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市場、二級市場的投資在我國也就十幾年歷史。在這十幾年中,經歷998點之后的這一波行情非常壯觀,在2006~2007年給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收益,但我們今年感受到的是瘋狂過后的一個頓挫。證券市場就這樣,瘋狂過后往往會出現大幅度的下調。在2007年的瘋狂中,平時賣雪糕的和根本就不懂證券的人開始炒股了,而老股民開始加大倉位。資本放大以后,后續資金跟不上,市場就要出現調整。
證券市場有多種參與者,過去炒股的只有散戶和公募基金,當然還有在2005年以前“興風作浪”的私募基金,目前還有社保基金、保險基金。最重要的參與者也是目前市場最厲害的角色是上市公司。
有資金才有行情
這波行情從6000點跌下來,主要源自大小非。市場講供求,從全球成熟市場來看,這個市場是股票供給與資金供給相互作用產生的行情。也就是說,只要有資金,市場就有行情。比如美國經過一百多年發展,不斷螺旋式上升,實際上與美國貨幣政策有關。擴張的貨幣政策,導致美國資本不斷流向美國資本市場乃至全球其他市場。資金多了,股票就向上漲。
大小非持有的成本非常低,在6000點時,包括我們基金在內都認為股市有泡沫,而大小非減持可以獲得數萬億資產,所以拋的力度很難控制。減持在2008年六七月份相對少,八九月份釋放出來的會更多。雖然管理層作了對大小非減持的限制,但大小非有可能通過大宗交易市場找一些其他的買家,在二級市場拋售籌碼。實際上政府公布這個政策以后,大宗交易市場交易非常活躍。這說明大小非籌碼可能在大宗交易市場大量減持。減持導致市場供求失衡,股市一再下挫。
尋找持有良機
臺灣股市當年從800點最終漲到12000多點,這一波行情持續時間是5年。當時從1000多點開始上漲,臺灣本地機構開始炒股,到4000多點,臺灣市場已經出現了泡沫,與國內目、前6000點出現泡沫非常相近。上世紀80年代,臺灣經濟發展很快,4000點時,正是臺灣向境外開放QFII時候,當時外資不斷地在3000~4000點建倉,而當時臺灣本地機構認為,4000點已經沒有投資價值了,就開始瘋狂地拋售,股票很多都賣給了QFII資金,當時認為,老外挺傻的,來了以后把我們的泡沫都買掉了。當時臺灣股指確實從4000點開始跌,又跌到2000點,但QFII資金從4000點一直買,買到了回調到2000多點,隨后一直炒到了8000點。
炒到8000點時,臺灣本地資金手里基本沒有籌碼,這是很可怕的。幸好后來行情跳到5000點,本地資金才開始加入市場的操作。之后,QFII炒買最后到了12000多點。當時臺灣本地人把自己的房子抵押、把做生意的錢都買了股票,在10000點的時候買股票非常瘋狂。那個時候就像咱們2007年,閉著眼睛,隨便買股票都賺錢。但那個時候,風險就很高了。在8個月的時間里,臺灣股市從12000點跌到了2000點,速度非常快,基本上誰都跑不了。博弈就是這樣,血淋淋的。
臺灣市場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大的行情有回調,一般都存在較大可能的買入股票和基金的優良機會。在國內也一樣,從2000年買股票,跌到998點時候,如果一直沒有動,持有到2007年,肯定是賺了很多錢。
國內現在雖然從6000點跌到2800多點,只要相信國內經濟,只要相信未來市場還有更大發展,長期持有是較為正確的做法。因為我國整體經濟發展形勢還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