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桿哥們徐君,是我的攝友驢友。
我們有個共同愛好就是探訪古鎮,這幾年雖然自詡跑遍江南大大小小的古鎮,但仍然難免掛一漏萬。
前段時間上海某報登出一幅上海市閔行區浦江鎮的古村落召稼樓的照片和介紹文章,我們傻眼了,不用說去,連聽都沒聽說過。可惜,該報僅刊登了召稼樓的一幅照片和數行文字說明,未披露更多細節。于是從電腦搜尋有關召稼樓的信息:

召稼樓在上海市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東接南匯周浦鎮,西距杜行鎮4公里。始建于明朝嘉靖、萬歷年間,至今已400余年,明工部右侍郞談倫在此建樓鳴鐘以召農耕,因名召稼樓。
據明朝《國朝獻征錄》載王鏊所撰的“通議大夫工部右侍郎談公倫墓志銘”稱:“公談姓,諱倫,字本彝。其先有仕宋為博士。博士生宗遂,宗遂自開封扈宋南渡。家吳興,復遷上海,族日蕃大 。”
從上文可知,始建召稼樓的談倫,當年也是中央部級離休干部呢。
該墓志銘原立于“杜行鄉鶴坡塘”,今尚存,保留在上海博物館。
召稼樓水道四通,航行方便,姚家浜貫穿鎮中,古橋保安橋把鎮上的南、北街連為一體。光緒初,有店鋪60余家,居民百余戶。

村里建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奚氏禮耕堂,鎮南有梅園,鎮西有談家牌樓,即談氏故居朋壽園故址,今已湮沒。奚、談、沈三姓望族世居,奚氏列第相望,民國聞人曹汝霖、黃炎培幼年均就讀于奚氏家塾。
上世紀20—30年代召稼樓有店鋪60余家,50年代剩小店數家,現在,村里僅剩一家供銷社改制的雜貨店了。
召稼樓衰落原因很簡單——運輸方式的改變。從前,貨運主要靠內河,幾乎所有的江南古鎮都沿河而建,都曾經繁榮過。近代工業革命后,鐵路公路的出現,取代了內河貨運的壟斷地位,因此,靠近鐵路公路樞紐的村鎮就開始快速發展為城市,例如石家莊,本來是個小村,因京廣鐵路的修建,石家莊迅速繁榮,現在已經成為省會城市了。而靠河道的古鎮均因運輸方式改變而衰落,尤其是偏遠的古鎮。召稼樓就是如此。該村位于上海中心城區西南一隅,距市中心至少30公里,而且它的行政建制是村而不是鎮,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行政建制是鎮,則就是方圓十幾里內數十個自然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反之,就是一個村子了。
召稼樓離浦東不遠,約20公里,在周浦鎮附近。從滬南公路轉沈杜公路,經過“三得利”啤酒廠——該廠的水塔和大型發酵罐是地標,再前行數百米,從沈杜公路左側的一條小路進入。
這個村子可以說在上海是極為罕見的,全上海的大部分古村落早在大躍進、文革和改革開放以后被農民拆除一空改建新房,所以當我們走進寧靜的庭院,簡直不相信這是在上海!
據說閔行區政府將對召稼樓進行保護修繕,可能作為旅游景點開發經營。我想,最好請古建筑高手來做。否則一定是把真古董折騰為假古董。
江南地區,古鎮甚多,僅上海就有30多個,現在的古鎮,都把旅游作為賣點,但太多共性太少個性,清一色的小河古橋老宅窄巷名人舊居民俗博物館,人們開始對古鎮的千人一面有點審美疲勞了。
希望召稼樓能夠另辟蹊徑,走出一條新路。