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下稱《反壟斷法》),并決定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反壟斷法》規定了三種壟斷行為,即: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上述三種壟斷行為,前兩種對目前的重卡市場影響度可謂“震動”。集中體現在價格政策和跨區域銷售方面。作為重卡經營企業,基本上通過4P營銷組合來實施企業競爭戰略,即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銷(Promotion)。尤其是在價格和渠道方面控制十分嚴格,對于違規的經銷商施以動輒萬元的重罰。
目前,國內重卡企業的分銷渠道基本上由經銷商(普通的經銷商和專營店)構成,銷售模式主要為經銷模式,而代銷模式相對較少。國內重卡經銷商分銷能力已經具有年銷量50萬輛的經銷水平,經銷規模約1000億元。
在重卡企業的經銷體系中,專營經銷包括“2S”和“4S”兩種不同店面。根據資金實力、“4S”一般分為三個級別:小規模(年銷量300輛以下,銷售額6000萬元以下),中等規模(年銷量300-800輛,銷售額6000萬-16000萬元),大型規模(年銷量800輛以上,銷售額16000萬元以上)。
此次實施的《反壟斷法》將使經銷商更具有話語權,尤其是對經銷產品具有“自行定價權”。但在《反壟斷法》第二章中壟斷協議規定,禁止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達成下列壟斷協議:固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價格和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最低價格。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達成并實施壟斷協議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尚未實施所達成的壟斷協議的,可以處50萬元以下的罰款。
眾所周知,“低價”是大型4S專營店市場競爭的“常規武器”。擁有自行定價權的經銷商,可根據市場競爭的需要進行“策略性”促銷。根據目前重卡經銷商的盈利分析,大型經銷商尤其是大型“4S”專營店具有良好的融資能力,尤其是在盈利方面,更具有盈利的多元化。在運用短期金融工具方面也是具有獨到之處,即使低于重卡企業的成本價格(不含年終返利)銷售,也可以擁有一定超額利潤。
但相對中等規模的“4S”專營店,資金相對困乏,融資渠道相對較窄,尤其是新建的這類4S店,投資200多萬元,加上流動資金,沒有500萬元的流動資產,業務是很難正常開展的。這類4S店一直在艱難中生存,一方面來自于重卡企業的年度指標完成的壓力,另一方來源于其他同品牌經銷商的競爭壓力。
“竄貨”是所有重卡企業面對的難題,重卡企業可謂是“又恨又愛”,還有好事者將之分為“惡意竄貨”和“善意竄貨”,由此,可見一斑。對于“竄貨”,重卡企業保護中等規模的4S店也是煞費苦心,保護其利益不受大型4S店的業務沖擊。
新法規使大型經銷商4S店的“竄貨”跨區銷售行為找到了法律的依據。在《反壟斷法》第三章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規定,如沒有正當理由,限定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或者只能與其指定的經營者進行交易;在《反壟斷法》第五章中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規定,妨礙商品在地區之間自由流通的其他行為等均屬于壟斷行為。
“嚴禁傾銷”,《反壟斷法》同樣適用于對大型經銷商4S店市場壟斷競爭行為的禁止。在《反壟斷法》第三章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規定,如沒有正當理由,禁止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但大型經銷商4S店擁有良好的市場開發能力和“竄貨”能力。因此各地區,尤其是邊遠地區的市場開發將使重卡企業面臨兩難選擇,一方面要保護當地弱勢“經銷渠道”,另一方面還要促進市場正常依法競爭。
總之,《反壟斷法》實施后,中等經銷商4S店面臨著生存危機,要么被大型經銷商兼并,要么將更加步履維艱地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