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乃珊
著名作家。1979年開始發表小說,代表作有《藍屋》、《窮街》、《女兒經》、《金融家》等,都改為電視連續劇及電影。1991年開始穿梭于滬港兩地,涉足傳媒和非虛構小說寫作,著重關注滬港兩地文化、經濟、民生的差異和緣源。
八十年代一出日本電影《生死戀》令沉寂已久的網球運動又成上海灘時尚。一時衡山路網球場、烏北網球場和跳水池網球場成為上海最有身價的固定社交圈。我也軋了下熱鬧,還特地配了副隱形眼鏡。第一次握住球拍就覺得重,被告知那球拍是名牌碳纖新工藝,只重三百克,仍覺得份量不輕,特別打反手球,根本來不及轉動球拍……很快我就放棄了打球,寧做網球場“三陪”:陪看陪吃陪聊。光陪看就很有看頭:八十年代那批重新抖起來的老資產老白領是網球場上唱主角的,還有不少電視上常看到的熟口熟面的市級領導,他們似也沒什么警衛隨從,與老克勒們打成一片。廿多年前的上海老克勒還風華正茂,穿著那時尚屬稀罕的正宗名牌網球衫褲。他們的陪打有年輕美貌的女孩子,也有風姿猶存的上海太太,短短的白裙褲下,大膽地裸露出漂亮健康的雙腿。在餐飲遠比今日單調貧乏的廿多年前,網球場上的“吃”也是上海灘一道獨特風景:家制的三明治、色拉和自家烘焙的蛋糕、保暖壺里香噴噴的壺煮咖啡……與其說是聚餐不如說是一場太太廚藝秀。大家邊吃邊開懷暢聊——好日子真的回來了!
因為陪聊也了解了不少上海灘與網球的淵源:網球源自英國溫布斯頓,原為皇室運動,在清末傳入上海,很快在當時的圣約翰大學及一些貴族男子中學流行開來。說上海是中國的溫布斯頓一點也不夸張。這股時尚之風很快北上吹入紫禁城。我們都見過傅儀皇帝的網球照,還有趙四小姐和張學良的網球照……在過往,打網球的潛臺詞就是富有、西化和時尚。故而上海豪宅內,必帶一個私人網球場。后來因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網球在上海銷聲匿跡,直至八十年代,乘開放之勢風生水起,走到今天已普及為平民運動。
今時今日在上海,高爾夫球已替代往昔網球的地位,成為名符其實的“高而富”。但從觀賽角度講,高爾夫太厭氣,遠不如看鄭潔。鄭潔了不起,是首名打入溫布斯頓四強賽事的中國選手,她與美國球手莎蓮娜苦戰時,我恰在香港,不大愛看體育賽事的我都被熒屏吸引,尤其是第二盤,兩人斗得難解難分。鄭潔雖敗猶榮。
打網球是很好的運動,可使大腦、雙目、手足同時得到鍛煉。打正手可鍛煉左腦和右手,打反手可鍛煉右腦和左手……香港不少街坊中心都有網球場,偏偏上海市區的衡山網球場、烏北網球場都相繼成為豪華樓盤,碩果僅存的跳水池網球場也在近年消失。對有著深淵網球文化積淀的上海來說,市區的向百姓開放的老網球場日益減少,不得不說是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