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聽到一些生產汽車ABS制動系統的零部件企業抱怨說,由于受到外資品牌產品的打壓,感到市場競爭壓力太大了,加上自主品牌零部件之間打價格戰,大家幾乎到了沒有錢賺的地步,生存受到了嚴重威脅。
據了解,目前一些自主品牌的零部件企業處境確實比較艱難,較為突出的主要是高科技電控零部件。除了ABS以外,還包括汽車柴油機電控供油系統,對我國的零部件企業來說它們更是處于弱勢,前景堪憂。
近些年來,汽車電子技術發展很快,有些傳統的零部件都應用到電子控制技術,然而我國汽車上使用的這部分電控零部件幾乎都被國外品牌壟斷。國外跨國公司技術實力雄厚,掌握核心技術,能不斷通過技術創新,推出功能先進、技術含量高的新產品。而我國在汽車電子技術方面和國外差距很大,特別是涉及能耗、排放、安全等方面的零部件。
由于日益嚴格的法律、法規的限制,使跨國公司形成技術和產品的壟斷,而我國零部件企業因拿不到進入市場的“通行證”而面臨出局的危險。
我國汽車市場需求是多層次的,一些國內零部件企業靠產學研結合,自主開發了電子零部件,雖然在產品性能上與國外品牌比還有差距,但價格有競爭力,可以用在中低檔產品上,也還有市場生存空間。
但是,現在情況卻發生了變化,過去我們是和進口的汽車零部件競爭,現在我們進行的是面對面的競爭,跨國公司直接在中國建立了生產基地,和國內企業使用同樣的生產資源,并且還享有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使其產品以技術和價格優勢開始進入中低檔產品市場。
除此以外,他們還可以在高低端產品之間進行利潤比例調節。例如我們開發出ABS汽車電子產品之后,動搖了外國品牌的壟斷地位,抑制了其產品的高利潤,但是由于外國公司同時又開發出了ESP等新產品,技術更先進,功能更全,他們可以ESP的利潤補貼ABS,使其更具有市場競爭力。
在汽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狀況下,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的價格優勢正在喪失。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根本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們不重視科技創新,研發投入不足,技術落后導致的。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汽車行業引進了大量的產品技術、工藝技術和裝備,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然而,我們在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技術創新能力方面做得很不夠。我們長期在復制別人的產品,進行模仿式技術開發,因為這樣來得快,可以滿足市場需求。只顧眼前的收益,不重視基礎研究,缺乏戰略眼光。
今天,當電子技術在汽車上越來越多地應用,讓模仿不那么容易的時候,我們才真正感到生存的壓力。看來,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占據技術制高點。技術制高點靠什么,靠的是自主創新,跟在別人后面,模仿別人的技術,遲早要走入死胡同。
法律、法規的不斷從嚴,對汽車的限制越來越苛刻。誰占據了技術制高點,誰就具有保持市場競爭力的基礎優勢。如果技術落后就會被有關法律、法規強制淘汰,這是非常殘酷的現實。例如柴油機燃料供應系統,隨著我國第四、五階段排放法規的實施,一些不能滿足要求的零部件企業就會被淘汰出局。
自主品牌的產業安全面臨著嚴峻的形勢,企業有一些抱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為企業,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市場生存的壓力主要還是要靠自己去化解,自身技術的落后怨不得別人。正是因為多年來在產品研發,特別是汽車電子技術方面的研究欠賬太多,才導致了今天的零部件企業所面臨的十分不利的局面。這些年來,雖然有些國內零部件企業的實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有比較充足的資金,但是和跨國公司的實力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企業必須組織起來,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資金,建立共性基礎技術研究平臺,分工協作,進行聯合攻關。
但是,作為政府層面,制定的政策有沒有值得反思和總結的地方呢?有關部門在這方面是不是應該有更多、更有效的作為呢?出臺的有關政策,把支持汽車零部件發展的鼓勵政策只停留在文件里和口頭上,缺乏制定扶持、鼓勵政策的具體實施方案,汽車零部件企業熱切盼望國家出臺支持自主創新的具體優惠政策,同時也希望行業組織機構能夠在組織協調方面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