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對于壽險的需求到底有多大?壽險行業給民眾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影響民眾購買壽險的因素又會是哪些?這些問題看似抽象,但卻實實在在地反映了民眾對于壽險的認知度,以及壽險行業的發展水準。
如何用一種有效的方式,來反映這些問題對壽險行業的影響?就此問題,2007年9月推出的中國首個壽險指數做出了有益探索。該指數由恒安標準人壽聯袂南開大學商學院共同推出,它將消費者壽險認知程度量化,通過各年度指數分值的比較,試圖反映出壽險業的發展變化情況。近日,2008年指數全國調研啟動,再一次引起了業界及民眾的極大關注。
2008指數調查有新變化
恒安標準壽險指數由6個一級指數構成(關愛指數、財務展望指數、風險認知指數、行業印象指數、專業建議認知指數、購買意向指數),在2007年的調查結果中,這6個指數的得分情況也透露出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從2007年的調查結果來看,關愛指數78.68分,財務展望指數65.98分,風險認知指數66.33分,行業印象指數58.27分,對專業建議的認知指數是73.30分,購買意向指數是59.49分。很明顯,行業印象指數、購買意向指數距關愛指數相差約20個百分點,說明消費者對于保險的潛在需求還是比較大的,但將愛心轉化為保險的購買,中間還存在著諸多障礙。而行業印象指數不及格,也反映了壽險行業美譽度不高的客觀現狀。
據恒安標準壽險指數項目組人員透露,2008年壽險指數調研會有一些新的動態。“關愛和感恩”是首屆壽險指數有創新性的一個一級指數,也是最重要的創新點,2008年還會繼續使用。同時,新增“社會的責任”部分,希望將壽險放大到兼愛、博愛的層次,回歸保險互助、共濟的本質所在,呼吁大家一起面對轉型社會、市場經濟下的種種風險。
再如在“家庭財務模式”一項中,希望通過分析消費者對于家庭理財的不同模式,對消費者進行大體分類,從而為保險業界提供信息,使其在今后產品的設計中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對于消費者來說,希望通過對問卷的整體作答形成更為科學和全面的家庭理財觀念,獲得更加從容自信的生活狀態。
“晴雨表”凸顯社會責任
首個壽險指數的推出,被認為是業內的一個重要事件,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郝演蘇稱之為保險業界的“晴雨表”。其發起人恒安標準人壽總經理鮑勃·吉布森(BobGibson)談到,未來幾年消費者也將在壽險認知上有很大的變化。對于保險企業來講,了解消費者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作為一家合資壽險公司,推出這樣一項指數可以幫助保險業更好地了解消費者的購買意愿,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更好的產品,從而使整個保險行業的服務水準得到提升。
對此做法,郝演蘇教授的評價是,恒安標準人壽是一家非常具有社會責任的企業,這樣的調查數據說明公司是在做一個有益于行業發展的事情。壽險指數的無償發布可以提醒更多的保險企業采取相應的措施改進經營,并讓消費者對壽險的認知越來越理性和成熟。
據悉,2008年恒安標準指數調研的城市新增鄭州和石家莊,增加了農村鄉鎮樣本。鮑勃坦言,希望以此獲得更加豐富的信息,增加指數的代表性和公信力,從而進一步擴大指數的影響范圍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