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是上海的母親河,是貫穿上海的黃金水道。而“蘇河灣”是人們對閘北蘇州河,東起河南北路,西至共和新路,南沿蘇州河,北界海寧路,縱橫數平方公里地區的昵稱。如同連綿的蘇州河一樣,蘇河灣也有著悠長的歷史底蘊。民族金融文化、碼頭文化、民族工業文化和抗戰文化等,為蘇河灣美麗的自然景觀,增添了醇如酒香的文化氣息。
翻看史冊,20世紀初起,蘇河灣就是上海水陸通津的咽喉。蘇州河上眾多碼頭成為滬上內河水運物資重要集散地。經蘇州河源源而來的無錫、常熟大米,在閘北登岸,使閘北成了上海米糧北市集散地,來自浙江、安徽、江西的竹木、煤炭,使閘北成了上海竹木、炭薪集散地。同時,通過蘇州河,閘北的繅絲、茶葉、輕工業品,渡至黃浦江,登上海輪,運航海外。1904年,清廷筑建滬寧鐵路,與之前的淞滬鐵路連接,形成了上海通往江浙等地的鐵路網絡,也使閘北成為上海陸上北大門,繁榮至今百年之久。
南北通達,水陸兼運,便利的交通曾給閘北帶來無窮的福祉,時光推至今日,蘇河灣依然是具有不可限量的發展前景的黃金灣。現在,蘇河灣位于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區域,東側離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匯處的外灘地區只有1000米左右,南側離中華第一街南京路也僅800米左右,加之地鐵M2、M8線,進一步提升了該地區交通通達率。同時,蘇河灣地處蘇州河核心地段,作為上海城市核心綠化“一橫兩縱”的組成部分,有著珍貴的河濱特色資源。為此,閘北蘇河灣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規劃及時推出,被列入上海市先行啟動的9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之首,受到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規劃中,閘北蘇州河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將充分挖掘地區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通過對老倉庫、老廠房以及海派居民舊里的保護性開發,凸顯高端商業商務服務功能,成為以商業商務為主色,以濱水景觀住宅為輔色,以水景休閑旅游、創意設計產業為特色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從滬上“清明上河圖”到高級消費品集聚地
蘇河灣有著濃厚的商業文化。上個世紀,籍蘇州河之便,又鄰鐵路滬寧線,大批物資運至閘北,進入倉庫,蘇河灣無疑成為一條黃金灣,成為支撐上海金融業的后盾。同時,由于交通便利,市民增多,商市興旺,道路兩旁飲食、小吃、面館、茶樓、書場、菜場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綠源齋豆漿、王福館面食,遠近聞名,許多日用百貨、服裝、鐘表等商店開業,成了“元老級”商店,為閘北近代商業之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蘇河灣商埠林立,市場繁榮的圖景,曾被譽為當時滬上“清明上河圖”。此外,蘇河灣還有不少第一,全國第一條商業性鐵路、中國第一家機制繅絲廠、中華第一的上海總商會,首起閘北的集鋼鐵銅錫、五金零件、玻璃、自行車買賣等為一市的“鐵號街”。《閘北區志》記載,近代商業16個行業,源頭在今蘇河灣地區的達12個。
19世紀中后期,蘇河灣這條黃金水道更加閃耀,來自江、浙、皖、閩、粵等地的商賈紛至沓來,到閘北淘金。從西藏北路至浙江北路,短短一二百米之間,就有八幢銀行倉庫聳立。以這八幢建筑為點,連線帶面環視周邊,背后、左右,共有各類銀行、錢莊倉庫、棧房39處,如此密集的金融機構,形似八卦的建筑群,這是滬上所罕見的,它們使蘇河灣像“聚寶盆”一樣閃閃發光。
今天,金色“八卦陣”已成過去,但曾有的輝煌依然給予后人無限鼓舞與啟迪。基于原本濃厚的商業文化傳統,閘北區意欲引進現代先進商業、服務業業態和經營模式,構筑起以高端零售商業、餐飲、濱河酒店為主的蘇州河北岸高級消費品集聚地。屆時,世界高級消費品牌進駐,精品MALL、品牌旗艦店、品牌專賣店林立;一批高級餐廳、特色酒吧將提供中西交融的飲食文化;全球知名五星級濱河酒店,將提供高端商務旅游住宿、會晤;新建的5A商務辦公樓或充分改造后的老倉庫,將吸引國際機構、組織,跨國地區總部等進駐,同時金融、貿易、會計、法律、咨詢、評級等相互配套的專業服務業也將被大力引進。
舊倉庫的華麗轉身
1932年,上海光復路21號(現光復路195號)聳立起一座2萬余平方米,樓高五層的城堡式大倉庫,里面堆滿黃金、鋼材等大批貯藏物資。這就是金城、中南、鹽業、大陸四家銀行聯合投資興建的“四行倉庫”。1937年八一三松滬抗戰爆發后,日軍企圖切斷閘北、江灣中國軍隊的后路,謝晉元受命率團堅守四行倉庫三天三夜,打退日軍多次進攻,為國內外矚目,而巍然屹立的四行倉庫也因此增添了歷史厚度和耐人尋味的故事。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蘇州河畔的高樓以驚人的速度超越低矮的廠房,向上空延伸。然而,即使在這樣一片欣欣向榮的氛圍里,四行倉庫也注定是一座引人注目的建筑。槍彈孔仍依稀可見,上世紀著名匈牙利建筑師鄔達克的歐式風格完美保存,曾是四行的“聚寶盆”、英雄救國頑強抗敵的悲壯之處的四行倉庫,在設計師的改造下華麗轉身,成為首開上海創意產業之先河的坐標,再一次成為領風之物。1998年,留美歸來的劉繼東以藝術家的眼光,看到了被世人所淡忘的沉寂倉庫背后的潛在魅力,頂天立地的圓柱、通透的大廳、漆黑凝重的鐵門,歷史的厚重與時尚的輕盈在這里碰撞,創意與靈感有了自由起舞的空間。于是,劉繼東工作室將四行倉庫改造成一座領導潮流的創意倉庫,這也成為了第一個具有特色的上海老建筑改造作品。劉繼東告訴我:“與其他創意產業聚集地相比,我們是唯一一家出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上的中國創意企業;其次,我們有很多創意代表作,其中包括最早拿標的上海申辦世博會方案。”2005年,創意倉庫成為首批上海市政府授牌的“上海創意產業聚集區”。入駐創意倉庫的公司95%以上有境外背景,國際大型知名品牌幾乎都在創意倉庫駐足過。英國時裝秀、阿迪達斯NBA全明星賽轉播活動、意大利寶格麗珠寶展、薇姿產品發布會、大眾途安汽車廣告拍攝、電視劇拍攝、鳳凰衛視專訪……創意倉庫無疑是媒體、知名品牌的寵兒。
除了四行倉庫,蘇河灣沿岸還有很多揣著精彩故事的倉庫,它們在等待有激情的人們替他們翻開塵封彌久的歷史扉頁,注入新的血脈。閘北蘇河灣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規劃中,希望借助現已存在的創意倉庫、蘇河藝術所產生的影響,逐漸吸引更多的建筑設計師工作室、文化創意公司、設計咨詢公司、創意傳媒公司等進駐蘇州河北岸,形成以大師級建筑設計工作室和文化創意為主的設計創意產業高地。
從石庫門到高級水景住宅區
19世紀中后期,閘北民居以老宅基、聯列式平房為主,之后,東洋房(石庫門)傳入,為國人所青睞。光緒十八年(1892年)英商始建天潼路、唐家弄“石庫門”房66幢,5060平方米。不久清末洋務大臣李鴻章在天潼路、北浙江路等處建石庫門160幢,1.7萬平方米。上海商界名人虞洽卿緊接其后,在海寧路建石庫門9幢,2800平方米。隨后,沙遜洋行在北蘇州路建石庫門327幢,4.38萬平方米……至20世紀30年代,蘇河灣地區已有石庫門房3177幢,逐步形成“房成型、路成行、街成市”的現代城市格局。華界地區仿租界之法,寶山路、西寶興路、裕通路等處“石庫門”房相繼崛起。不幸的是,極大多數的石庫門在“一二八”、“八一三”中被日軍炮火毀壞,而蘇河灣地區的石庫門因處于租界地區而得以保存,其中,唐家弄規模可謂滬上之最,百余年來,已成為“石庫門”建筑與新式里弄集群之地,至今風貌依舊。
然而,懷舊的美麗并不能完全滿足人們日新月益的生活需求,由此,蘇州河岸由東而西,由南而北,相繼建起了近水樓臺的住宅樓盤。蘇河灣雖然因上世紀中期遺留下不少危房舊居而開發緩慢,但地段優勢和歷史人文積淀將使之成為蘇州河沿線的新地王。閘北蘇河灣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規劃圖里,一批高級水景住宅區即將涌現。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坐擁一片綠地,觀賞潺潺流水與錯落相間的嶄新高樓和古舊倉庫,這是何等愜意!目前,蘇河灣西片地區(共和新路以西)的濱河景觀住宅,已建成東方萊茵、長風住宅、安豐住宅、恒豐古北家苑,伴隨新的住宅地塊啟動建設,居住功能比重近90%。
歷史延承下的濱河景觀
除了商業,蘇河灣還有很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清朝光緒九年(1883年)浙江海寧巨商徐鴻達,在當年天潼路、唐家弄附近(現今蘇河灣地區),投資營造了頗有大觀園氣派與雅致的“徐園”。“徐園”對外開放,成為上海市民游園、休閑的好去處,更是滬上四大名園之一。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上海商賈名人朱葆三、葉澄衷、王一亭在北河南路一號,創辦廣益善堂,占地202平方米,四層西式樓房,邀請名醫坐堂施醫,最盛時有30多醫師。從此,閘北有了現代意義的中醫治療機構。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七月初三(8月11日)在地處上海閘北唐家弄(今天潼路814弄35支弄)的私家花園徐園“又一村”內放映“西洋影戲”(片名及內容不詳),這是電影在中國首次出現。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一批有識之士在境內興學。閘北塘沽路上出現了第一所私立義務小學——飛虹小學,廢“四書”、“五經”之教學內容,破私塾之教學陣勢,實施師生互動,向新的國民教育啟航過渡。此外,閘北茶市場衍生了茶文化。近代中國茶圣吳覺農在閘北主持中國茶農學會,研究、傳播茶文化,使閘北成為“上海茶鄉”。這也成為了今天閘北主辦“上海國際茶文化節”的由來。

河水連綿勇往直前正如快速發展的蘇河灣,然而歷史的遺蘊在時間的長河中沉淀下來,等待著后人的紀念與回味。現今,隨著沿線的規劃優化與景觀建設,蘇河灣將出現一個人文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旅游休閑區。不久,人們就可以在橋上、游船小碼頭上俯瞰蘇河灣美麗的河濱景觀;或在下沉式廣場、生態廣場、步行街上、高級休閑娛樂會所里,享受現代的消費生活體驗;或漫步石庫門風情區,細細品味老上海情調;或進入各個由舊倉庫改造的創意企業,感受一下藝術的張力。
美麗的蘇州河從上海的西面向東,一路奔流,經閘北的烏鎮路至浙江北路時,優雅地劃出了一道長達千米的孤線,形成了一個碧水微瀾,美麗寧靜的河灣。這個特殊的一彎,也注定了蘇河灣的獨特性。過去,作為上海金融、貿易、文化產業興旺發達的區域,蘇河灣見證了閘北乃至上海發展的歷史;現在,蘇河灣在閘北區政府和人民的努力下,將成為一個既富有歷史魅力又凸現時代風尚,可與新天地、外灘源媲美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同時,這個以“蘇河”文化為基礎、以地域化為特色,東西融合、兼容并蓄的城市新空間,也將成為上海2010年世博會獨具魅力的“迎賓大廳”,成為上海文化大都市的時尚地標和文化之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