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中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和中國汽車企業的強勁崛起,中國汽車已在世界汽車舞臺上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在跨國收購方面,也開始嶄露頭角,前有上汽收購韓國雙龍,后有上汽、南汽并購英國羅孚。并購傳聞,更是一茬接一茬,連赫赫有名的克萊斯勒都和中國的車企扯上過關系,現在又冒出了鼎鼎大名的沃爾沃。
的確,跨國并購可以借助被并購者的人才、技術、品牌,提升自身的實力和影響力。中國汽車企業也很想借助這種方式掌握從汽車研發、制造到營銷的整個價值鏈的核心要素,開拓國際市場,實現跨越式發展,躋身世界前列。但從穩扎穩打的角度看,跨國并購應該緩行。
并購最佳時機尚未到來
汽車屬于傳統制造業,附加值比較低,發達國家的土壤已經越來越不適合其生長。所以這些國家要進行國際產業轉移,如果國際產業轉移也不能抵消國內的負面影響,就會逐漸發生危機,然后逐漸衰敗。
不要認為這種衰敗是件不幸的事,相反,卻是件非常幸運的事,表明這些國家淘汰了“吃苦不賺錢”,還要污染環境、消耗能源的活,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品質又前進了一步。
衰敗現象最為明顯的是美國汽車。十年前,美國“三大”之一的克萊斯勒就被戴姆勒-奔馳收購過;近期通用、福特頻出重量級危機,通用的股價跌到54年來最低水平。這個曾經稱霸世界車壇多年的巨頭,在產業盛衰轉換的大背景下,也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顱。
當然,美國汽車肯定不會束手就擒,一開始想通過跨國收購和產業轉移來扭轉頹勢,也曾發揮了顯著的效果,但已不能滿足形勢的需要了,變賣之路不得不走。
2005年,福特150億美元出售旗下赫茲汽車租賃公司。2006年,通用出售旗下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51%股權。
通常情況下,當一個公司出現危機時,一般會改革;危機比較大時,會重組;危機再大,剝離副業;危機再進一步,就要變賣部分主業了。
福特剝離副業比通用早,變賣主業動作也比較快,2008年3月,福特賣掉了路虎、捷豹,現在又考慮賣沃爾沃了。
通用也沒有閑著。2008年6月,通用曾經表示有可能出售悍馬。而《華爾街日報》等外電則通過可靠渠道了解到,通用對于旗下品牌的評估不只針對悍馬,別克、薩博和土星這些市場耳熟能詳的品牌都有可能被通用甩賣。
福特、通用開賣了,讓那些想通過收購提升自己的汽車企業很是激動,但現在還不是好的買點,因為現在拋出來賣得很少,選擇的余地很小。
中國車企還沒做好準備
提到收購,首先想到的就是實力和價格。中國的汽車企業雖然發展很快,但實力還是相對比較弱小,上海汽車集團股份公司的市值才500多億,而沃爾沃的保守估值也要有200億,國內汽車企業跨國并購的資金難度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資金遠不是主要問題,國外就有許多以小吃大、以大吃大的成功案例。國內雖然沒有國外那么成熟的金融市場,但國內的資金面還是非常充裕的,政府的力量是相當強大的。如果確實劃算,國內汽車企業可以尋求政府支持或尋求聯合收購。
其實最關鍵的是收購后的經營問題。本來收購就已經是豁出老底、負債累累了,如果經營不順,很難再有進一步的投入改造。
國內汽車企業有跨國經營沃爾沃這樣的公司的能力和信心嗎?以乘用車為例,國內乘用車基本以合資企業為主,自主品牌主要在低端活動,在中高端很難對合資企業構成威脅。跨國經營,這里說的是真正的、比較上規模的跨國經營,好像除了上汽控股雙龍就沒別的了。雙龍是與中國文化比較類似的韓國第四大汽車制造企業,就是這樣的一個跨國經營,也是非常艱難的。現在讓國內汽車企業去跨國經營福特這樣的跨國巨頭都經營不好的沃爾沃汽車公司,勝算能有幾何?
中國大型汽車企業,主要還是靠合資,有的剛搞自主品牌沒多久,有的甚至連自主品牌隊伍都沒有建立妥當,研發、制造、營銷的能力就可想而知了,拿什么和別人協同共享,連把別人產品拿過來國產化都要頗費周折。
如果說跨國并購的目的就是為了買產品平臺、研發自主品牌,那可要思量花這么多錢值不值,還要考慮最終能否把產品平臺拿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