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毓強
記者、作家、攝影家、旅行家。碩士學位。熱衷于研究文史哲經,關注人類學。信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關注中外文化的交流,提出“有文化,無國界”的思想。訪問過歐美亞20余國。發表文字數百萬。在多個國家舉辦個人攝影展。
根據小說《紅日》改編拍攝的同名電視連續劇,6月21日至7月9日在上海播映。雖然從媒體上看到觀眾的聲音基本上都是批評的,但制片方(即投資者)并不買賬,說“該劇在山東、湖南、河北等地取得收視率第一,已經說明了這是一部好劇,而李幼斌更是在頂著巨大壓力的情況下,成功塑造了一位反派人物中的經典形象。”雙方的立場、觀點可謂針鋒相對。
【觀眾的批評】
觀眾從當年戰場上的武器裝備,到作為解放軍干部乃至沈軍長的思想風貌、行為模式都提出了各種批評。最大的意見還是集中在李幼斌出演的張靈甫身上。雖然制片方說是“成功塑造”,李本人也十分得意,但觀眾基本上認為他演的不是張靈甫,而是《亮劍》中李團長。
觀眾比制片方看得清楚,大致有2個原因:
一、有一個參照物。那就是在1963年電影《紅日》中舒適出演過張靈甫。毫無疑問,舒適的氣質遠遠超過了李幼斌。舒適已經很英俊了,但聽說前幾年舒適見到了張靈甫的遺孀王玉齡女士時,看到了張靈甫本人的照片,一再感嘆自己的形象“比張靈甫差遠了”。
二、近年來對國民黨政府和軍隊,不再一味丑化和貶低。比如,大家已知張靈甫并不僅僅是一個“壞蛋”。他曾考進北京大學歷史系,寫得一手好字,后來投筆從戎進入黃埔四期,參加過北伐。特別是在抗戰期間打得日寇聞風喪膽。因他在“八一三”淞滬保衛戰、武漢會戰、常德之戰、芷江保衛戰中屢建奇功,升任74軍中將軍長。1974年,周恩來總理秘密邀請張靈甫遺孀王玉齡從美國訪問北京;2005年黨中央還向王玉齡母子頒發了抗戰紀念章,肯定張靈甫在抗戰中的戰績。
【“新四軍”的質疑】
7月10日,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一些老戰士及其后代也公開質疑:“我們帶著疑惑與不解,以極大的耐心看完了這部連續劇,感到該劇中對敵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的美化以及對我軍軍長沈振新及沈振新部隊的丑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些重要情節也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如《紅日》說新四軍在漣水2次戰敗,實際上是1次失敗。另外當時不是抗戰時期,更不是紅軍時期,一軍之長哪有拿著大刀砍殺的呢?他與黎青談情說愛,屬“戲不夠,愛情湊”等等。
他們不理解的是,盡管在很多真正參加過當年兩次漣水戰役和孟良崮戰役的老同志健在,但該劇中策劃顧問長長一大溜,卻沒有看見一個參戰老同志,因而對編導的幼稚及對中國革命戰爭史了解的匱乏甚感遺憾。
【商業利益】
從傳統的理論來看,任何一部文藝作品的成功與否,與觀眾的評判是息息相關的,觀眾認為好,那就是好;觀眾認為差,那就是差。不過這種理論如今受到了挑戰,現在往往是觀眾認為差,但制片方(主要是投資方)看到自己賺錢了,那就認為自己是成功了。投資者的邏輯是金錢的邏輯:賺錢了,這出戲就是好的,演員也是出色的。金錢的邏輯往往會發生“一俊遮百丑”的現象。
所以從生意的角度說,觀眾對待差的作品的最好的方法是“不看”,這樣就會導致后者的經濟效益差。但電視卻是人人都可以在家里免費收看的,不存在傳統意義的“票房”。它的“票房”就是電視臺是否愿意向制片方購買播映權,只要有幾家購買了,他們所付出的播映費超出了制片方的投資,制片方就賺錢了。
【余論】
現在是“文化消費”時代,而不是過去那種傳統的“文化熏陶”甚至是“文化教育(或灌輸)”時代。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當年電影《紅日》在創作時就遇到來自文化界和軍界的種種意見和阻力,最后還是當年三野的總司令、時任副總理的陳毅元帥拍板,才得以放映。但好景不長,過了3年,一到“文革”就被江青批為“大毒草”。吳強(小說作者)、瞿白音(電影編?。?、湯曉丹(導演)均受株連,遭批斗、挨毒打。與過去的同行相比,今天的編、導、演實在是在天堂上了,而老百姓也可以無所顧忌地批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