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中國汽車總銷量比上一年增長了25%,預計2008年汽車總銷量將達到1000萬輛,但由于油價的持續增長、抑制政策、燃油稅實施以及私人轎車所有權法規有可能發生變化等原因,汽車總銷量的增長速度將會降低13%。
中國汽車工業經過幾輪高速增長,逐漸趨于平穩。但無論整車制造還是零部件供應,中國的大部分汽車企業都還在做世界的加工廠,占用大量的土地和人員,為企業創造的利潤非常低,尤其是近年來,汽車工業盈利能力顯著下降,整個汽車行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我們不禁要想,到底是什么“吃掉”了汽車行業的利潤?
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上漲“侵蝕”了汽車行業約12%的利潤
近年來,各種原材料如鋼材、鋁材、橡膠、煤、電等價格一路上漲,特別是汽車工業的基礎材料鋼材。從去年至今,鋼材的價格漲到五成以上,其上漲速度之快出乎眾多廠商的意料,令人措手不及。而且,鋼材價格指數不斷創出歷史新高。中信證券研究部首席分析師周希增近日表示,鋼材價格仍有上漲空間。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陳中濤認為,從目前來看,國內鋼材市場價格保持高位運行的支撐條件仍然較多,國際鐵礦石價格大幅上調65%,鋼鐵生產成本繼續攀升。而且,鋼鐵生產的外部環境趨緊,鋼鐵生產制約因素增多,生產增速繼續減緩等原因都將使鋼材價格保持增長態勢。
統計數據表明,2006年,中國生產鋼材46685萬噸,減去出口用鋼材4301萬噸,國內實際生產鋼材42384萬噸;船舶行業用鋼566萬噸,家電業用鋼500萬噸,汽車行業用鋼為1700萬噸,占當年國內鋼鐵生產總量的4%,是真正的鋼鐵大用戶。在汽車行業原材料構成中,鋼鐵重量占50%以上。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姚杰認為,伴隨著我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今后幾年汽車行業對鋼材的需求仍然十分旺盛。根據2008-2020年汽車產量及保有量預測,到2010年,汽車行業對汽車用鋼的年需求量將上升到1637萬噸,2015年達到2100萬噸左右,2020年有望達到2700萬噸左右。
與鋼鐵行業的高投入、高成本、高收益、高風險不同的是,汽車行業是高投入、高成本、低收益、高風險。雖然原料、能源、成本的價格一直在上漲,但汽車產品的單價卻一直在下降。
2007年鐵礦石價格上漲9.5%,加上其他原材料漲價,使行業利潤率水平從07年預期的5.2%下降到08年的4.7%-4.82%左右。鋼鐵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行業利潤增速6%-8%,靜態估計“侵蝕”汽車行業利潤約12%,成為“吃掉”汽車行業利潤的第一大“猛虎”。
質量問題多發,投訴居高不下“吞食”汽車行業利潤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對于汽車行業來說,質量同樣重要。然而,中國的汽車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與國際水平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發動機、變速器等關鍵零部件的差距更加突出。導致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研發水平低,很多關鍵技術和重要領域缺乏自主開發能力。
企業產品技術含量低,甚至有些產品質量不過關,出現假冒偽劣產品。在《2007年第4季度中國汽車產品質量與服務質量投訴分析報告》中,用戶對質量的投訴占66.2%。質量投訴居高不下,長期吞食汽車行業的利潤。
有的汽車企業,產品綜合合格率僅達百分之八十幾,這就相當于一年當中有兩個多月是在做無用功,無論怎么提高產量,將近20%的產量相當于白干,這20%還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原材料等各項成本大幅漲價的情況下,質量問題將吞食汽車企業利潤直到企業消亡。
汽車行業在“量”得到突破的基礎上,應樹立以“質”取勝的理念,用長遠發展的眼光經營企業,推行全員質量,擴大品牌的知名度,造就中國人響當當的品牌,要在質量改進和提升上下功夫,建立和健全質量管理體系,確保汽車產品質量過硬,減少質量損失,把企業利潤從質量問題中搶回來。
技術基礎薄弱,自主創新力不強“吃掉”汽車行業利潤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由于資本和技術的引進,中國的汽車工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引進合資,中國的汽車制造能力從四五十年代的解放牌水平一下子提高到可以制造奧迪A6、帕薩特B5、別克等近代先進轎車的水平。但這些高水平的轎車往往在未達到基本國產化的預期目標時,就已經落后了。中國幾大汽車企業集團都引進了2-3輪,仍然跳不出“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

當初,日本與韓國也都是從引進起步的,但他們能認真進行技術消化工作,創立自主品牌,通過艱苦的努力捍衛了本國的自主發展權和提高了產品的自主開發能力。現在日本和韓國(特別是日本)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著名汽車品牌,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開發創新人才,形成了自己杰出的開發創新能力。
而中國汽車企業,由于長期以來只注重引進產品,對核心技術的消化吸收重視不足,缺乏產品研發實踐,尚未形成產品研發的整體力量,從而造成汽車產品品種少,技術水平落后,缺乏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優勢產品。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汽車產品在一片“漲”聲中只能不漲反降,用自己本就越來越少的利潤來維持市場份額。
生產不集中,配套關系狹窄“吃掉”汽車行業利潤
據國家計委的一項調查,中國在冊的汽車總裝廠已達122家,它們散布在全國的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汽車廠商的數量已遠遠超過了美國、西歐、日本的總和,但達到一定規模的卻不多,尚未形成面向全行業甚至國際市場的大汽車企業集團。有些小企業才幾十個人,甚至十幾個人,年產值才幾十萬元,甚至十幾萬元,不能形成規模生產和多種生產。
在日本,一個汽車廠的零部件協作廠就有上萬家,而中國一汽、東風的協作廠尚不足200家,多數零部件靠汽車廠自己生產,而不是由有專業水平的零部件協作廠去生產,這樣勢必嚴重影響企業的競爭力和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降低勞動生產率,從而產生低水平的過度競爭,造成交易成本的增加,最終阻礙了企業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
由于規模小,無法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生產成本高,無力投入研發、生產工藝改進和設備更新等,從而造成生產落后,產品質量上不去,開發能力弱的嚴重后果,使其競爭力不夠,時間一長,便陷入惡性循環之中。由于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生產不集中,造成整個汽車行業物流不暢通,整零配套關系狹窄,消耗了汽車行業的整體利潤。
在汽車生產全球化的情況下,為了保證整車質量和降低成本,許多汽車廠家開展零部件全球采購。這是經歷了幾乎所有零部件由整車廠自制的初始階段、逐步增加外購零部件比例的低級階段后,才逐步發展到目前全球采購的中級階段。
全球采購的優點是整車廠可充分利用世界范圍內的零部件競爭優勢,獲取市場的最新技術,適應匯率波動以及集團采購的批量效果,得到最佳質量、最佳服務、最合理價格的配套產品。因此,實施全球采購戰略,擴大外購率,減少自制率,以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和最好的產品質量成為當今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