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的新作《永不放棄自己》是一部令人感動的女性勵志傳奇。在書中,汪洋以細膩的筆觸講述了自己的人生經歷,作者跌宕起伏的生活際遇、堅韌頑強的生命力讓人唏噓感嘆不已。
通觀全篇,作者在書中以不放棄生命、不放棄希望、不放棄理想、不放棄學習、不放棄信心、不放棄幸福六個部分詮釋了“不放棄自己”的生活信念。這其中,既包括對于生命本身的堅持——在書中作者在三個章節中集中談及生死問題,也包括對發展這一更高生存狀態的追求——書中對于學習、理想、幸福的部分是這種追求的體現。
作者得以降生,源于母親的意外懷孕,體弱的母親甚至打算做流產手術打掉她,這使得作者對生而為人有著近乎天生的頑強毅力和較常人更高的熱情。18歲父親的去世是作者第一次直面死亡。作為作者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父親的死實際上帶來了作者的新生——她說“我的臍帶是在十八歲,在父親的靈堂里被剪斷的”。十年后,她又目睹了女兒在生死線上的掙扎。當她抱著不足一歲、被診斷為“腦癱”的女兒輾轉求醫問藥時,她再次意識到了生命的脆弱。絕望的她甚至想過自殺,但是最終,她堅持了下來,并且贏得了一個奇跡——所謂“腦癱”竟是誤診!第三次是她自己遭受病痛折磨,生與死,堅持與放棄,成為最真切生命體驗。幸運的是,這一次,她不再是孤獨地面對,而有了至愛的相攜相伴。
三場生死,因為都是作者親歷的場景,讀來感人至深,心潮激蕩。從親情到愛情;從旁觀者到親歷者;從無可奈何地面對,到絕望中的勉力支撐,到心有所依地堅持……似曾相識的場景,帶給作者和讀者同樣的思考:生命如此脆弱,我們該怎樣度過自己的人生?
毫無疑問,這種思考深刻地影響著作者的生活走向。父親去世使她驚慌失措。她從一個快樂、驕傲的小公主一下子淪為灰姑娘,尚未作好準備卻倉惶地墮入社會洪流,一次次向生活低頭,向現實妥協……然而,最終她沒有放開理想的風箏線。
懷抱女兒四處求診的艱辛則讓她磨練出生命的韌性。“人只有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在痛苦和災難面前才能接觸和感受到生活的本質和重心,才能真正領悟到生命存在的意義。”于是,驚懼、惶恐、絕望這些長久以來的心魔一一被她制服,面對生活,她學會了平和和從容。而親身經歷生死的掙扎,除了讓她得到一份至真至純的愛情外,也讓她決心“讓自己有限的生命勃發出奪目的光彩”。現在的她,實現了自己對于生命的承諾。
如果說“偶然”獲得生命的作者,最初具備的是生命的剛性,那么,正是在這一次次的生死考驗中,她慢慢具有了生命的韌性——生命的最佳狀態,只有當一個人的剛性和韌性以恰當的比例合二為一時才會呈現。
讀《永不放棄自己》,除了被汪洋的人生經歷吸引外,作者細膩而準確有力的文筆尤其給人深刻的印象。女兒握住她的食指的瞬間,楊君溫柔注視她的剎那,以及那些紛亂迷離的夢境,都體現出一個成熟女性作家所特有的敏銳和感性。而大段的心理描寫,則體現出一個堅韌生命才會具有的獨特質感。
同時,雖然作者的經歷跌宕起伏,但作者卻沒有以“憤怒”的姿態來表述,對于遭受的不公和磨難,她沒有過多地描寫和渲染外部原因,而更多地返諸自身,將來自外部的壓力變成內心自省和內在動力,逐步完善與提高自己。這種溫和而積極的基調,是這本自傳中最迷人的光彩。
此外,盡管《永不放棄自己》自始至終都帶有一絲淡淡的憂傷,但卻不乏令人微笑的細節。這其中不少都是灰色幽默,比如,作者能幸免被流產掉,原因是母親羸弱的身體經不起做這樣的手術;作者好不容易盼來的第一個求愛者竟然是個真正的瘋子;做售票員期間耳聞目睹的兩婦女污言穢語大PK……可笑的事與灰色基調的組合,形成一種刺目的對比,讀來不免含淚帶笑。
《永不放棄自己》:汪洋著,北京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定價: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