拖延出售時間。
中國式沖動
進入8月,北京奧運會似乎沒有降低汽車企業并購重組的熱度。近日國內媒體對于廣汽有意收購沃爾沃的消息炒作不斷,此前更是先后傳出上汽、東風、奇瑞等想收購沃爾沃,沃爾沃似乎早已成為人人爭吃的“香餑餑”。
與此同時,通用出售悍馬的消息也讓國內興奮不已,國內車企已經介入其中。與通用公開宣布考慮出售的悍馬相比,一直被福特否認會出售的沃爾沃似乎更讓國人激動。廣汽也正是在這種令人激動的氛圍中,不知通過何種渠道卷了進來。
這兩大真真假假的收購案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就是在跨國公司步步緊逼的狀況下,無論是國內車企自身還是國內輿論,都強烈地希望本土企業早日做大做強。在這股“強企”之風的涌動中,收購國外知名品牌遂成了重要的選項之一。
奧運會開幕式中焰火組成的巨人腳印,似乎是中國在與世界對話,中國將要成為世界的巨人。中國汽車業在2007年上南并購完成之后,創造汽車“巨人”的沖動也變得更加猛烈。
上汽收購雙龍和收購羅孚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道路。雙龍被收購后,保留了雙龍品牌,但是羅孚被國產化的榮威和名爵所代替。而沃爾沃和上面的兩種結果肯定不同。 由于沃爾沃品牌的巨大價值,以及沃爾沃目前的市場銷售狀況,一個獨立的沃爾沃品牌是符合收購方的利益的。
這一切,看起來似乎都合情合理。首先,沃爾沃擁有毫無疑問的技術實力。其許多技術,尤其是安全技術,是福特旗下其他品牌的重要借鑒。中國車企可以在諸如路虎等車型上,看到沃爾沃的影子。其次,沃爾沃品牌在海外的影響明顯要比羅孚和雙龍強大很多。再次,福特汽車現在急缺現金,出售沃爾沃已經是無論福特汽車內部,或業內其他人士的共同論點。
這些傳聞正如張藝謀設計的北京奧運會華麗的開幕式一樣,讓人產生了夢幻的感覺。然而夢始終是夢,中國汽車企業到底有多大力氣去搞定沃爾沃?

蛇吞象游戲
中國本土汽車企業經歷改革開放二三十年的發展后,已經在國外的收購兼并中頗有斬獲,主要是上汽先后收購雙龍汽車以及羅孚品牌。假如中國本土企業收購沃爾沃,會得到什么?又會失去什么呢?
對此,一名知名汽車分析師反詰:“收購兼并應該有自知之明,中國汽車企業如此崇尚洋品牌,玩弄‘蛇吞象’游戲,即使吃得下,能消化得了嗎?”
首先,福特出售沃爾沃肯定是需要大量的及時變現的資產,以解脫目前的困境之需。按照福特1999年收購沃爾沃品牌的價格64億美元估算,經過九年的經營和發展,目前福特出售沃爾沃的索價應該在80億-100億美元之間。以目前的規模,中國沒有哪一家汽車集團能夠拿得出這么多的資金。
其次,傳聞中要與沃爾沃有染的雄心勃勃的廣汽集團,今年上半年利潤下滑達到了4.37%。顯然,他還沒有解決好自身發展的問題,至于收購可能更要從長計議。東風汽車的自主品牌還沒下線,奇瑞汽車雖然曾向高端市場進軍,但還沒有得到認可。目前這兩家企業都處在學習階段,不宜進行好高騖遠式的強行收購。由于缺乏在國外成熟市場運作的經驗,國內車企還不具備運營沃爾沃轎車業務的能力。
再次,品牌的復興絕非三五年之功就能奏效的,并購的目的更絕非為了三五年的風光。同時,上汽的成功并不意味著海外并購就一定是條金光大道,適合所有想做大做強的企業。否則,通用、福特也就不會賣掉辛辛苦苦競購來的品牌。現在我們的本土企業憑借合資的優勢,賺取著令國際同行們大為眼熱的利潤率,一時財大氣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海外收購的底氣和雄心。但我們是否具備了“拯救落難公子”的能力?
從目前跨國車企的發展狀況來看,美國與日本企業的生存境況大相徑庭,但近些年的發展路徑也大不一樣。通用、福特在全世界范圍內收購各國的汽車品牌,豐田、本田則一路穩扎穩打,守住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斷做強,以取得突破,以至于在通用、福特以賣家求生存的當下,豐田甚至放慢腳步,以免除一旦超過通用取得全球老大地位之后而帶來的種種風險。
美麗的夢想
美聯社日前在一篇有關北京奧運會的評論中寫道:“中國已經站在了世界舞臺中央。”顯然,隨著近年中國汽車的飛速發展,中國汽車市場也成了全球最耀眼的明星。中國汽車“巨人”想分食沃爾沃也許是一個美麗的夢想,跨國巨頭甩下的包袱,未必就真的夾帶著真金實銀,也許花了血本買回來的只是個無法消化的龐大軀殼。
在目前這股“強企”之風的涌動中,收購國外知名品牌遂成了重要的選項之一。如果真是實現對沃爾沃的收購之后,國內媒體肯定又會大聲高呼:這一舉動不亞于印度塔塔收購捷豹和路虎!國人對中國汽車行業一直有一種情結,希望能盡快做大做強,能快速擁有高端品牌,并能在海外市場證明自己的強大。但如果國內汽車集團真是實現對沃爾沃的收購,中國汽車企業就強大了嗎?
事實并非如此。據了解,去年收購南汽風風光光的上汽在今年上半年表現十分平淡。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2008年上半年汽車工業重點企業(集團)經濟指標快報中顯示,上汽集團利潤同比下跌0.38%。而與之相應,在去年并購上沒有什么表現的一汽集團,利潤總額卻實現了161.16%的增長。可見,中國汽車做大做強之路應是多元化的,遠非收購一條路可選。
所幸的是,現在隨著福特汽車(中國)對出售沃爾沃品牌傳言的正面回應,一切坊間傳聞業已煙消云散,“沃爾沃”花落中國終究沒有成為事實,車壇又恢復了先前的平靜。至于來勢洶洶的“福特出售沃爾沃”傳聞究竟是“空穴來風”還是“有風而起”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學會了思考。如果今后我們真的需要通過購買品牌和技術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海外并購當然是個必選項,但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讓美麗的夢想沖昏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