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3日~17日,上證綜指畫出“10連陰”,所謂的3000點政策底被輕而易舉擊破。此種慘烈的下跌在21世紀以來只出現過兩次,另一次出現在2001年7月23日~31日A股泡沫破滅之時。近來市場在巨大跌幅之后依然大幅度殺跌,這顯然不是短期因素所能解釋的,背后隱藏的是市場估值體系紊亂所產生的恐慌。有理由認為,從現在開始,對A股市場的價值判斷體系必須作一些改變。
宏觀經濟唱主角
如果說過去,股指與宏觀經濟長期缺乏關聯,甚至背道而馳,那么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宏觀經濟對股市的影響將不再是“紙上談兵”,甚至世界經濟與外圍市場也開始拉著A股同步。這種轉變在2007年得到了充分的演繹,流動性、CPI、宏觀調控、貨幣政策、財政政策、GDP增速、出口增速等專業財經術語,正成為社會最流行的話題,而宏觀經濟的風吹草動,也從來沒像現在對股市產生如此直接的、巨大的影響。股市正在成為宏觀經濟的晴雨表,這也是中國證券市場走向成熟的表現。
估值體系在轉變
大小非減持對股市的影響是深遠的,它標志著A股開始由金融資本主導的估值體系,轉向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相互碰撞、博弈的估值體系。金融資本主導的估值體系,或稱價值投資,通常以市盈率和市凈率來估值的。但大小非解禁后,大量產業資本通過該種方式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新鮮資本的進入改變了市場原先約定俗成的估值體系。產業資本主導的估值體系,或者稱為重置估值法,是以企業資產的重置成本與市值相比較,在實物資本和金融資本之間轉換套利,所以定價權是在向著實業資本轉移。
但是我們也注意到,大盤在低位的時候,管理層發出了托市的信號,這不是以投資者獲利為考慮,更多是以社會和諧等更深層次的東西作為考慮的。
A股價值在提升
我們對市場的長期投資價值仍有信心。自上而下來看,目前經過市場的調整,2008年滬深300指數整體市盈率降到了18倍,考慮到2009年還有20%左右的盈利增長,我們認為,2009年滬深300指數的整體市盈率可以降到15倍。從滬深300指數的歷史走勢看,市盈率在15倍以下停留的時間非常之短,僅在2005年上證指數跌破1000點時大概停留了5個月,之后整個市場的上漲幅度非常大。
所以,我們認為從目前點位來看,市場下調的整體空間并不大。而且,如果把2009年15倍的動態市盈率和20%的盈利增長放在全球資本市場上作比較,A股屬于估值偏低增長最快的市場,但是市場的短期波動還是會存在。因此,為應對短期波動,我們可能會去選擇盈利增長最為確定的行業和上市公司。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我們會選擇上游的資源品行業、壟斷的服務業以及壟斷的基礎設施行業,下游具有定價能力的消費品、醫藥等等行業及優質個股。在這個階段,把握好心態,堅持既定的投資策略,是投資者最應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