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魯國被尊為“國老”。他一直集中精力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他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并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后人所稱道。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后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有一句名言,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意思是說,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是由于以前沒有深思熟慮的結果;同樣,今天如果沒有深謀遠慮,未來必會嘗到苦果。
一些基金投資者有喜歡做短波段的投資習慣,他們往往認為越遠期的市場越難預測,所以更多地考慮眼下的市場趨勢,要漲了就申購,要跌了就贖回。其實波段操作本質上就是擇時,很多人相信擇時操作是有效的,往往由于在某幾次,他們確實成功地逃了頂或抄了底,于是便認為自己的智慧可以把這個經驗永遠復制下去。
這類投資者往往會發現,最好的波段操作,莫過于在市場有希望上漲時,投入全部的資金,而在認為市場要下跌前,把所有的錢都撤出來。投資管理理論的大師級人物查爾斯·艾利斯曾給投資者做了一個計算。1940~1973年,道瓊斯指數從150點上漲到850點,增長了4.6倍,即如果投資者在期初投了1000美元到該指數,期末就會變成5666美元;可是如果做波段的投資者買賣各28次,每次都能完美地在表現最好的行業股中逃頂抄底,那么最后收益會暴增到43.57億美元!
但實際上,即使很高明的基金經理想要達到遠遠低于以上水平的績效,都是根本不可能的。據稱有一份一直沒有公開的研究報告顯示,美國的100家大型退休基金在其歷史過程中都有過波段操作,但沒有一家能靠波段操作提高投資收益率,其中有89家因波段操作而虧損。該報告的數據顯示,在考慮交易成本和一些不可控因素之后,基金經理對市場的預測4次必須有3次正確,其投資組合才能保持損益平衡。
國內的市場也莫不如此。以2003年年初到今年一季度的上證綜指為例,其間指數從1357點震蕩上行到3472點,假設有人投資了這個指數,試圖作波段但并沒有很好的逃頂抄底,每季度初買進,下季度拋出,共進行11次來回交易,其中8次盈利,最后收益率為68.8%,但是如果只是買入一直捂到期末,收益率卻是155.9%。
現在和未來經常是個兩難,是遵從短期的判斷還是長期的預測,投資者會覺得很難取合。但是,如果覺得當前有痛苦的抉擇,那正是因為曾經作出了錯誤的決定,這個錯誤尾隨而來,不斷放大,終于成為當前的難題。投資者還需要把這個錯誤帶到未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