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3年,經歷熊轉牛、再復牛轉熊之變換后,感覺有必要做番小結了,也與諸位讀者交流。
輕信別人的痛
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這句話同樣適用于理財界。市場上每天都會有大量的人,發表大量的言論,該聽誰的呢?理財3年,我的感受是不管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投資咨詢機構、國外大投行或者某些所謂的獨立經濟學家,每個說話的人的屁股都是不一樣的。如果只會簡單照搬他們的言論,你就是在為他們的利益服務。很簡單,他們盡管發言,卻不會為你的虧損埋單,甚至還希望你能替他們埋單。
我的理財經歷中,最大的失敗莫過于輕信機構的言論。本人學過價值投資理論,深知市場高估之時是很危險的,曾于2007年4月對所有基金空倉。可能凡事只有經歷才能真的相信,隨后在機構倡導基金應該長期投資的熏陶下,我開始相信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能夠支撐如此高的市盈率,于5月底重新入市。在10月股市自頂點回落后,我也還在機構的影響下堅持大牛市思維,認為這只是暫時調整。人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慣性著實不易,直到4000點上證綜指擊破牛熊分界線,我才確信大牛市破產了,隨后會有一輪急跌,清除了大部分倉位。
這次失利,讓我深刻地認識到相信規律、相信自己的重要性。中國還未建立起一種值得信賴的信托文化,要真正理好財,最好還是自己要懂,否則便會可能被別有用心者左右。其實,理財中真正對戰略起作用的只有一些常識,比如估值理論。所以努力學習,并弄懂投資理財的一些常識,就足以避免一些大的失敗。任何投資自己要首先有個主心骨,對任何機構的言論,要分清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對事實不妨借鑒,對觀點,則不妨僅當作認識當前市場的想法的參考。絕對的中立是沒有的。
有所頓悟的樂
千破萬破,顛撲不破的是市場的估值循環。中國的股市歷史告訴我,A股歷史平均市盈率在30倍左右,假設由于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允許它比歐美平均為15~20倍的市盈率高一些,那它的合理估值區間也最多在20~40倍,超過這一區間要么高估要么低估,相應地應實施減倉和建倉操作。
不過估值循環在市場中的體現卻是人們的預期。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由于中國股市的成長期尚短,目前主宰中國股市的仍是散戶思維,這種思維不僅存在于散戶,也存在于機構投資者身上,甚至很多機構投資者的情緒會被散戶同化。牛市中人們會對未來感到樂觀,機構投資者也會樂于與散戶互相鼓勵,推動股市遠遠超出它的價值范疇。而熊市中似乎藍天也變成了灰色,人們的恐慌會把股市殺到10倍市盈率甚至很低,機構也可能在散戶的殺跌下拋棄他們的估值理論,直到另一個黎明到來。
如果說我的理財史中有一點可以自慰,就是我逐漸對瘋狂對市場的推動和恐慌引起的巨大殺傷力有了切身感受。2007年7月我去拜訪某券商營業部時,里面人聲鼎沸,客戶經理中午不吃飯,為男女老少客戶開立賬戶。大家都成了股神,我走在小區里,看到很多剛入市的年輕人吃完飯,在給老大爺老大媽推薦股票,連街邊的小販也開始談論股票。2008年3月我再去該營業部時,里面清幽得幾乎可以睡一覺了。而我走在小區里,也終于可以聽到清脆的鳥啼了。
如果翻翻中國股史和世界股史,我發現這些事實歷史上不斷在重演。彼得·林奇說歷史不會完全重演,我想他強調的是歷史重演的程度不同,而并非實質有別。2005年的熊市和現在的熊市,我所經歷的事實就在身邊重演著。這些重演的事實在告知著有關股市的常識,即市場是狂熱、理性還是恐懼。在股市快牛轉熊時身邊的人都會狂熱,在股市快熊轉牛時身邊的人都會冷漠。常識就是最牢靠的真理。現在身邊原本狂熱的人對股市開始變得冷漠了,我想這是一個不錯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